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装配式楼板,涉及装配式建筑技术领域。装配式楼板,包括由多块预制混凝土楼面叠合板拼接而成的底层以及浇注在底层上的现浇层,预制混凝土楼面叠合板包括矩形的基板,设置在基板内的下层钢筋网,平行且间隔设置在基板上的若干承载肋,以及设置在所有承载肋上的上层钢筋网,承载肋沿基板的长度方向延伸直至其两端面分别与基板的对应侧面平齐,所有承载肋将基板分成多个浇注区;相邻两块预制混凝土楼面叠合板的浇注区对接形成对接区,对接区内设置有钢筋笼,现浇层浇注在浇注区和对接区内且与承载肋的上表面平齐。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装配式楼板结构强度高且承载力大,解决了在施工过程中需增设临时支撑的问题。解决了在施工过程中需增设临时支撑的问题。解决了在施工过程中需增设临时支撑的问题。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装配式楼板
[0001]本技术涉及装配式建筑
,具体涉及一种装配式楼板。
技术介绍
[0002]传统的建筑楼板多为现浇混凝土楼板,施工时需要大量的模板材料,而且还要在现场进行钢筋铺设和浇注混凝土,费时费力,建筑成本高。
[0003]为了克服现浇混凝土楼板的缺陷,出现了采用钢筋桁架混凝土叠合板的装配式楼板,但是,钢筋桁架混凝土叠合板的钢筋桁架高度较小,刚度较小,致使整个装配式楼板的刚度较小,跨中挠度较大,在施工过程中需要增设临时支撑,如果不设临时支撑,极易断裂,不仅施工复杂,成本较高,而且存在安全隐患。
技术实现思路
[0004]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以上缺陷,本技术提供一种装配式楼板,该装配式楼板结构强度高且承载力大,解决了在施工过程中需增设临时支撑的问题。
[0005]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0006]装配式楼板,包括由多块预制混凝土楼面叠合板拼接而成的底层以及浇注在所述底层上的现浇层,所述预制混凝土楼面叠合板包括矩形的基板,设置在所述基板内的下层钢筋网,平行且间隔设置在所述基板上的若干承载肋,以及设置在所有所述承载肋上的上层钢筋网,所述承载肋沿所述基板的长度方向延伸直至其两端面分别与所述基板的对应侧面平齐,所有所述承载肋将所述基板分成多个浇注区;相邻两所述预制混凝土楼面叠合板的所述浇注区对接形成对接区,所述对接区内设置有钢筋笼,所述现浇层浇注在所述浇注区和所述对接区内且与所述承载肋的上表面平齐。
[0007]其中,所述钢筋笼由多根钢筋绑扎而成,相邻两所述预制混凝土楼面叠合板的所述上层钢筋网与所述钢筋笼固定连接。
[0008]其中,所述上层钢筋网包括多根设置在所述承载肋内且沿所述承载肋延伸方向布置的第一承载钢筋,多根设置在所述浇注区内且与所述承载肋平行的第二承载钢筋,以及多根贯穿所有所述承载肋的第三承载钢筋,所述第二承载钢筋绑扎在所述第三承载钢筋上,所述第三承载钢筋穿设至对应的所述钢筋笼内且绑扎在所述钢筋笼上。
[0009]其中,所述预制混凝土楼面叠合板上相邻两所述承载肋之间的所述浇注区内预制有中心叠合部,所述中心叠合部的上表面与所述承载肋的上表面平齐。
[0010]其中,所述基板的长度为L,所述中心叠合部的长度为L/2。
[0011]其中,所述中心叠合部的端面与所述基板对应侧面之间的间距为L/4。
[0012]其中,所述承载肋的宽度≤200
㎜
。
[0013]其中,所述下层钢筋网包括多根沿所述基板长度方向布置的第四承载钢筋和多根沿所述基板宽度方向布置的第五承载钢筋。
[0014]其中,位于所述装配式楼板两端的所述预制混凝土楼面叠合板记为端部预制混凝
土楼面叠合板,所述端部预制混凝土楼面叠合板的所述第四承载钢筋的两端分别伸出所述基板,所述端部预制混凝土楼面叠合板的所述第五承载钢筋的其中一端伸出所述基板。
[0015]其中,位于两所述端部预制混凝土楼面叠合板之间的所述预制混凝土楼面叠合板记为中部预制混凝土楼面叠合板,所述中部预制混凝土楼面叠合板的所述第四承载钢筋的两端伸出所述基板。
[0016]采用了上述技术方案,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
[0017]本技术提供的装配式楼板,由于采用的预制混凝土楼面叠合板内设置有下层钢筋网,基板上设置有若干承载肋,且在所有承载肋上设置有上层钢筋网,同时,在相邻两块预制混凝土楼面叠合板对接后的对接区内设置有钢筋笼,上下两层钢筋网、承载肋以及钢筋笼的设置大大提高了装配式楼板的整体结构强度、抗断裂能力和承载力,减小了跨中挠度,不仅使得现场施工时完全不用增设临时支撑,解决了在施工过程中需增设临时支撑的问题,而且承载肋的设置也大大减少了现场浇注量,使得施工起来更加简单方便,既降低了成本,又提高了施工速度。
