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跨井道循环电梯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8462172 阅读:9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8-11 14:39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跨井道循环电梯,包括井道系统、电梯轿厢、循环控制系统;所述井道系统包括上停留空间、下停留空间、连接于上停留空间和下停留空间之间的上行井道组、连接于上停留空间和下停留空间之间的下行井道组;所述上停留空间、上行井道组、下停留空间、下行井道组之间形成环形井道;若干组所述电梯轿厢活动设置于环形井道中;所述循环控制系统具有用于控制每个所述电梯轿厢的在循环井道中作单向循环运动的第一控制状态。本发明专利技术通过多组电梯轿厢能够跨井道循环移动,电梯井道的利用率得以提升,进而提高电梯的运输量和运输效率,有效满足高层建筑的使用需求。满足高层建筑的使用需求。满足高层建筑的使用需求。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跨井道循环电梯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电梯
,特别是涉及一种跨井道循环电梯。

技术介绍

[0002]传统升降电梯主要为绳轮牵引井道式电梯,每个井道只有一个轿厢,运行在至少两列垂直的或倾斜角小于15
°
的刚性导轨之间。这种结构的电梯在中低层建筑中尚能满足用户要求,但是对于现代城市日益增长的高层建筑,传统的电梯存在运送效率低、候梯时间长、井道利用率低等问题,难以满足高层建筑的使用需求。

技术实现思路

[0003]针对上述存在的技术问题,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提出了一种跨井道循环电梯,多组电梯轿厢能够跨井道循环移动,电梯井道的利用率得以提升,进而提高电梯的运输量和运输效率,有效满足高层建筑的使用需求。
[0004]本专利技术的技术解决方案是这样实现的:一种跨井道循环电梯,包括井道系统、电梯轿厢、循环控制系统;
[0005]所述井道系统包括上停留空间、下停留空间、连接于上停留空间和下停留空间之间的上行井道组、连接于上停留空间和下停留空间之间的下行井道组;所述上停留空间、上行井道组、下停留空间、下行井道组之间形成环形井道;
[0006]若干组所述电梯轿厢活动设置于环形井道中;
[0007]所述循环控制系统具有用于控制每个所述电梯轿厢的在循环井道中作单向循环运动的第一控制状态。
[0008]进一步的,所述上行井道组包括若干个上行井道;所述下行井道组包括若干个下行井道;每个所述之间形成环形井道;所述循环电梯包括轨道系统;所述轨道系统包括设置于上行井道中的上行直立轨道、设置于下行井道中的下行直立轨道、设置于上停留空间中且连通上行直立轨道和下行直立轨道的上连接轨道、设置于下停留空间中且连通上行直立轨道和下行直立轨道的下连接轨道;任意单个所述上行直立轨道、上连接轨道、任意单个所述上行直立轨道、下连接轨道之间形成环形轨道;所述电梯轿厢行走于所述环形轨道上。
[0009]进一步的,所述轨道系统包括上变道轨道;每个所述上行直立轨道与上变道轨道连接;所述循环控制系统具有用于控制位于其中一个上行直立轨道上的电梯轿厢经由上变道轨道单向变道至另外一个上行直立轨道上的第二控制状态。
[0010]进一步的,所述上变道轨道上下倾斜布置。
[0011]进一步的,所述轨道系统包括下变道轨道;每个所述下行直立轨道与下变道轨道连接;所述循环控制系统具有用于控制位于其中一个下行直立轨道上的电梯轿厢经由下变道轨道单向变道至另外一个下行直立轨道上的第三控制状态。
[0012]进一步的,所述下变道轨道上下倾斜布置。
[0013]由于上述技术方案的运用,本专利技术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下列优点:
[0014]本专利技术通过在井道中布置多组电梯轿厢,以及通过电梯轿厢跨井道单向循环移动的方式,若干组电梯轿厢在同一井道组中的同向可变道运行,单个井道中的运输量得以提升,增加井道的利用效率,进而能够提高电梯的运输量和运输效率,减少乘客的等待时间,有效满足高层建筑的使用需求。
附图说明
[0015]下面结合附图对本专利技术技术方案作进一步说明:
[0016]图1为本专利技术循环电梯的运行原理图;
[0017]图2为本专利技术的控制原理图;
[0018]图3为本专利技术的上行井道组和下行井道组的结构示意图;
[0019]其中:1、上行井道组,11、上下井道;111、上行直立轨道;2、下行井道组;21、下行井道;211、下行直立轨道;3、上停留空间;4、下停留空间;5、电梯轿厢;6、上变道轨道;7、下变道轨道。
具体实施方式
[0020]下面结合附图对本专利技术的较佳实施例进行详细阐述,以使本专利技术的优点和特征能更易于被本领域技术人员理解,从而对本专利技术的保护范围做出更为清楚明确的界定。
[0021]如图1

