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江苏大学专利>正文

一种基于3D打印模型的共线超声传感器阵列制备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38468840 阅读:11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8-11 14:45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基于3D打印模型的共线超声传感器阵列制备方法,属于超声传感器制备领域。本发明专利技术包括:压电陶瓷阵列的加工方法、信号引线的制作和连接方式、声衰减材料模具3D打印、压电陶瓷阵元填充、封装外壳3D打印及封装方法。将压电陶瓷片切割成多个方形阵元,分别填充于3D打印好的可降低阵元间声场干扰的声衰减材料模具中;镀银电极包含下电极和上电极,采用磁控溅射技术法分别溅射压电阵列上方和下方,形成共线电极;背衬材料采用不导电材料;匹配层铺设在压电阵列上方,用以声阻抗匹配;接线端口用以与信号引线连接,传感器封装外壳采用3D打印制备。本发明专利技术简化了传统大规模超声传感器阵列的制备,减少了阵元接线数量。减少了阵元接线数量。减少了阵元接线数量。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基于3D打印模型的共线超声传感器阵列制备方法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超声传感器制备技术,具体涉及一种基于3D打印模型的共线超声传感器阵列制备方法。

技术介绍

[0002]超声检测具有检测深度大、范围广、指向性好、缺陷定位准确、应用方便、开发成本低、检测速率快、便于现场分析以及使用安全、对人体无害等优点。因此,超声检测方法在工业制造、医学以及国防等众多领域都有着广泛的应用。
[0003]超声传感器阵列是由多个阵元组成的阵列结构,阵元几何结构和几何参数可根据实际需求进行调整,设计出不同规模的阵列结构,这类传感器具有阵元数量多,接收信息丰富和扫查效率高的特点,同时结合特定的发射时序和逻辑,可形成不同的声束波阵面,进一步提高检测灵敏度和量化分辨率,是当前超声传感器的发展趋势。传统的超声传感器阵列采用相对固定的激励模式,激励时采用整体同步激励和延时激励模式,不利于发射孔径的调整,同时每个阵元采用独立的引线结构,使传感器结构复杂,成本增加。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制备一种传感器阵列,采用行列共线结构,如配合寻址激励技术,可实现阵列中不同区域阵元的激励和接收,进一步提高检测灵活度,使检测的量化精度得到进一步提升。
[0005]本专利技术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基于3D打印模型的共线超声传感器阵列制备方法,所述传感器包括:压电阵列101,由PZT压电陶瓷材料机械切割制成,用以发射和接收超声波;匹配层102,铺设于压电阵列的上方,用以匹配压电阵元和被测材料间的声阻抗;背衬材料103,为不导电材料,置于压电阵列的下方,用以吸收阵元背向发射的超声波;声衰减材料模具104,采用3D打印技术成型,用于填充切割后的阵元,并有减少压电阵元间的串扰的作用;电极分为上电极和下电极,均为银质材料,下电极105溅射在压电阵列下方,上电极106溅射在压电阵列上方,用以实现各个阵元之间的电气连接;第一引线107及第二引线108均为铜芯信号线,带屏蔽层,用以与超声传感器激励电路连接;封装外壳109采用3D打印技术制备,用以封装传感器。
[0006]所述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0007]步骤1,选取PZT材料制成的方形压电陶瓷片,压电陶瓷片经过预极化,并铺设银电极层;
[0008]步骤2,根据步骤1中所述的PZT压电陶瓷片,采用机械切割技术,将压电陶瓷片切割成结构相同的多个阵元,阵元结构和几何参数由设计确定。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采用正方形阵元,阵列中阵元行、列数相同,均为N,构成N2个阵元组成的阵列;
[0009]步骤3,根据步骤2中所述的切割好的阵元结构和几何参数,采用3D打印技术,制备带有N2个孔的声衰减材料模具,模具的高度与阵列高度相等,孔呈方形结构排列,尺寸与独
立的压电阵元相同,孔的间距可根据实际需要选择;
[0010]步骤4,根据步骤3所述的3D打印成型模具,将步骤2所述的切割好的阵元,置入声衰减材料模具中,并用胶水将阵元粘接,保证阵元在3D模具中位置固定;
[0011]步骤5,根据步骤4中所述的压电阵列,采用磁控溅射技术,在阵列上方溅射银电极,形成上电极层,在阵列下方溅射银电极,形成下电极层。上、下电极层的特征在于铺设在安装阵元的3D打印成型模具部件表面上,分别形成上、下表面的整体电极层;
[0012]步骤6,根据步骤5中所述的溅射好上下表面电极层结构,将上电极层切割成等间距的N行,形成上电极,切槽宽度与步骤3所述的3D打印模具的孔间距相等;将下电极层切割为等间距的N列,形成下电极,切槽宽度与步骤3所述的3D打印模具的孔间距相等。阵列中阵元在上表面电极形成共线行电极,下表面电极形成共线列电极,切槽深度与银电极层厚度相等;
[0013]步骤7,根据步骤6中所述的切割好电极的压电阵列,准备背衬材料,背衬材料为非导电材料,尺寸可根据阵列的尺寸来确定;
[0014]步骤8,根据步骤7中所述的背衬材料,将压电阵列用不导电胶粘在背衬材料上;
[0015]步骤9,根据步骤8中所述的粘接背衬材料的压电阵列,准备匹配层,匹配层材料可采用常规超声传感器匹配层材料;
[0016]步骤10,根据步骤9中所述的压电阵列,焊接电极引线,共2N条,电极引线为带屏蔽层的铜线,用以实现传感器的电信号连接;
