一种钢管桩的接桩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8476729 阅读:13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8-15 16:56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钢管桩的接桩结构,涉及建筑构造技术。包括至少三个的钢板;所有所述钢板均匀布置在两个钢管连接处的外围,并与钢管的外壁紧密贴合;所述钢板的两端均由两个钢管的连接处往钢管的末端延伸,所述钢板与钢管焊接连接;相邻两个所述钢板之间固定设有交叉状加强结构。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施工方便、造价较低、可实施性强,提高了钢管桩连接位置的整体性和可靠性,提高了钢管桩作为基坑支护桩的安全性。全性。全性。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钢管桩的接桩结构


[0001]本技术涉及建筑构造技术,更具体地说,它涉及一种钢管桩的接桩结构。

技术介绍

[0002]目前钢管桩因其造价便宜、施工简便的优点已较为广泛的用作基坑支护。部分基坑支护钢管桩需要进行接桩加长处理,对接头受力薄弱位置的处理显得尤为重要,以往一般采用在上下钢管接头位置采用钢筋焊接的形式,但直径大的钢筋普遍为螺纹钢,这就导致了其与钢管的接触面积较小,焊接后的质量较难保证。又如公开号为CN110952536A公开的一种钢管桩,其通过连接头、限位板、加固块、双头球形螺栓和支撑结构形成对钢管接头处的内外限位固定,实现两个钢管的连接。但其存在如下问题:
[0003]第一、该钢管桩的连接结构处采用了较多的零部件,其成本较传统的钢筋焊接高出许多;
[0004]第二、在实际操作中,由于钢管的自重较大,需要在管内设置支撑结构需要花费较多是时间。此外,两个钢管连接处安装连接杆,因其为管内且两管对接后操作,其操作困难较大,现场施工需要花费较多的时间,影响整体工程的进度。

技术实现思路

[0005]本技术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钢管桩的接桩结构,解决了现有的钢管对接方式焊接后质量难以保证或成本高、安装耗时大的问题。
[0006]本技术所述的一种钢管桩的接桩结构,包括至少三个的钢板;所有所述钢板均匀布置在两个钢管连接处的外围,并与钢管的外壁紧密贴合;所述钢板的两端均由两个钢管的连接处往钢管的末端延伸,所述钢板与钢管焊接连接;相邻两个所述钢板之间固定设有交叉状加强结构。
[0007]所述钢板采用厚度至少为3mm的方形板。
[0008]所述钢板与钢管的焊缝深度至少为5mm。
[0009]两个所述钢管的连接处焊接连接。
[0010]所述交叉状加强结构由第一加强杆和第二加强杆组成;所述第一加强杆和第二加强杆的两端分别与相邻的两个钢板焊接连接,且所述第一加强杆和第二加强杆交叉布置;所述第一加强杆和第二加强杆均贴合在钢管的外壁上,并与钢管焊接连接。
[0011]所述第一加强杆的中部上方位置开设有上切槽,所述第二加强杆的中部下方位置开设有下切槽;所述上切槽与下切槽相匹配。
[0012]有益效果
[0013]本技术的优点在于:
[0014]1.通过在两个钢管连接处的位置采用钢板焊接的加强处理措施,提高了钢管桩连接位置的整体性和可靠性,提高了钢管桩作为基坑支护桩的安全性。且该连接结构施工方便、造价较低、可实施性强。
[0015]2.通过焊接于相相邻两个钢板之间的交叉状加强结构,可在钢板之间形成稳定性好的三角结构,能进一步加强两个钢管连接处的可靠性。
附图说明
[0016]图1为本技术的钢管桩正面结构示意图;
[0017]图2为本技术的钢管焊接钢板后的截面结构示意图;
[0018]图3为本技术的钢管桩俯视结构示意图;
[0019]图4为本技术的第二加强杆整体拉直后的正面结构示意图;
[0020]图5为本技术的第二加强杆整体拉直后的俯视结构示意图。
[0021]其中:1

