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充气减震轮胎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8452796 阅读:16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8-11 14:31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揭示了的一种免充气减震轮胎包括胎冠、内轮体、胎侧以及减震腔,胎冠呈圆环状,从而便存在外侧和由胎冠包裹住的内侧,而内轮体设置于胎冠的内侧,且胎冠和内轮体组成同心圆环;胎侧设置于胎冠和内轮体之间,且胎侧的数量为两个,分别与胎冠和内轮体的两侧相连接,使得胎冠和内轮体能相连接,从而对胎冠进行支撑;胎冠、内轮体和胎侧对峙形成减震腔,减震腔中设置有多个减震件。本申请通过设置减震腔和减震件,使得在车辆驶过凹凸不平的路段时,能在弹性较强的减震件对轮胎进行支撑的作用下,提高轮胎的减震效果,避免了传统免充气轮胎在正常使用时,其减震效果不佳,影响车辆行驶稳定性的情况发生。行驶稳定性的情况发生。行驶稳定性的情况发生。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免充气减震轮胎


[0001]本技术涉及轮胎
,具体地,主要涉及一种免充气减震轮胎。

技术介绍

[0002]轮胎是一种应用在汽车、货车等交通工具的圆形橡胶制品,传统轮胎通过向内胎充气,使其能对车辆进行支撑,并达到减震的效果,使各种车辆能适应不同路况的行驶,但此类轮胎在使用时,容易受到硬物刺穿,导致漏气,从而影响其使用寿命,使得轮胎逐渐向免充气方向发展。
[0003]免充气轮胎内通常不设置内胎,通过较高的耐磨性来支撑车辆行驶,但容易导致轮胎减震效果不佳,影响了车辆正常行驶时的稳定性。

