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具有辅助稳定结构的行车记录仪,涉及行车记录仪技术领域,包括底座,行车记录仪主体,主吸盘,辅助固定机构。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通过设置辅助固定机构,T型块移动带动移动柱向下移动,移动柱移动并带动辅助吸盘向下移动,辅助吸盘移动并与车内台面挤压,蜗杆转动通过机械传动带动活塞杆向上移动,活塞杆移动并将辅助吸盘与车内台面直接的气体向移动柱的内部进行抽取,此时辅助吸盘与车内台面之间在外部气压的作用下紧贴,通过此结构有利于对初步固定的底座进行加固的操作,进而有利于提高行车记录仪主体的稳定性,避免车辆在剧烈晃动时出现底座与行车记录仪主体脱离的情况,同时保证了行车记录仪主体的正常使用。用。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具有辅助稳定结构的行车记录仪
[0001]本技术涉及行车记录仪
,具体是一种具有辅助稳定结构的行车记录仪。
技术介绍
[0002]行车记录仪即记录车辆行驶途中的影像及声音等相关资讯的仪器,安装行车记录仪后,能够记录汽车行驶全过程的视频图像和声音,可为交通事故提供证据,喜欢自驾游的人,还可以用它来记录征服艰难险阻的过程,开车时边走边录像,同时把时间、速度、所在位置都记录在录像里。
[0003]目前的行车记录仪在与车辆台面进行安装固定时,多通过吸盘进行位置固定的操作,但是目前的行车记录仪仅通过单个吸盘与车辆台面进行固定,由于车辆在行驶时车速较快,且行车记录仪本身重量也较重,这导致行车记录仪在车辆行驶时惯性较大,在车辆发生剧烈晃动时,会出现行车记录仪与车辆台面脱离的情况,不利于行车记录仪的正常使用,为此,提供了一种具有辅助稳定结构的行车记录仪。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技术的目的在于:为了解决行车记录仪与车辆台面仅通过单个吸盘的固定方式不牢固的问题,提供一种具有辅助稳定结构的行车记录仪。
[0005]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具有辅助稳定结构的行车记录仪,包括底座,所述底座的顶端设置有行车记录仪主体,所述底座的底端设置有主吸盘,还包括辅助固定机构,所述辅助固定机构包括设置在底座内部的T型块,所述T型块的两端固定有移动柱,所述移动柱的底端设置有辅助吸盘,所述T型块的一侧设置有贯穿至T型块内部的蜗杆,所述蜗杆的底端啮合有蜗轮,所述蜗轮的内部固定连接有贯穿至移动柱内部的转动杆,所述转动杆的一端固定有第一锥齿轮,所述第一锥齿轮的底端啮合有第二锥齿轮,所述第二锥齿轮的底端固定有螺纹杆,所述螺纹杆的外壁通过螺纹连接有活塞杆。
[0006]作为本技术再进一步的方案:所述辅助固定机构还包括通过焊接固定于T型块底端的移动块,所述底座的内部设置有卡块,所述卡块位于移动块的正下方。
[0007]作为本技术再进一步的方案:所述卡块的一侧设置有贯穿至底座外部的推动杆,所述卡块的一端设置有与底座内壁连接的弹簧。
[0008]作为本技术再进一步的方案:所述卡块的一端设置为斜面状,且所述移动块的一端设置有与卡块相匹配的卡槽。
[0009]作为本技术再进一步的方案:所述底座的内部设置有与T型块及移动柱移动轨迹相匹配的滑动槽。
[0010]作为本技术再进一步的方案:所述蜗杆的外壁通过轴承连接有第一固定板,所述第一固定板与T型块的内壁固定连接,所述转动杆的外壁通过轴承连接有第二固定板,所述第二固定板与T型块的内壁固定连接。
[0011]作为本技术再进一步的方案:所述螺纹杆的外壁通过轴承连接有第三固定板,所述第三固定板与移动柱的内壁固定连接,所述移动柱的内部设置有与活塞杆移动轨迹相匹配的移动槽。
[0012]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
[0013]本技术通过设置辅助固定机构,T型块移动带动移动柱向下移动,移动柱移动并带动辅助吸盘向下移动,辅助吸盘移动并与车内台面挤压,蜗杆转动通过机械传动带动活塞杆向上移动,活塞杆移动并将辅助吸盘与车内台面直接的气体向移动柱的内部进行抽取,此时辅助吸盘与车内台面之间在外部气压的作用下紧贴,通过此结构有利于对初步固定的底座进行加固的操作,进而有利于提高行车记录仪主体的稳定性,避免车辆在剧烈晃动时出现底座与行车记录仪主体脱离的情况,同时保证了行车记录仪主体的正常使用。
附图说明
[0014]图1为本技术的结构示意图;
[0015]图2为本技术的底座内部结构示意图;
