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电池充电器,包括充电座和放置在充电座内的电池本体,充电座上端一侧设有安装槽,充电座上端另一侧设有插槽,安装槽内通过转轴连接有盖板,盖板一端插设在插槽内,盖板位于插槽内的一端外侧设有限位槽,充电座外侧设有限位机构,限位机构与限位槽相对应,盖板底端设有挤压机构,挤压机构底端与电池本体上端接触,挤压机构上端贯穿盖板,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挤压块通过若干第二弹簧的作用力与电池本体上端紧密贴合,从而对电池本体进行夹持定位,防止电池本体因充电座弹片弹性不足而出现不稳定甚至脱落现象,保证电池本体稳定的位于充电座内,从而使电池本体正负极与充电座正负极紧密贴合,进而保证电池本体的充电效果。效果。效果。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电池充电器
[0001]本技术涉及一种电池充电器,属于电池充电器
技术介绍
[0002]锂电池充电器是专门用来为锂离子电池充电的充电器,电源未接上时,电路板上的LED灯不亮电源接上电路板,绿色LED持续亮着,此时电路板等待锂电池置入锂电池放入后,则开始充电,LED变成橙色当锂电池达到充饱的条件时,则停止充电,LED变成橘色锂电池充饱后,电池移走,LED变成绿色,等重新置入锂电池充电。
[0003]充电器内通常通过弹簧或者弹片将电池挤压夹持在充电器内,由于每次放入电池充电时都需要对弹簧或者弹簧进行挤压,时间久了,弹簧和弹片的弹性就会降低,对于电池的挤压力度就会减小,从而会影响电池在充电器内的稳定性,影响电池的充电效果,尤其是充电器竖直放置或者悬挂状态时,弹簧或者弹片的弹力不足以夹持住电池,导致电池正负极与充电器正负极接触不够紧密,甚至会出现电池与充电器脱离的现象。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电池充电器,以解决上述
技术介绍
中提出的问题。
[0005]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电池充电器,包括充电座和放置在充电座内的电池本体,所述充电座上端一侧设有安装槽,所述充电座上端另一侧设有插槽,所述安装槽内通过转轴连接有盖板,所述盖板一端插设在插槽内,所述盖板位于插槽内的一端外侧设有限位槽,所述充电座外侧设有限位机构,所述限位机构与限位槽相对应,所述盖板底端设有挤压机构,所述挤压机构底端与电池本体上端接触,所述挤压机构上端贯穿盖板。
[0006]优选的,所述挤压机构包括顶板、若干连接杆、若干第二弹簧和挤压块,所述挤压块位于盖板底端,所述顶板位于盖板上端,所述顶板与挤压块之间通过若干连接杆固定连接,若干所述连接杆均与盖板活动套接,所述挤压块与盖板底壁之间固定连接有若干第二弹簧,若干所述第二弹簧分别套设在若干连接杆外围。
[0007]优选的,所述限位机构包括固定块、第一弹簧和限位杆,所述限位杆一端贯穿盖板插设在限位槽内,所述限位杆另一端固定连接有固定块,所述固定块与盖板之间固定连接有第一弹簧,所述第一弹簧套设在限位杆外围。
[0008]优选的,所述盖板设为凹形状。
[0009]优选的,所述挤压块底端设为弧形状,所述挤压块底端固定连接有防护垫。
[0010]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挤压块通过若干第二弹簧的作用力与电池本体上端紧密贴合,从而对电池本体进行夹持定位,防止电池本体因充电座弹片弹性不足而出现不稳定甚至脱落现象,保证电池本体稳定的位于充电座内,从而使电池本体正负极与充电座正负极紧密贴合,进而保证电池本体的充电效果。
附图说明
[0011]图1为本技术结构示意图;
[0012]图2为本技术的盖板与挤压机构连接结构示意图;
[0013]图3为本技术的限位机构结构示意图;
[0014]图4为本技术的盖板结构示意图。
[0015]图中:1、充电座;2、电池本体;3、安装槽;4、盖板;5、插槽;6、限位机构;61、固定块;62、第一弹簧;63、限位杆;7、挤压机构;71、顶板;72、连接杆;73、第二弹簧;74、挤压块;8、防护垫;9、限位槽。
具体实施方式
[0016]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
[0017]请参阅图1
‑
