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无轨滑模技术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8464933 阅读:17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8-11 14:41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一种无轨滑模技术结构,包括滑模体主支撑梁架、操作平台桁架、脚手板、牵引端、遮阳棚梁架、滑模面板、钢丝绳、第一基层与第二基层,所述第一基层位于第二基层的顶端,所述第一基层与第二基层均与水平面呈倾斜夹角进行放置,所述第一基层的顶端固定连接有滑模体主支撑梁架。本发明专利技术采用三节分体式结构,每个牵引单位均为独立式,全部配有“主绳”与“副绳”设计,与面板钢筋网片单独连接,大大增加了施工安全系数,牵引系统采用“同步启动”开关,避免了两侧卷扬机在牵引时因人为因素影响而没有做到同步运行或启动,造成的“脱轨”、“钢丝绳断裂”、“滑模组跑偏”等情况,提高了施工速度,保证了施工质量,保障了施工安全。保障了施工安全。保障了施工安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无轨滑模技术结构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面板混凝土浇筑施工
,具体为一种无轨滑模技术结构。

技术介绍

[0002]现今无论是在招投标阶段还是在项目建设实施过程中,各参建单位对“四新技术”的推广和应用越来越提高重视,随着国内水利工程建设项目的蓬勃发展,各种创新改良的工艺工法如雨后春笋般不断涌现,促进了施工生产作业的顺利进行,保证了功效的同时,节约了施工成本提高了生产效率。
[0003]面板混凝土传统浇筑工艺均采用“有轨滑模”进行施工,由于其行走系统的布置,对面板混凝土浇筑过程和成型后有着极大的约束性,该工艺相对较为复杂,功效较低。无轨滑模是近年来逐渐被推广应用,一般的无轨滑模设计为:主滑模+二次抹面平台两节连体式结构设计,在面板混凝土浇筑施工中存在以下几方面问题:
[0004]1、面板混凝土表面二次抹面收光后,滑模组开始提升,提升间隔时间为10~12min,而此期间混凝土并没有初凝,表面比较柔软不能进行及时的覆盖养护,使混凝土直接暴露在自然环境中,从而产生质量隐患;
[0005]2、面板混凝土养护水管一般悬挂在二次抹面平台上,随滑模组的提升而上升,然后打开阀门对混凝土进行喷淋洒水养护,此举由于下部混凝土还没有初凝,极易对混凝土表面造成破坏。而待混凝土初凝后再洒水,由于混凝土初凝时间一般为3h左右,按滑模组提升速度为1.8m/h计算,有5.4m混凝土面暴露在自然环境下,容易诱导产生温度裂缝,从而影响面板混凝土整体质量,且裂缝过多极大增加后期处理难度和成本;
[0006]3、3h后进行覆盖保温保湿养护,常见的覆盖材料有:土工布+塑料薄膜,草席+塑料薄膜,土工膜等,这些养护措施全部需要人工进行铺设、拖拽,由于混凝土刚刚初凝不能站人,故此,大部分该类工程均出现了养护不及时、不到位,从而影响面板整体施工质量的情况发生。
[0007]综上所述,本课题依托韩家峡面板堆石坝工程进行科学研究,结合以上问题,对滑模组进行优化设计,改良为:主滑模体+二次抹面平台+三次修复养护平台分体式结构设计,开展了“无轨滑模在薄壁混凝土施工中应用技术研究”,以实现技术创新、工艺创新,找到解决问题的技术措施,在提高工程质量,降低施工成本的同时,响应节能环保的国家发展方针策略,有效的解决上述问题,对类似面板混凝土工程施工有着较为深远的影响和意义。

