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调系统、空调机组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38440312 阅读:11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8-11 14:23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空调系统、空调机组,包括:依次连接形成冷媒循环回路的压缩机、四通阀、室外换热器、节流组件以及室内换热模块;所述冷媒循环回路设有用于暂存液态冷媒的气液分离器,所述气液分离器连接于所述室内换热模块与所述四通阀之间,并且通过所述四通阀切换接在压缩机的吸气侧或者排气侧;所述气液分离器的内腔底部通过排液管路与所述室内换热模块处于制热循环下的入口侧连通。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通过在气液分离器的内腔底部与所述室内换热模块处于制热循环下的入口侧之间连通排液管路,使得气液分离器内腔底部的液体冷媒从所述排液管路排出,在气体冷媒的高气压作用下,使得汽液分离器的排液管路有足够动力排液。汽液分离器的排液管路有足够动力排液。汽液分离器的排液管路有足够动力排液。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空调系统、空调机组


[0001]本技术涉及空调
,特别涉及空调系统、空调机组。

技术介绍

[0002]目前空调系统制热运行时,室外侧为蒸发侧,随着冷媒蒸发吸热,室外侧管路温度降低,室外换热器的表面逐渐结霜。当空调系统化霜运行时,一般采用四通阀切换冷媒流向为制冷循环,利用高温气态冷媒进入室外换热器,室外换热器表面的霜层吸热以实现化霜。化霜结束后,四通阀切换冷媒流向为制热循环,空调系统恢复制热模式运行。空调系统存在制冷模式、制热模式需求冷媒循环量差异大的问题,在满足制热模式需求的冷媒循环量下,制冷模式时冷媒循环量过多,导致系统高低压差大,压缩机负载大,节能效果差。为此一些空调系统通过设置气液分离器实现对不同模式下的气液调节,即使得多余的液体冷媒暂存在气液分离器内,但是,由于化霜后气液分离器内的大量液态冷媒未能及时转移,导致化霜后制热效果慢、换热效率差。