钢管、2

钢板、3一交叉状加强结构、4

第一加强杆、5

第二加强杆、6

焊缝、7

端角切槽、8

下切槽。
具体实施方式
[0022]下面结合实施例,对本技术作进一步的描述,但不构成对本技术的任何限制,任何人在本技术权利要求范围所做的有限次的修改,仍在本技术的权利要求范围内。
[0023]参阅图1

图5,本技术的一种钢管桩的接桩结构,包括四个钢板2。四个钢板2的尺寸相同,均采用长宽厚为160mm
×
60mm
×
4mm的方形板。钢板2的弧度与钢管1的弧度一致,以使钢板2能紧密贴合在钢管1的外壁上。而四个钢板2均匀布置在两个钢管1连接处的外围,钢板2的两端均由两个钢管1的连接处往钢管1的末端延伸,对称布置。钢板2与钢管1焊接连接,两个钢管1的连接处焊接连接,且钢板2与钢管1之间、以及两个钢管1之间四周采用围焊的方式,以将连接处的路径全部焊接封闭,以提高两个钢管1连接后的可靠性,提高了钢管桩作为基坑支护桩的安全性。
[0024]此外,钢板2与钢管1的焊缝6深度为5mm,以确保焊接处的焊接可靠。
[0025]为进一步加强两个钢管1连接处的可靠性,本技术在相邻两个钢板2之间固定设有交叉状加强结构3。
[0026]具体的,交叉状加强结构3由第一加强杆4和第二加强杆5组成。第一加强杆4和第二加强杆5的两端分别开设有与钢板2厚度相匹配的端角切槽7。焊接加强杆时,首先将端角切槽7对准钢板2,然后将加强杆置于两个钢板2之间,使钢板2的端角部分位于相应的端角切槽7中。加强杆放置好之后,第一加强杆4和第二加强杆5均贴合在钢管1的外壁上,可有效防止加强杆与钢管1之间存在间隙容易嵌入杂物而引起加强杆被撑开的现象。将加强杆焊接在钢板2上,而加强杆与钢管1的接触位置同样采用焊接的方式固定。加强杆焊与钢板2、以及加强杆与钢管1的连接处焊接也采用围焊的方式焊接。本实施例采用两个交叉布置的加强杆,可在钢板2之间形成稳定性好的三角结构,起到进一步加强两个钢管1连接处的作用。
[0027]此外,为确保两个加强杆交叉后均能有效的与钢管贴合,第一加强杆4的中部上方位置开设有上切槽,第二加强杆5的中部下方位置开设有下切槽8。上切槽与下切槽8相匹配,切槽的深度为加强杆厚度的一半。即安装时,当两个加强杆交叉后,上下两个切槽对接,从而使得交叉后的加强杆靠近钢管1的一侧弧度与钢管1外壁弧度一致。
[0028]本技术的工作原理是:将两个钢管1对接后,首先对两个钢管1的连接处进行全焊接,然后根据钢管1的外壁面将焊接处打磨平整。接着将四个钢板2依次焊接在两个钢管1连接处。钢板2焊接完毕后,再将第一加强杆4焊接于两个钢板2之间。最后将第二加强杆5与第一加强杆4交叉放置后,按要求焊接稳固即可。
[0029]以上所述的仅是本技术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技术结构的前提下,还可以作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不会影响本技术实施的效果和专利的实用性。
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钢管桩的接桩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至少三个的钢板(2);所有所述钢板(2)均匀布置在两个钢管(1)连接处的外围,并与钢管(1)的外壁紧密贴合;所述钢板(2)的两端均由两个钢管(1)的连接处往钢管(1)的末端延伸,所述钢板(2)与钢管(1)焊接连接;相邻两个所述钢板(2)之间固定设有交叉状加强结构(3)。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钢管桩的接桩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钢板(2)采用厚度至少为3mm的方形板。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钢管桩的接桩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钢板(2)与钢管(1)的焊缝(6)深度至少为5mm。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钢管桩的接桩结构,其特征在于,...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吴君雄谢远亮黎文全黄玉婷
申请(专利权)人:中煤江南建设发展集团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