4,本技术提供一种技术方案:一种电池充电器,包括充电座1和放置在充电座1内的电池本体2,充电座1上端一侧设有安装槽3,充电座1上端另一侧设有插槽5,安装槽3内通过转轴连接有盖板4,盖板4一端插设在插槽5内,盖板4位于插槽5内的一端外侧设有限位槽9,充电座1外侧设有限位机构6,限位机构6与限位槽9相对应,盖板4底端设有挤压机构7,挤压机构7底端与电池本体2上端接触,挤压机构7上端贯穿盖板4,挤压块74通过若干第二弹簧73的作用力与电池本体2上端紧密贴合,从而对电池本体2进行夹持定位,防止电池本体2因充电座1弹片弹性不足而出现不稳定甚至脱落现象,保证电池本体2稳定的位于充电座1内,从而使电池本体2正负极与充电座1正负极紧密贴合,进而保证电池本体2的充电效果。
[0018]挤压机构7包括顶板71、若干连接杆72、若干第二弹簧73和挤压块74,挤压块74位于盖板4底端,顶板71位于盖板4上端,顶板71与挤压块74之间通过若干连接杆72固定连接,若干连接杆72均与盖板4活动套接,挤压块74与盖板4底壁之间固定连接有若干第二弹簧73,若干第二弹簧73分别套设在若干连接杆72外围,挤压块74受力会对若干第二弹簧73进行挤压,挤压块74通过若干第二弹簧73的作用力与电池本体2上端紧密贴合,从而对电池本体2进行夹持定位;限位机构6包括固定块61、第一弹簧62和限位杆63,限位杆63一端贯穿盖板4插设在限位槽9内,限位杆63另一端固定连接有固定块61,固定块61与盖板4之间固定连接有第一弹簧62,第一弹簧62套设在限位杆63外围,限位杆63一端通过第一弹簧62的作用力插入到限位槽9内,从而对盖板4进行限位,保证对电池本体2的限位效果;盖板4设为凹形状,便于对电池本体2进行限位;挤压块74底端设为弧形状,挤压块74底端固定连接有防护垫8,保证对电池本体2的挤压限位效果,通过防护垫8保证电池本体2外表安全。
[0019]具体的,本技术使用时,将电池本体2放置到充电座1内部后再翻转盖板4,使盖板4一端插入到插槽5内,在此过程中拉块固定块61,固定块61带动限位杆63移动且对第一弹簧62进行拉伸,在盖板4一端插入到插槽5内时松开固定块61,限位杆63一端通过第一弹簧62的作用力插入到限位槽9内,从而对盖板4进行限位,在盖板4盖合后,挤压块74会与电池本体2上端紧密贴合,挤压块74受力会对若干第二弹簧73进行挤压,挤压块74通过若干
第二弹簧73的作用力与电池本体2上端紧密贴合,从而对电池本体2进行夹持定位,防止电池本体2因充电座1弹片弹性不足而出现不稳定甚至脱落现象,保证电池本体2稳定的位于充电座1内,从而使电池本体2正负极与充电座1正负极紧密贴合,进而保证电池本体2的充电效果。
[0020]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同轴”、“底部”、“一端”、“顶部”、“中部”、“另一端”、“上”、“一侧”、“顶部”、“内”、“前部”、“中央”、“两端”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技术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
[0021]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第三”、“第四”仅用于描述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电池充电器,包括充电座(1)和放置在充电座(1)内的电池本体(2),其特征在于:所述充电座(1)上端一侧设有安装槽(3),所述充电座(1)上端另一侧设有插槽(5),所述安装槽(3)内通过转轴连接有盖板(4),所述盖板(4)一端插设在插槽(5)内,所述盖板(4)位于插槽(5)内的一端外侧设有限位槽(9),所述充电座(1)外侧设有限位机构(6),所述限位机构(6)与限位槽(9)相对应,所述盖板(4)底端设有挤压机构(7),所述挤压机构(7)底端与电池本体(2)上端接触,所述挤压机构(7)上端贯穿盖板(4);所述挤压机构(7)包括顶板(71)、若干连接杆(72)、若干第二弹簧(73)和挤压块(74),所述挤压块(74)位于盖板(4)底端,所述顶板(71)位于盖板(4)上端,所述顶板(71)与挤压块(74)之...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峰,王文刚,
申请(专利权)人:西安致茂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