[0017]步骤11,根据步骤10中所述的连接好电极引线的压电阵列,采用3D打印技术,打印传感器外壳,将压电阵列放入外壳中;
[0018]步骤12,根据步骤11中所述的放入外壳的压电阵列,在缝隙中填满声衰减材料,用以减少压电阵元的互扰;
[0019]步骤13,根据步骤12中所述的传感器,盖上外壳顶盖,制备完成。
[0020]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是:
[0021]传统的超声传感器阵列采用相对固定的激励模式,激励时采用整体同步激励和延时激励模式,不利于发射孔径的调整,同时每个阵元采用独立的引线结构,使传感器结构复杂,成本增加。本专利技术的传感器阵列采用3D打印模型作为阵元的载体,阵元数量可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传感器阵列上下表面制作了共线行、列电极,方便寻址激励,同时配合不同的激励规则易于实现发射孔径和接收孔径的调整,阵元引线数量极大地减少,阵元抗干扰能力提到提升,可为后续智能超声传感器开发提供有益借鉴。
附图说明
[0022]图1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的超声阵列传感器的正面结构示意图;
[0023]图2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的超声阵列传感器的正视剖视示意图;
[0024]图3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的超声阵列传感器的右视剖视示意图;
[0025]图4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的超声阵列传感器制备方法的流程图;
[0026]图5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超声阵列传感器制备方法的工艺流程示意图。其中,图5(a)为待加工的压电陶瓷片的示意图,图5(b)为机械切割后的压电阵列的示意图,图5(c)为3D打印的声衰减材料模具的示意图,图5(d)为将压电阵列放入3D打印的声衰减材料模具中的
示意图,图5(e)为在溅射下电极的示意图,图5(f)为溅射上电极的示意图,图5(g)为溅射完上电极和下电极的示意图,图5(h)为粘接背衬材料的示意图,图5(i)为粘接匹配层的示意图,图5(j)为连接电极引线示意图,图5(k)为完全装配好的传感器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27]为了使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作进一步描述。本专利技术以阵列为32
×
32,传感器工作频率为1MHz的二维面阵为例,对超声阵列传感器探头的加工工艺进行具体描述,阵元的尺寸和间隙也可以根据需要具体选择。应当理解,此处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专利技术,并不用于限定本专利技术。
[0028]实施本专利技术的具体步骤如下:
[0029]一种基于3D打印模型的共线超声传感器阵列,其结构如图1所示。图2和图3分为图1的横向和纵向剖面图,可以展示传感器阵列内部结构和引线连接方式。包括压电阵列101,匹配层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基于3D打印模型的共线超声传感器,其特征在于,包括:压电阵列(101),由PZT压电陶瓷材料机械切割制成压电陶瓷片,用以发射和接收超声波;匹配层(102),铺设于压电阵列的上方,用以匹配压电阵列和被测材料间的声阻抗;背衬材料(103),为不导电材料,置于压电阵列的下方,用以吸收阵元背向发射的超声波;声衰减材料模具(104),采用3D打印技术成型,用于填充切割后的压电阵元,并有减少压电阵元间的串扰的作用;电极分为上电极和下电极,均为银质材料,下电极(105)溅射在压电阵列下方,上电极(106)溅射在压电阵列上方,用以实现各个阵元之间的电气连接;第一引线(107)及第二引线(108),均为铜芯信号线,带屏蔽层,用以与超声传感器激励电路连接;封装外壳(109),采用3D打印技术制备,用以封装传感器。2.一种基于3D打印模型的共线超声传感器阵列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步骤1,选取PZT材料制成的方形压电陶瓷片,压电陶瓷片经过预极化,并铺设银电极层;步骤2,根据步骤1中所述的PZT压电陶瓷片,采用机械切割技术,将压电陶瓷片切割成结构相同的多个阵元,阵元结构和几何参数由设计确定;采用正方形阵元时,阵列中阵元行、列数相同,均为N,构成N2个阵元组成的平面阵列;步骤3,根据步骤2中所述的切割好的阵元结构和几何参数,采用3D打印技术,制备带有N2个孔的声衰减材料模具,模具的高度与阵列高度相等,孔呈方形结构排列,尺寸与独立的压电阵元相同,孔的间距根据实际需要选择;步骤4,根据步骤3所述的3D打印成型模具,将步骤2所述的切割好的阵元,置入声衰减材料模具中,并用胶水将阵元粘接,保证阵元在3D模具中位置固定;步骤5,根据步骤4中所述的压电阵列,采用磁控溅射技术,在阵列上方溅射银电极,形成上电极层,在阵列下方溅射银电极,形成下电极层,上、下电极层分别铺设在安装阵元的3D打印成型模具部件的上表面及下表面,分别形成上、下表面的整体电极层;步骤6,根据步骤5中所述的上、下表面的整体电极层,将上电极层切割成等间距的N行,形成上电极,切槽宽度与步骤3中的3D打印模具的孔间距相等;将下电极层切割为等间距的N列,形成下电极,切槽宽度与步骤3所述的3D打印模具的孔间距相等...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宋寿鹏丛上清张云鹏苗永红
申请(专利权)人:江苏大学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