技术实现思路

[0008]本专利技术为了解决现有技术的问题,提供了一种无轨滑模技术结构。
[0009]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专利技术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
[0010]一种无轨滑模技术结构,包括滑模体主支撑梁架、操作平台桁架、脚手板、牵引端、遮阳棚梁架、滑模面板、钢丝绳、第一基层与第二基层,所述第一基层位于第二基层的顶端,所述第一基层与第二基层均与水平面呈倾斜夹角进行放置,所述第一基层的顶端固定连接
有滑模体主支撑梁架,所述滑模体主支撑梁架的数量设置为多个,所述滑模体主支撑梁架的顶端焊接有滑模面板,所述第一基层的顶端固定连接有操作平台桁架,所述操作平台桁架的数量设置为多个,所述操作平台桁架的顶端铺设有脚手板,所述脚手板的数量设置为多个,所述滑模体主支撑梁架的一端固定连接有牵引端,所述牵引端的数量设置为多个,所述牵引端的底端固定连接有钢丝绳,所述钢丝绳的数量设置为多个,所述操作平台桁架的顶端一侧固定连接有遮阳棚梁架,所述第一基层的顶端固定连接有圆形连轴,所述圆形连轴的数量设置为多个。
[0011]优选的,所述滑模体主支撑梁架采用工字钢制作,所述操作平台桁架的顶端采用模板铺设。
[0012]优选的,所述遮阳棚梁架采用角钢制作,所述圆形连轴采用圆钢制作,所述滑模面板采用钢板制作。
[0013]优选的,所述牵引端采用圆钢包裹,所述牵引端采用钢板制作。
[0014]优选的,所述操作平台桁架的顶端用以铺设脚手板,多个所述脚手板等距铺设在操作平台桁架的顶端。
[0015]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为:
[0016]1.本专利技术采用三节分体式结构,每个牵引单位均为独立式,全部配有“主绳”与“副绳”设计,与面板钢筋网片单独连接,大大增加了施工安全系数,牵引系统采用“同步启动”开关,避免了两侧卷扬机在牵引时因人为因素影响而没有做到同步运行或启动,造成的“脱轨”、“钢丝绳断裂”、“滑模组跑偏”等情况,提高了施工速度,保证了施工质量,保障了施工安全;
[0017]2.根据混凝土配合比设计中提出的混凝土初凝时间(2h46min)和滑模组提升速度(1.8m/h),通过计算,第三节“三次修整养护平台”距离“主滑模体”4.98m,刚好满足混凝土初凝时间要求,能够及时的对混凝土进行覆盖保温、保湿养护,有了可靠的支撑件,在“主滑模体与三次修整养护平台”之间搭设遮阳棚,防止已浇混凝土在覆盖养护前的日晒和雨淋,在滑模组吊装时,所用的养护材料(土工膜)放置于平台上,能够及时的对混凝土进行覆盖养护,有效避免了人工铺设时对混凝土表面造成的破坏,也消除了在人工铺设时存在的人员摔倒、材料滚落等安全隐患,同时在养护材料铺设前,再次检查混凝土表面有无质量缺陷,能够及时处理,确保了面板混凝土外观质量。
附图说明
[0018]图1是本专利技术的三节分体式滑模组结构设计图。
[0019]图1中:1、滑模体主支撑梁架;2、操作平台桁架;3、脚手板;4、牵引端;5、遮阳棚梁架;6、圆形连轴;7、滑模面板;8、钢丝绳;9、第一基层;10、第二基层。
具体实施方式
[0020]如图1所示的一种无轨滑模技术结构,包括滑模体主支撑梁架1、操作平台桁架2、脚手板3、牵引端4、遮阳棚梁架5、滑模面板7、钢丝绳8、第一基层9与第二基层10,第一基层9位于第二基层10的顶端,第一基层9与第二基层10均与水平面呈倾斜夹角进行放置,第一基层9的顶端固定连接有滑模体主支撑梁架1,滑模体主支撑梁架1的数量设置为多个,滑模体
主支撑梁架1用以滑模面板7焊接,支撑滑模面板7,为主受力体,滑模体主支撑梁架1的顶端焊接有滑模面板7,第一基层9的顶端固定连接有操作平台桁架2,操作平台桁架2的数量设置为多个,操作平台桁架2用以铺设脚手板3,便于作业人员行走及小型工器具摆放,操作平台桁架2的顶端铺设有脚手板3,脚手板3的数量设置为多个,滑模体主支撑梁架1的一端固定连接有牵引端4,牵引端4的数量设置为多个,牵引端4连接钢丝绳8,用以各分体单元牵引滑升,牵引端4的底端固定连接有钢丝绳8,钢丝绳8的数量设置为多个,钢丝绳8用于连接、牵引各分体单元,操作平台桁架2的顶端一侧固定连接有遮阳棚梁架5,遮阳棚梁架5用于遮阳(防雨)棚搭建,保证混凝土不受日晒雨淋,同时作为安全防护栏使用,第一基层9的顶端固定连接有圆形连轴6,圆形连轴6的数量设置为多个,圆形连轴6改良为圆钢制作,减小与侧模接触面积降低滑升摩擦阻力,更便于滑升,滑模体主支撑梁架1采用工字钢制作,操作平台桁架2的顶端采用模板铺设,遮阳棚梁架5采用角钢制作,圆形连轴6采用圆钢制作,滑模面板7采用钢板制作,牵引端4采用圆钢包裹,牵引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无轨滑模技术结构,包括滑模体主支撑梁架(1)、操作平台桁架(2)、脚手板(3)、牵引端(4)、遮阳棚梁架(5)、滑模面板(7)、钢丝绳(8)、第一基层(9)与第二基层(10),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基层(9)位于第二基层(10)的顶端,所述第一基层(9)与第二基层(10)均与水平面呈倾斜夹角进行放置,所述第一基层(9)的顶端固定连接有滑模体主支撑梁架(1),所述滑模体主支撑梁架(1)的数量设置为多个,所述滑模体主支撑梁架(1)的顶端焊接有滑模面板(7),所述第一基层(9)的顶端固定连接有操作平台桁架(2),所述操作平台桁架(2)的数量设置为多个,所述操作平台桁架(2)的顶端铺设有脚手板(3),所述脚手板(3)的数量设置为多个,所述滑模体主支撑梁架(1)的一端固定连接有牵引端(4),所述牵引端(4)的数量设置为多个,所述牵引端(4)的底端固定连接有钢丝绳(8)...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树庆周卫锋贺保军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水电基础局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