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双向油气弹簧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8458352 阅读:19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8-11 14:35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双向油气弹簧,属于液压机械技术领域,其在内缸筒外壁与外缸筒内壁间具有油腔I;在活塞杆外壁与内缸筒内壁之间具有与大气连通的空气腔I;第一连接件与外缸筒左端固接,第一端盖与内缸筒左端固接,在第一端盖、第一连接件和外缸筒之间具有与大气连通的空气腔II;第二端盖与活塞杆左端固接,在第一端盖、第二端盖与内缸筒内壁之间具有与油腔I连通的油腔II;浮动活塞同轴滑动套装于活塞杆内腔,在浮动活塞、第二端盖与活塞杆内壁之间具有与油腔II连通的油腔III;第二连接件固接于活塞杆右端,在第二连接件、浮动活塞与活塞杆的内壁之间具有密闭的气腔。该油气弹簧拉伸与压缩时刚度都变大。伸与压缩时刚度都变大。伸与压缩时刚度都变大。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双向油气弹簧


[0001]本专利技术属于液压机械
,具体涉及一种双向油气弹簧。

技术介绍

[0002]油气弹簧属于典型的液压储能元件,它是采用密闭腔室中的高压氮气受压缩时吸收冲击能量来实现缓冲,同时利用内部孔隙节流实现熄振作用,油气弹簧具有非常明显的非线性刚度特性和非线性阻尼特性,其刚度随着压缩量的增加而显著增大,其阻尼随着压缩速度的增大而增大,所以油气弹簧具备良好的末端缓冲特性。由于油气弹簧末端单位储能比大,所以其具备良好的抗冲击能力。相对于传统的弹性阻尼元件,油气弹簧还具备集成度高、质量小等优点。
[0003]传统的油气弹簧只有一种力学特性,即由平衡稳定状态向压缩状态转变时刚性变大,由平衡稳定状态向拉伸状态转变时刚性变小,这并不能满足某些特殊的使用工况,例如,在某些工况下需要油气弹簧在拉伸及压缩状态下都具有刚度变大的特性。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有鉴于此,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双向油气弹簧,解决了传统油气弹簧不具有在由平衡状态向拉伸和压缩状态转变时刚度都变大的特性的技术问题。
[0005]本专利技术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0006]一种双向油气弹簧,包括外缸筒、内缸筒、活塞杆、第一连接件、第一端盖、第二端盖、浮动活塞和第二连接件;
[0007]所述内缸筒同轴滑动套装于所述外缸筒内,所述内缸筒外壁与所述外缸筒内壁之间具有油腔I;
[0008]所述活塞杆为中空结构,同轴滑动套装于所述内缸筒内,所述活塞杆外壁与所述内缸筒内壁之间具有与大气连通的空气腔I,且所述活塞杆能够带动所述内缸筒一起向右移动;
[0009]所述第一连接件与所述外缸筒左端固接;
[0010]所述第一端盖与所述内缸筒左端固接,所述第一端盖、所述第一连接件与所述外缸筒之间具有与大气连通的空气腔II;
[0011]所述第二端盖与所述活塞杆左端固接,所述第一端盖、所述第二端盖与所述内缸筒内壁之间具有与所述油腔I连通的油腔II;
[0012]所述浮动活塞同轴滑动套装于所述活塞杆内腔,所述浮动活塞、所述第二端盖与所述活塞杆内壁之间具有与所述油腔II连通的油腔III;
