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公开涉及一种继电器,包括壳体;静电极,设置在壳体上,静电极的伸入壳体内的一端设置有静触点;动电极,容纳在壳体内,并包括用于与静触点接触配合的触板和贴设在触板的背离静电极的一侧的支撑件;以及推动部,用于驱动动电极沿接近或远离静触点的预设方向运动。由于触板材质较软,在电流过大或者发生撞击时容易产生翘曲,易导致触板与静触点的接触面积以及触板和静触点之间的压力减小,进而造成二者接触电阻变大,继电器整体过热。通过在触板上贴设具有一定强度的支撑件,可以避免动电极发生翘曲,有效降低接触电阻。有效降低接触电阻。有效降低接触电阻。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继电器
[0001]本公开涉及电气件生产领域,具体地,涉及一种继电器。
技术介绍
[0002]继电器是一种选择性接通电路的控制元件,包括用于相互接触的动触点和静触点,二者的接触电阻直接影响继电器的性能。由于静触点和动触点都为导电元件,通电后发热可能会导致接触部位翘曲变形,使得接触面积变小、接触电阻变大,而电阻较大时会导致继电器发热,影响使用寿命和使用安全。
[0003]在相关技术中,继电器通常包括上压盖、触点仓、主触点、动触点组件和陶瓷罩,为了降低接触电阻,动触点上镀有一层纯银以防氧化,可以降低接触电阻,使继电器整体发热量减小。然而由于主触点和动触点的频繁接触,防氧化层容易磨损失效,导致接触电阻变大,并且该方案的成本较高。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公开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继电器,以至少部分地解决相关技术中存在的问题。
[0005]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公开提供一种继电器,包括:壳体;静电极,设置在所述壳体上,所述静电极的伸入所述壳体内的一端设置有静触点;动电极,设置在所述壳体内,并包括用于与所述静触点接触配合的触板和设置在所述触板的背离所述静电极的一侧的支撑件;以及推动部,用于驱动所述动电极沿接近或远离所述静触点的预设方向运动。
[0006]可选地,所述支撑件的硬度大于所述触板的硬度。
[0007]可选地,所述推动部包括可沿所述预设方向带动所述动电极运动的安装架,以及连接在所述安装架和所述动电极之间的弹性件。
[0008]可选地,所述安装架包括位于所述动电极的靠近所述静触点的一侧的第一安装台,和位于所述动电极的远离所述静触点的一侧的第二安装台,其中,所述弹性件连接在所述第二安装台和所述动电极之间,所述动电极还包括固定在所述支撑件上的第一磁轭,所述推动部还包括固定在所述第一安装台上用于与所述第一磁轭相吸引的第二磁轭。
[0009]可选地,所述安装架包括构造为U形的第一支架和连接在所述第一支架的开口位置的第二支架,所述动电极容纳在第一支架和所述第二支架形成的包围空间内,所述触板的两端伸出所述包围空间,以与所述静触点接触,其中,所述第一安装台形成在所述第一支架上,所述第二安装台形成在所述第二支架上。
[0010]可选地,所述第一支架的侧立壁的靠近开口处的位置形成卡口,所述第二支架设置有与所述卡口相互配合的卡柱。
[0011]可选地,所述第一磁轭构造为U型半包围结构且开口朝向所述第二磁轭,所述触板和所述支撑件固定在所述第一磁轭内,其中,所述第一磁轭的侧立壁与所述第一支架的侧立壁贴合。
[0012]可选地,所述第一支架的侧立壁的与所述第一磁轭接触的部分开设有多个沿所述
预设方向延伸的长条槽。
[0013]可选地,所述第一磁轭的面向所述触板的壁面开设有第一连接孔,所述支撑件开设有与所述第一连接孔相对的第二连接孔,所述触板上形成有用于依次形状配合地伸入所述第二连接孔和所述第一连接孔的第一凸柱。
[0014]可选地,所述第一安装台的与所述第二磁轭对应的壁面开设有多个第三连接孔,所述第二磁轭形成有多个用于形状配合地伸入所述第三连接孔的第二凸柱。
[0015]可选地,所述安装架包括一端伸入所述壳体内且沿所述预设方向延伸的杆件,所述杆件固定连接于所述第二安装台。
[0016]可选地,所述推动部还包括用于与外部磁场作用形成驱动力的铁芯,所述铁芯固定在所述杆件的位于所述壳体外部的部分。
[0017]可选地,所述推动部还包括固定在所述壳体的外壁上的开设有通孔的辅助块,所述杆件穿过所述通孔伸入所述壳体内,其中,所述杆件与所述通孔的内壁相互贴合。
[0018]可选地,所述弹性件为螺旋弹簧,所述第二安装台设置有用于对所述螺旋弹簧径向限位的第一限位构件,所述动电极设置有用于对所述螺旋弹簧径向限位的第二限位构件。
[0019]可选地,所述壳体配置为封闭腔体且充满保护气体。
[0020]通过使用上述技术方案,在触板上贴设具有一定强度的支撑件,支撑件可以对触板起到支撑定型的作用,避免触板发生翘曲,可以有效的保证触板和静触点之间的接触面积,降低接触电阻。在这种情况下,由于支撑件的支撑作用,对触板的硬度要求可以降低。此外,设置这种强度较高的支撑件,可以更大程度地将推动部的推力作用在触板与静触点之间,能进一步地确保触板和静触点二者之间的接触面积,降低接触电阻。