[0016]图3为本技术的T型块余移动柱内部结构示意图。
[0017]图中:1、底座;2、行车记录仪主体;3、主吸盘;4、辅助固定机构;401、T型块;402、移动块;403、卡块;404、移动柱;405、辅助吸盘;406、蜗杆;407、蜗轮;408、转动杆;409、第一锥齿轮;410、第二锥齿轮;411、螺纹杆;412、活塞杆。
具体实施方式
[0018]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
[0019]请参阅图1~3,本技术实施例中,一种具有辅助稳定结构的行车记录仪,包括底座1,所述底座1的顶端设置有行车记录仪主体2,所述底座1的底端设置有主吸盘3,还包括辅助固定机构4,所述辅助固定机构4包括设置在底座1内部的T型块401,所述T型块401的两端固定有移动柱404,所述移动柱404的底端设置有辅助吸盘405,所述T型块401的一侧设置有贯穿至T型块401内部的蜗杆406,所述蜗杆406的底端啮合有蜗轮407,所述蜗轮407的内部固定连接有贯穿至移动柱404内部的转动杆408,所述转动杆408的一端固定有第一锥齿轮409,所述第一锥齿轮409的底端啮合有第二锥齿轮410,所述第二锥齿轮410的底端固定有螺纹杆411,所述螺纹杆411的外壁通过螺纹连接有活塞杆412。
[0020]在本实施例中:通过设置辅助固定机构4有利于对初步固定的底座1进行加固的操作,进而有利于提高行车记录仪主体2的稳定性,避免车辆在剧烈晃动时出现底座1与行车记录仪主体2脱离的情况,同时保证了行车记录仪主体2的正常使用。
[0021]请着重参阅图2、3,辅助固定机构4还包括通过焊接固定于T型块401底端的移动块402,底座1的内部设置有卡块403,卡块403位于移动块402的正下方;卡块403的一侧设置有贯穿至底座1外部的推动杆,卡块403的一端设置有与底座1内壁连接的弹簧;卡块403的一端设置为斜面状,且移动块402的一端设置有与卡块403相匹配的卡槽;底座1的内部设置有
与T型块401及移动柱404移动轨迹相匹配的滑动槽;蜗杆406的外壁通过轴承连接有第一固定板,第一固定板与T型块401的内壁固定连接,转动杆408的外壁通过轴承连接有第二固定板,第二固定板与T型块401的内壁固定连接;螺纹杆411的外壁通过轴承连接有第三固定板,第三固定板与移动柱404的内壁固定连接,移动柱404的内部设置有与活塞杆412移动轨迹相匹配的移动槽。
[0022]在本实施例中:T型块401移动同时带动移动柱404向下移动,移动柱404移动并带动辅助吸盘405向下移动,辅助吸盘405移动并与车内台面挤压,之后转动蜗杆406,蜗杆406转动通过机械传动带动活塞杆412向上移动,活塞杆412移动并将辅助吸盘405与车内台面直接的气体向移动柱404的内部进行抽取,此时辅助吸盘405与车内台面之间在外部气压的作用下紧贴,通过此结构有利于对初步固定的底座1进行加固的操作,进而有利于提高行车记录仪主体2的稳定性,避免车辆在剧烈晃动时出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具有辅助稳定结构的行车记录仪,包括底座(1),所述底座(1)的顶端设置有行车记录仪主体(2),所述底座(1)的底端设置有主吸盘(3),其特征在于,还包括辅助固定机构(4),所述辅助固定机构(4)包括设置在底座(1)内部的T型块(401),所述T型块(401)的两端固定有移动柱(404),所述移动柱(404)的底端设置有辅助吸盘(405),所述T型块(401)的一侧设置有贯穿至T型块(401)内部的蜗杆(406),所述蜗杆(406)的底端啮合有蜗轮(407),所述蜗轮(407)的内部固定连接有贯穿至移动柱(404)内部的转动杆(408),所述转动杆(408)的一端固定有第一锥齿轮(409),所述第一锥齿轮(409)的底端啮合有第二锥齿轮(410),所述第二锥齿轮(410)的底端固定有螺纹杆(411),所述螺纹杆(411)的外壁通过螺纹连接有活塞杆(412)。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具有辅助稳定结构的行车记录仪,其特征在于,所述辅助固定机构(4)还包括固定于T型块(401)底端的移动块(402),所述底座(1)的内部设置有卡块(403),所述卡块(403)位于移动块(402)的正下方。3.根据权利要求...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谭建娇,肖洪武,陈星星,
申请(专利权)人:广东南马智能技术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