[0013]所述第二连接件固接于所述活塞杆右端,所述第二连接件、所述浮动活塞与所述活塞杆的内壁之间具有密闭的气腔。
[0014]进一步地,所述外缸筒内腔从左至右依次包括第一外缸筒内腔和第二外缸筒内腔,所述第一外缸筒内腔直径大于所述第二外缸筒内腔直径,形成外缸筒内腔轴肩;
[0015]所述内缸筒外壁从左至右依次包括第一内缸筒外壁和第二内缸筒外壁,所述第一内缸筒外壁直径大于所述第二内缸筒外壁直径,形成内缸筒外壁轴肩;所述内缸筒内腔从左至右依次包括第一内缸筒内腔和第二内缸筒内腔,所述第一内缸筒内腔直径大于所述第二内缸筒内腔直径,形成内缸筒内腔轴肩;
[0016]所述活塞杆外壁从左至右依次包括第一活塞杆外壁和第二活塞杆外壁,所述第一活塞杆外壁直径大于所述第二活塞杆外壁直径,形成活塞杆外壁轴肩;
[0017]所述第一外缸筒内腔与所述第一内缸筒外壁滑动连接,所述第二外缸筒内腔与所述第二内缸筒外壁滑动连接,在所述第一外缸筒内腔内壁、所述第二内缸筒外壁、所述外缸筒内腔轴肩和所述内缸筒外壁轴肩之间形成所述油腔I;
[0018]所述第一活塞杆外壁与所述第一内缸筒内腔滑动连接,所述第二活塞杆外壁与所述第二内缸筒内腔滑动连接,在所述第一内缸筒内腔内壁、所述第二活塞杆外壁、所述内缸筒内腔轴肩和所述活塞杆外壁轴肩之间形成所述空气腔I。
[0019]进一步地,所述内缸筒外壁轴肩上设置有阻尼孔,所述油腔I和所述油腔II通过所述阻尼孔连通;
[0020]所述第二端盖上设置有节流孔,所述油腔II和所述油腔III通过所述节流孔连通。
[0021]进一步地,所述第二端盖为带有凹腔的回转结构,所述回转结构同轴固接于所述活塞杆的左端,且在所述回转结构的侧壁上设置有常通孔。
[0022]进一步地,在所述外缸筒上设置有与所述油腔I连通的通油孔。
[0023]进一步地,通油孔的数量为两个;
[0024]两个所述通油孔内分别安装有单向充油阀和压力传感器。
[0025]进一步地,在所述第一连接件上设置有与所述空气腔II连通的通气孔I;
[0026]在所述第二连接件上设置有与所述气腔连通的通气孔II。
[0027]进一步地,在所述第一外缸筒内腔和所述第一内缸筒外壁配合面之间设置有动密封件和导向带;
[0028]在所述第二外缸筒内腔和所述第二内缸筒外壁配合面之间设置有动密封件、防尘圈和导向带;
[0029]在所述第一活塞杆外壁和所述第一内缸筒内腔配合面之间设置有动密封件和导向带;
[0030]在所述第二活塞杆外壁和所述第二内缸筒内腔配合面之间设置有防尘圈和导向带;
[0031]在所述浮动活塞的外壁和所述活塞杆的内腔配合面之间设置有动密封件和导向带;
[0032]在所述第一连接件和所述第一外缸筒内腔配合面之间设置有静密封件;
[0033]在所述第一端盖和所述第一内缸筒内腔配合面之间设置有静密封件;
[0034]在所述第二连接件和所述活塞杆内腔配合面之间设置有静密封件。
[0035]进一步地,所述活塞杆左端端面面积大于所述油腔I环形截面积。
[0036]进一步地,所述第一连接件和所述第二连接件均为铰链。
[0037]有益效果:
[0038]1、内缸筒同轴滑动套装于外缸筒内,在内缸筒外壁与外缸筒内壁之间具有油腔I;
活塞杆为中空结构,且活塞杆同轴滑动套装于内缸筒内,在活塞杆外壁与内缸筒内壁之间具有与大气连通的空气腔I,且活塞杆能够带动内缸筒一起向右运动;第一连接件与外缸筒左端固接;第一端盖与内缸筒左端固接,在第一端盖、第一连接件和外缸筒之间具有与大气连通的空气腔II;第二端盖与活塞杆左端固接,在第一端盖、第二端盖与内缸筒内壁之间具有与油腔I连通的油腔II;浮动活塞同轴滑动套装于活塞杆内腔,在浮动活塞、第二端盖与活塞杆内壁之间具有与油腔II连通的油腔III;第二连接件固接于活塞杆右端,在第二连接件、浮动活塞与活塞杆的内壁之间具有密闭的气腔。