3所示为本实施例所述的一种跨井道循环电梯,该循环电梯能够在上行井道组1和下行井道组2之间进行循环运动,以达到运输的目的。该循环电梯包括井道系统、电梯轿厢5、循环控制系统、中央控制系统等。该井道系统包括上停留空间3、下停留空间4、连接于上停留空间3和下停留空间4之间的上行井道组1、连接于上停留空间3和下停留空间4之间的下行井道组2。上停留空间3、上行井道组1、下停留空间4、下行井道组2之间形成环形井道。前述的上行井道组1包含有若干个独立的上行井道11,下行井道组2中包含有若干个独立的下行井道21。上行井道11和下行井道21的数量依据实际设计而定,可以是两个或两个以上。前述的任意单个上行井道11、任意单个下行井道21、上停留空间3以及下停留空间4之间形成前述的环形井道。上行井道11和下行井道21的侧壁上布置有与楼层相对应的楼层口。若干组电梯轿厢5能够活动布置于环形井道中。其中,电梯轿厢5能够在上行井道11中向上运行,电梯轿厢5能够在下行井道21中向下运行。
[0022]电梯轿厢5能够通过该上停留空间3在任意单个上行井道11和任意单个下行井道21之间往返,以及电梯轿厢5能够停留在该上停留空间3中,以等待作业。电梯轿厢5能够通过该下停留空间4在任意单个上行井道11和任意单个下行井道21之间往返,以及电梯轿厢5能够停留在该下停留空间4中,以等待作业。
[0023]前述循环控制系统具有用于控制每个所述电梯轿厢5的在循环井道中作单向循环运动的第一控制状态。以及该循环控制系统用于控制每个电梯轿厢5到达或离开对应井道的楼层口。
[0024]所述循环电梯包括轨道系统。该轨道系统包括安装于上行井道中的上行直立轨道11、安装于下行井道中的下行直立轨道21、安装于上停留空间3中且连通上行直立轨道11和下行直立轨道21的上连接轨道、安装于下停留空间4中且连通上行直立轨道11和下行直立轨道21的下连接轨道。任意单个上行直立轨道11、上连接轨道、任意单个所述上行直立轨道
11、下连接轨道之间形成环形轨道。在电梯轿厢5上安装有行走机构,电梯轿厢5能够通过该行走机构在前述的环形轨道上滚动或滑动。
[0025]本实施例的轨道系统包括上变道轨道6。每个上行直立轨道111与上变道轨道6连接。通过上变道轨道6的连接,上行井道组1中的若干个上行井道11之间相互连通。前述循环控制系统具有用于控制位于其中一个上行直立轨道111上的电梯轿厢5经由上变道轨道6单向变道至另外一个上行直立轨道111上的第二控制状态。
[0026]本实施例的轨道系统包括下变道轨道7。每个所下行直立轨道211与下变道轨道7连接。通过下变道轨道7的连接,下行井道组2中的若干个下行井道21之间相互连通。前述循环控制系统具有用于控制位于其中一个下行直立轨道211上的电梯轿厢5经由下变道轨道7单向变道至另外一个下行直立轨道211上的第三控制状态。
[0027]如图3所示,为上行井道组和下行井道组中上行直立轨道111和上变道轨道6以及下行直立轨道211和下变道轨道7的布置方式。上行轨道111和下行轨道211均竖直布置。上变道轨道6和下变道轨道7均为上下倾斜布置。上变道轨道6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跨井道循环电梯,其特征在于:包括井道系统、电梯轿厢、循环控制系统;所述井道系统包括上停留空间、下停留空间、连接于上停留空间和下停留空间之间的上行井道组、连接于上停留空间和下停留空间之间的下行井道组;所述上停留空间、上行井道组、下停留空间、下行井道组之间形成环形井道;若干组所述电梯轿厢活动设置于环形井道中;所述循环控制系统具有用于控制每个所述电梯轿厢的在循环井道中作单向循环运动的第一控制状态。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跨井道循环电梯,其特征在于:所述上行井道组包括若干个上行井道;所述下行井道组包括若干个下行井道;所述循环电梯包括轨道系统;所述轨道系统包括设置于上行井道中的上行直立轨道、设置于下行井道中的下行直立轨道、设置于上停留空间中且连通所有上行直立轨道和所有下行直立轨道的上连接轨道、设置于下停留空间中且连通所有上行直立轨道和所有下行直立轨道的下连接轨道;任意单个所述上...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袁伟良潘建平陈孙和
申请(专利权)人:康力电梯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