技术实现思路

[0003]为了解决现有空调系统化霜过程中的冷媒囤积在室外侧换热器,导致化霜后制热效果慢的问题,本技术提出实现液态冷媒转移的空调系统、空调机组,该空调系统能够在化霜结束切换为制热循环时,依靠排气的高温高压冷媒将气液分离器内的液体冷媒气化带入到制热循环中,最终达到化霜后快速制热的效果。
[0004]本技术采用的技术方案是,设计空调系统,包括:依次连接形成冷媒循环回路的压缩机、四通阀、室外换热器、节流组件以及室内换热模块;所述冷媒循环回路设有用于暂存液态冷媒的气液分离器,所述气液分离器连接于所述室内换热模块与所述四通阀之间,并且通过所述四通阀切换接在压缩机的吸气侧或者排气侧;所述气液分离器的内腔底部通过排液管路与所述室内换热模块处于制热循环下的入口侧连通。
[0005]在某些实施方式中,所述气液分离器的第一端连接于所述四通阀,所述气液分离器的第二端连接于所述室内换热模块处于制冷循环下的出口侧。
[0006]在某些实施方式中,所述排液管路连接于所述气液分离器的第二端与所述室内换热模块之间的第一管路上。
[0007]在某些实施方式中,所述排液管路与所述第一管路的连通位置不高于所述排液管路位于所述气液分离器内的管口高度。
[0008]在某些实施方式中,汽液分离器的第一端位于所述气液分离器内腔的顶部,所述第一端位于所述气液分离器内腔的管路为U形管,所述U形管的管口朝上接近所述气液分离器内腔顶部位置。
[0009]在某些实施方式中,汽液分离器的第二端位于所述气液分离器内腔顶部,所述第二端位于所述气液分离器内腔的管口与所述第一端的管口上下相对并朝向一侧倾斜设置。
[0010]在某些实施方式中,所述U形管底部设置有回油孔。
[0011]在某些实施方式中,所述排液管路上设置有控制阀。
[0012]空调机组,包括上述的空调系统。
[0013]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0014]通过在气液分离器的内腔底部与所述室内换热模块处于制热循环下的入口侧之间连通排液管路,使得气液分离器内腔底部的液体冷媒从所述排液管路排出,在气体冷媒的高气压作用下,使得汽液分离器的排液管路有足够动力排液。
[0015]使得液态冷媒进入到气体冷媒管路,加快液体冷媒汽化,从而加快了空调系统整体液体冷媒的汽化速度,缩短了汽液分离器液态冷媒排出的时间,减少了化霜后制热能力恢复至最大输出的时间,并提升制热能力。
附图说明
[0016]下面结合具体实施例和附图对本技术进行详细的说明,为了展示细节,便于理解其原理,其不一定是按比例绘制的,相似的附图标记可在不同的视图中描述相似的部件。附图以示例而非限制的方式大体示出了本文中所讨论的实施例。其中:
[0017]图1是实施例一的空调系统的示意图。
[0018]图2是实施例一的空调系统处于制冷或化霜模式运行时的示意图。
[0019]图3是实施例一的空调系统处于制热模式运行时的示意图。
[0020]图4是实施例一的气液分离器部分的结构示意图。
[0021]图5是实施例二的空调系统的示意图。
[0022]图6是实施例二的空调系统处于制冷或化霜模式运行时的示意图。
[0023]图7是实施例二的空调系统处于制热模式运行时的示意图。
[0024]图中,1、压缩机;2、四通阀;3、室外换热器;4、室外风机;5、节流组件;6、液管;7、气管;8、气液分离器;9、回油孔;10、控制阀;101、第一端;102、第二端;103、排液管路;104、连通位置。
具体实施方式
[0025]以下是本技术的具体实施例,并结合附图对本技术的技术方案作进一步的描述,但本技术并不限于这些实施例,以下实施方式并不限制权利要求书所涉及的技术。此外,实施方式中说明的特征的所有组合未必是技术的解决方案所必须的。
[0026]下面结合附图以及实施例对本技术的原理及结构进行详细说明。
[0027]实施例一
[0028]如图1所示,本技术提出的空调系统能够解决化霜后液态冷媒囤积在气液分离器的问题,在化霜结束切换为制热模式时,依靠压缩机排出的高温高压冷媒将囤积的液态冷媒气化带入到制热循环中,最终达到化霜后快速制热的效果。
[0029]具体来说,空调系统包括:依次连接形成冷媒循环回路的压缩机1、四通阀2、室外换热器3、室外风机4、节流组件5以及位于液管6与气管7之间的室内换热模块;所述冷媒循环回路设有用于暂存液态冷媒的气液分离器8,所述气液分离器8连接于所述室内换热模块与所述四通阀2之间,并且通过所述四通阀2切换接在压缩机1的吸气侧或者排气侧。如图4所示,所述气液分离器8的内腔底部通过排液管路与所述室内换热模块处于制热循环下的
入口侧连通。所述气液分离器8的第一端101连接于所述四通阀2,所述气液分离器8的第二端102连接于所述室内换热模块处于制冷循环下的出口侧。所述排液管路连接于所述气液分离器8的第二端102与所述室内换热模块之间的第一管路上,所述第一管路即气管7。
[0030]当冷媒循环回路运行在制冷循环或者化霜循环时,气液分离器8接在压缩机1的吸气侧,冷媒经过气液分离器8送回压缩机1的吸气侧,通过气液分离器8储存液态冷媒,防止液态冷媒堆积在室外换热器3中;具体的如图2所示,空调处于制冷或化霜模式运行时,冷媒从压机排出,通过四通阀2进入室外换热器3冷凝换热,通过制热电子膨胀阀和液管6进入室内侧换热后,通过气管7,从汽液分离器第一端101与汽液分离器排液管路进入汽液分离器,从汽液分离器第一端101流出,经四通阀2回到压缩机1的吸气侧。
[0031]化霜结束切换为制热循环后,气液分离器8的第一端101进入高温高压的气体冷媒,气体冷媒不但从气液分离器8的第二端102进入所述第一管路,还使得气液分离器8内腔底部的液体冷媒从所述排液管路排出进入所述第一管路内,在气体冷媒的高气压作用下,使得汽液分离器的排液管路有足够动力排液。所述第一管路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空调系统,包括:依次连接形成冷媒循环回路的压缩机、四通阀、室外换热器、节流组件以及室内换热模块;所述冷媒循环回路设有用于暂存液态冷媒的气液分离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气液分离器连接于所述室内换热模块与所述四通阀之间,并且通过所述四通阀切换接在压缩机的吸气侧或者排气侧;所述气液分离器的内腔底部通过排液管路与所述室内换热模块处于制热循环下的入口侧连通。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调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气液分离器的第一端连接于所述四通阀,所述气液分离器的第二端连接于所述室内换热模块处于制冷循环下的出口侧。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调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排液管路连接于所述气液分离器的第二端与所述室内换热模块之间的第一管路上。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空调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排液...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仕强吴晓曼陈敏袁帆
申请(专利权)人: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