附图说明
[0018]图1是本技术装配式楼板中底层的结构示意图;
[0019]图2是图1中端部预制混凝土楼面叠合板的结构示意图;
[0020]图3是图3中A
‑
A的剖视放大图;
[0021]图4是图3中B
‑
B的剖视放大图;
[0022]图5是图3中C
‑
C的剖视放大图;
[0023]图6是图1中中部预制混凝土楼面叠合板的结构示意图;
[0024]图7是本技术装配式楼板中对接区的结构示意图;
[0025]图8是另一种中部预制混凝土楼面叠合板的结构示意图;
[0026]图9是图8中D
‑
D的剖视放大图;
[0027]图中:10、端部预制混凝土楼面叠合板;101、基板;102、承载肋;1021、第一承载段;1022、第二承载段;103、浇注区;104、第一承载钢筋;105、第三承载钢筋;106、中心叠合部;107、第四承载钢筋;108、第五承载钢筋;109、第二承载钢筋;20、中部预制混凝土楼面叠合板;30、钢筋笼;40、支撑梁;50、负弯矩钢筋;60、现浇层。
具体实施方式
[0028]为了使本技术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技术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用以解释本技术,并不用于限定本技术。
[0029]如图1至图7共同所示,装配式楼板,包括由多块预制混凝土楼面叠合板拼接而成的底层以及浇注在底层上的现浇层60,预制混凝土楼面叠合板包括矩形的基板101,设置在基板101内的下层钢筋网,平行且间隔设置在基板101上的若干承载肋102,以及设置在所有承载肋102上的上层钢筋网,承载肋102沿基板101的长度方向延伸直至其两端面分别与基板101的对应侧面平齐,所有承载肋102将基板101分成多个浇注区103;相邻两块预制混凝土楼面叠合板的浇注区103对接形成对接区,对接区内设置有钢筋笼30,现浇层60浇注在浇
注区103和对接区内且与承载肋102的上表面平齐。通过设置上下两层钢筋网、承载肋102以及钢筋笼30大大提高了装配式楼板的整体结构强度、抗断裂能力和承载力,使得装配式楼板在施工过程中不易断裂,在现场施工时不用增设临时支撑。
[0030]本实施例中的钢筋笼30由多根钢筋绑扎而成,相邻两块预制混凝土楼面叠合板的上层钢筋网与钢筋笼30固定连接。
[0031]具体地,上层钢筋网包括多根设置在承载肋102内且沿承载肋102延伸方向布置的第一承载钢筋104,多根设置在浇注区103内且与承载肋102平行的第二承载钢筋109,以及多根贯穿所有承载肋102的第三承载钢筋105,第二承载钢筋109绑扎在第三承载钢筋105上,第三承载钢筋105穿设至对应的钢筋笼30内且绑扎在钢筋笼30上。
[0032]为了进一步提高装配式楼板的整体结构强度、抗断裂能力和承载力,以及减少现场浇注量,本实施例在预制混凝土楼面叠合板上相邻两根承载肋102之间的浇注区103内预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装配式楼板,其特征在于,包括由多块预制混凝土楼面叠合板拼接而成的底层以及浇注在所述底层上的现浇层,所述预制混凝土楼面叠合板包括矩形的基板,设置在所述基板内的下层钢筋网,平行且间隔设置在所述基板上的若干承载肋,以及设置在所有所述承载肋上的上层钢筋网,所述承载肋沿所述基板的长度方向延伸直至其两端面分别与所述基板的对应侧面平齐,所有所述承载肋将所述基板分成多个浇注区;相邻两所述预制混凝土楼面叠合板的所述浇注区对接形成对接区,所述对接区内设置有钢筋笼,所述现浇层浇注在所述浇注区和所述对接区内且与所述承载肋的上表面平齐。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装配式楼板,其特征在于,所述钢筋笼由多根钢筋绑扎而成,相邻两所述预制混凝土楼面叠合板的所述上层钢筋网与所述钢筋笼固定连接。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装配式楼板,其特征在于,所述上层钢筋网包括多根设置在所述承载肋内且沿所述承载肋延伸方向布置的第一承载钢筋,多根设置在所述浇注区内且与所述承载肋平行的第二承载钢筋,以及多根贯穿所有所述承载肋的第三承载钢筋,所述第二承载钢筋绑扎在所述第三承载钢筋上,所述第三承载钢筋穿设至对应的所述钢筋笼内且绑扎在所述钢筋笼上。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装配式楼板,其特征在于,所述预制混凝土...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刘术金,邱同波,王鹏奎,
申请(专利权)人:潍坊金艺钢结构工程技术咨询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