[0021]本公开的其他特征和优点将在随后的具体实施方式部分予以详细说明。
附图说明
[0022]附图是用来提供对本公开的进一步理解,并且构成说明书的一部分,与下面的具体实施方式一起用于解释本公开,但并不构成对本公开的限制。在附图中:
[0023]图1是根据本公开示例性示出的一种继电器的正面剖视图;
[0024]图2是图1中的继电器的推动部和动电极的侧视图;
[0025]图3是图2中沿A
‑
A截取的剖视图;
[0026]图4是图2中的推动部和动电极的爆炸图。
[0027]附图标记说明
[0028]100
‑
壳体;210
‑
安装架;211
‑
第一安装台;2111
‑
第三连接孔;212
‑
第二安装台;213
‑
第一支架;2131
‑
卡口;2132
‑
长条槽;214
‑
第二支架;2141
‑
卡柱;215
‑
杆件;220
‑
弹性件;230
‑
第二磁轭;231
‑
第二凸柱;240
‑
铁芯;250
‑
辅助块;251
‑
通孔;300
‑
静电极;310
‑
静触点;400
‑
动电极;410
‑
触板;411
‑
第一凸柱;420
‑
支撑件;421
‑
第二连接孔;430
‑
第一磁轭;431
‑
第一连接孔;510
‑
第一限位构件;520
‑
第二限位构件。
具体实施方式
[0029]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公开的具体实施方式进行详细说明。应当理解的是,此处所描
述的具体实施方式仅用于说明和解释本公开,并不用于限制本公开。
[0030]本公开中,在未作相反说明的情况下,使用的方位词如“内、外”是基于相关零部件实际使用的方向定义的,例如:动电极容纳在壳体“内”指的是动电极布置在壳体的容纳空间内;杆件与通孔的“内壁”相互贴合指的是杆件伸入通孔中并且与通孔的内部壁面相互贴合。
[0031]除此之外,在本公开中,使用的术语“第一”、“第二”等是为了区别一个要素和另一个要素,不具有顺序性和重要性。下面的描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继电器,其特征在于,包括:壳体;静电极,设置在所述壳体上,所述静电极的伸入所述壳体内的一端设置有静触点;动电极,设置在所述壳体内,并包括用于与所述静触点接触配合的触板和设置在所述触板的背离所述静电极的一侧的支撑件;以及推动部,用于驱动所述动电极沿接近或远离所述静触点的预设方向运动。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继电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件的硬度大于所述触板的硬度。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继电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推动部包括可沿所述预设方向带动所述动电极运动的安装架,以及连接在所述安装架和所述动电极之间的弹性件。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继电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安装架包括位于所述动电极的靠近所述静触点的一侧的第一安装台,和位于所述动电极的远离所述静触点的一侧的第二安装台,其中,所述弹性件连接在所述第二安装台和所述动电极之间,所述动电极还包括固定在所述支撑件上的第一磁轭,所述推动部还包括固定在所述第一安装台上用于与所述第一磁轭相吸引的第二磁轭。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继电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安装架包括构造为U形的第一支架和连接在所述第一支架的开口位置的第二支架,所述动电极容纳在第一支架和所述第二支架形成的包围空间内,所述触板的两端伸出所述包围空间,以与所述静触点接触,其中,所述第一安装台形成在所述第一支架上,所述第二安装台形成在所述第二支架上。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继电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支架的侧立壁的靠近开口处的位置形成卡口,所述第二支架设置有与所述卡口相互配合的卡柱。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继电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磁轭构造为U型半包围结构且开口朝向所述第二磁轭,所述触板和所述支撑件...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肖冬,陆涛,薛东,雷小勇,戴湘豫,汪鲁建,
申请(专利权)人: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