技术实现思路

[0004]针对
技术介绍
中提出的现有免充气减震轮胎在使用过程中存在的不足,本技术提供一种免充气减震轮胎,具备高效减震的优点,解决了上述
技术介绍
中提出的技术问题。
[0005]本技术公开的一种免充气减震轮胎包括胎冠;内轮体,其设置于所述胎冠的内侧;胎侧,其设置于所述胎冠和所述内轮体之间,且所述胎侧的数量为两个,分别与所述胎冠和所述内轮体的两侧相连接;以及减震腔,所述胎冠、内轮体和胎侧对峙形成减震腔,所述减震腔中设置有多个减震件,多个所述减震件的一端与内轮体连接,且所述减震件的弹性大于胎冠和胎侧的弹性。
[0006]根据本技术一实施方式,所述减震件的内腔设置有变形腔。
[0007]根据本技术一实施方式,所述变形腔的一端贯穿内轮体,并与外界连通。
[0008]根据本技术一实施方式,所述减震腔不与外界连通。
[0009]根据本技术一实施方式,所述减震件靠近胎冠的一端不与胎冠连接。
[0010]根据本技术一实施方式,多个所述减震件以内轮体的圆心为中心等角度排列。
[0011]根据本技术一实施方式,所述胎冠的表面开设有散热槽。
[0012]根据本技术一实施方式,所述胎冠的表面开设有与散热槽连通的分流槽。
[0013]根据本技术一实施方式,所述胎冠的表面开设有与散热槽连通的辅助槽,且辅助槽的一端与分流槽连通。
[0014]根据本技术一实施方式,所述散热槽和分流槽的深度相同,且辅助槽的深度浅于散热槽和分流槽的深度。
[0015]本申请的有益效果在于:通过设置减震腔和减震件,使得在车辆驶过凹凸不平的路段时,能在弹性较强的减震件对轮胎进行支撑的作用下,提高轮胎的减震效果,避免了传统免充气轮胎在正常使用时,其减震效果不佳,影响车辆行驶稳定性的情况发生。
附图说明
[0016]此处所说明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申请的进一步理解,构成本申请的一部分,本申请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申请,并不构成对本申请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
[0017]图1为实施例中免充气减震轮胎的结构示意图之一;
[0018]图2为实施例中免充气减震轮胎的结构示意图之二;
[0019]图3为实施例中胎冠的结构示意图。
[0020]附图中,1、胎冠;2、内轮体;3、胎侧;4、减震腔;
[0021]11、散热槽;12、分流槽;13、辅助槽;
[0022]41、减震件;411、变形腔。
具体实施方式
[0023]以下将以图式揭露本技术的多个实施方式,为明确说明起见,许多实务上的细节将在以下叙述中一并说明。然而,应了解到,这些实务上的细节不应用以限制本技术。也就是说,在本技术的部分实施方式中,这些实务上的细节是非必要的。此外,为简化图式起见,一些习知惯用的结构与件在图式中将以简单的示意的方式绘示之。
[0024]需要说明,本技术实施例中所有方向性指示诸如上、下、左、右、前、后
……
仅用于解释在某一特定姿态如附图所示下各部件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运动情况等,如果该特定姿态发生改变时,则该方向性指示也相应地随之改变。
[0025]另外,在本技术中如涉及“第一”、“第二”等的描述仅用于描述目的,并非特别指称次序或顺位的意思,亦非用以限定本技术,其仅仅是为了区别以相同技术用语描述的件或操作而已,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其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另外,各个实施例之间的技术方案可以相互结合,但是必须是以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为基础,当技术方案的结合出现相互矛盾或无法实现时应当认为这种技术方案的结合不存在,也不在本技术要求的保护范围之内。
[0026]为能进一步了解本技术的
技术实现思路
、特点及功效,兹例举以下实施例,并配合附图详细说明如下:
[0027]参照图1和图2,图1为实施例中免充气减震轮胎的结构示意图之一;图2为实施例中免充气减震轮胎的结构示意图之二。本实施例中的一种免充气减震轮胎包括胎冠1、内轮体2、胎侧3以及减震腔4,胎冠1呈圆环状,从而便存在外侧和由胎冠1包裹住的内侧,而内轮体2设置于胎冠1的内侧,且胎冠1和内轮体2组成同心圆环;胎侧3设置于胎冠1和内轮体2之间,且胎侧3的数量为两个,分别与胎冠1和内轮体2的两侧相连接,使得胎冠1和内轮体2能相连接,从而对胎冠1进行支撑;胎冠1、内轮体2和胎侧3对峙形成减震腔4,减震腔4中设置有多个减震件41,多个减震件41的一端与内轮体2连接,使得能将减震件41所处的位置限定住,从而保障胎冠1内减震的稳定性,且减震件41的弹性大于胎冠1和胎侧3的弹性,使得在车辆驶过凹凸不平的路段时,为保障车辆的稳定性,胎冠1、胎侧3会适当变形,以保障车辆的稳定性,并在胎冠1和胎侧3变形时,减震件41便会对胎冠1和胎侧3进行支撑,并在减震件41弹性较强的作用下,从而变形减震,从而降低震动,保障车辆行驶平稳和舒适。
[0028]减震件41的内腔设置有变形腔411,使得减震件41在压力的作用下发生变形时,能
向减震件41内变形,从而使其能施加向外的弹力,避免了在压力的作用下,减震件41发生倾斜,影响减震效果的情况发生。
[0029]变形腔411的一端贯穿内轮体2,并与外界连通,使得在减震件41向变形腔411内变形,进行减震时,能将变形腔411内的气体向外挤出,从而将轮胎内的空气排出,并在减震件41自动恢复后,能吸入空气,从而对轮胎进行散热,并且能使内轮体2上有较多镂空部位,从而降低对轮胎的生产时的材料消耗。
[0030]进一步的,免充气减震轮胎的减震腔4和变形腔411部位均为空腔,从而减小轮胎的重量。
[0031]优选的,减震腔4不与外界连通,避免了异物混入减震腔4中,影响减震件41减震效果的情况发生。
[0032]减震件41靠近胎冠1的一端不与胎冠1连接,使得减震件41和胎冠1之间存在一定间隙,从而使胎冠1和胎侧3自身有足够的空间对较小的震动进行变形减震,并保障了在遭遇小颠簸时的舒适性。
[0033]进一步,多个减震件41以内轮体2的圆心为中心等角度排列,且排布紧密,使得在车辆行驶时,无论胎冠1和胎侧3的任意部位发生震动,均有对应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免充气减震轮胎,其特征在于,包括胎冠(1);内轮体(2),其设置于所述胎冠(1)的内侧;胎侧(3),其设置于所述胎冠(1)和所述内轮体(2)之间,且所述胎侧(3)的数量为两个,分别与所述胎冠(1)和所述内轮体(2)的两侧相连接;以及减震腔(4),所述胎冠(1)、内轮体(2)和胎侧(3)对峙形成减震腔(4),所述减震腔(4)中设置有多个减震件(41),多个所述减震件(41)的一端与内轮体(2)连接,且所述减震件(41)的弹性大于胎冠(1)和胎侧(3)的弹性。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免充气减震轮胎,其特征在于,所述减震件(41)的内腔设置有变形腔(411)。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免充气减震轮胎,其特征在于,所述变形腔(411)的一端贯穿内轮体(2),并与外界连通。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免充气减震轮胎,其特征在于,所述减震腔(4)不与外界连通。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彭庆锋
申请(专利权)人:广东惠夯加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