[0039]如此,空气腔I和空气腔II内的气压与外界大气压相等,往油腔I、油腔II、油腔III中充入高压油,往气腔中充入高压气体,并使气腔内初始气体压力为Pgas0,油腔I、油腔II与油腔III中充满液压油(即外缸筒有杆腔侧和内缸筒无杆腔侧腔室充满液压油),初始压力为Poil0,油气弹簧处于平衡状态时,Pgas0=Poil0,平衡状态时由于气腔内高压气体压力等于油腔内压力,在油液压力作用下使得双向油气弹簧存在预紧力,当活塞杆受到小于或等于预紧力的载荷时,活塞杆保持平衡稳定状态,双向油气弹簧等效为刚性;当活塞杆受到的压缩外力大于预紧力的压缩载荷时,活塞杆相对内缸筒向左移动,油腔II中的高压油流入油腔III,并推动浮动活塞压缩气腔,相对平衡稳定状态刚度变大;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双向油气弹簧,其特征在于,包括外缸筒、内缸筒、活塞杆、第一连接件、第一端盖、第二端盖、浮动活塞和第二连接件;所述内缸筒同轴滑动套装于所述外缸筒内,所述内缸筒外壁与所述外缸筒内壁之间具有油腔I;所述活塞杆为中空结构,同轴滑动套装于所述内缸筒内,所述活塞杆外壁与所述内缸筒内壁之间具有与大气连通的空气腔I,且所述活塞杆能够带动所述内缸筒一起向右移动;所述第一连接件与所述外缸筒左端固接;所述第一端盖与所述内缸筒左端固接,所述第一端盖、所述第一连接件与所述外缸筒之间具有与大气连通的空气腔II;所述第二端盖与所述活塞杆左端固接,所述第一端盖、所述第二端盖与所述内缸筒内壁之间具有与所述油腔I连通的油腔II;所述浮动活塞同轴滑动套装于所述活塞杆内腔,所述浮动活塞、所述第二端盖与所述活塞杆内壁之间具有与所述油腔II连通的油腔III;所述第二连接件固接于所述活塞杆右端,所述第二连接件、所述浮动活塞与所述活塞杆的内壁之间具有密闭的气腔。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双向油气弹簧,其特征在于,所述外缸筒内腔从左至右依次包括第一外缸筒内腔和第二外缸筒内腔,所述第一外缸筒内腔直径大于所述第二外缸筒内腔直径,形成外缸筒内腔轴肩;所述内缸筒外壁从左至右依次包括第一内缸筒外壁和第二内缸筒外壁,所述第一内缸筒外壁直径大于所述第二内缸筒外壁直径,形成内缸筒外壁轴肩;所述内缸筒内腔从左至右依次包括第一内缸筒内腔和第二内缸筒内腔,所述第一内缸筒内腔直径大于所述第二内缸筒内腔直径,形成内缸筒内腔轴肩;所述活塞杆外壁从左至右依次包括第一活塞杆外壁和第二活塞杆外壁,所述第一活塞杆外壁直径大于所述第二活塞杆外壁直径,形成活塞杆外壁轴肩;所述第一外缸筒内腔与所述第一内缸筒外壁滑动连接,所述第二外缸筒内腔与所述第二内缸筒外壁滑动连接,在所述第一外缸筒内腔内壁、所述第二内缸筒外壁、所述外缸筒内腔轴肩和所述内缸筒外壁轴肩之间形成所述油腔I;所述第一活塞杆外壁与所述第一内缸筒内腔滑动连接,所述第二活塞杆外壁与所述第二内缸筒内腔滑动连接,在所述第一内...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徐龙张旭崔向利张玉飞郑凤杰张亚峰陈轶杰黄龙韩小玲徐梦岩杜甫万义强何立龙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北方车辆研究所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