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电站厂房尾水渠布置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8440301 阅读:14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8-11 14:23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水电站厂房尾水渠布置结构,属于水工建筑物技术领域。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包括设置在河道一侧的水电站厂房区域,在水电站厂房区域的底部设置有尾水池,尾水池通过尾水渠与河道连通,尾水渠具有靠近河道上游侧设置的第一导墙以及靠近河道下游侧设置的第二导墙,尾水渠通过过渡段水渠与河道连通,过渡段水渠沿着河道流向设置,过渡段水渠的边墙包括设于河道内的第一挡墙和设于水电站厂房区域所在这一侧河岸的第二挡墙,第一导墙的端部延伸至河道内并与第一挡墙相连接,第二挡墙与第二导墙相连接。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能够解决尾水渠水流流态差、尾水渠淤积等问题,尤其适用于尾水渠轴线与天然河道大角度相交的情况。渠轴线与天然河道大角度相交的情况。渠轴线与天然河道大角度相交的情况。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水电站厂房尾水渠布置结构


[0001]本技术涉及一种水电站厂房尾水渠布置结构,属于水工建筑物


技术介绍

[0002]发电厂房是水电站主要的枢纽建筑物,主要包括地下厂房和地面厂房。对于地面厂房,其尾水渠轴线一般与天然河道小角度相交,以便于水流归槽。然而,厂房布置有时候不得不受到地形地质条件的限制,可能会导致尾水渠轴线与天然河道大角度相交,势必会造成主河道水流直接冲击尾水渠,带来尾水渠出流流态差、尾水渠泥沙淤积等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0003]本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水电站厂房尾水渠布置结构,以解决尾水渠水流流态差、尾水渠淤积等问题。
[0004]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水电站厂房尾水渠布置结构,包括设置在河道一侧的水电站厂房区域,在水电站厂房区域的底部设置有尾水池,尾水池通过尾水渠与河道连通,尾水渠具有靠近河道上游侧设置的第一导墙以及靠近河道下游侧设置的第二导墙,尾水渠通过过渡段水渠与河道连通,过渡段水渠沿着河道流向设置,过渡段水渠的边墙包括设于河道内的第一挡墙和设于水电站厂房区域所在这一侧河岸的第二挡墙,第一导墙的端部延伸至河道内并与第一挡墙相连接,第二挡墙与第二导墙相连接。
[0005]进一步的是:第二挡墙为设于河岸的贴坡混凝土。
[0006]进一步的是:第一挡墙的上游端延伸至尾水渠上游侧的河岸。
[0007]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尾水渠通过过渡段水渠与河道连通,过渡段水渠沿着河道流向设置,如此以来,尾水渠出口的水流流态较好,能与主河道水流平顺相接。同时,位于河道内的第一挡墙能够抵御主河道洪水,解决了尾水渠泥沙淤积等问题。本技术尤其适用于尾水渠轴线与天然河道大角度相交的情况。
附图说明
[0008]图1是本技术的平面布置结构示意图。
[0009]图2是图1的A

A剖面示意图。
[0010]图中标记:1

河道,2

尾水渠,21

第一导墙,22

第二导墙,3

过渡段水渠,31

第一挡墙,32

第二挡墙,4

发电厂房,5

原地面线,6

压力管道。
具体实施方式
[0011]下面结合附图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说明。
[0012]如图1和图2所示,本技术包括设置在河道1一侧的水电站厂房区域(即发电厂房4所在区域),在水电站厂房区域的底部设置有尾水池,尾水池通过尾水渠2与河道1连通,尾水渠2具有靠近河道1上游侧设置的第一导墙21以及靠近河道1下游侧设置的第二导墙
22,尾水渠2通过过渡段水渠3与河道1连通,过渡段水渠3沿着河道1流向设置,如此以来,尾水渠2出口的水流流态较好,能与主河道水流平顺相接。具体地,过渡段水渠3的边墙包括设于河道1内的第一挡墙31和设于水电站厂房区域所在这一侧河岸的第二挡墙32,第一导墙21的端部延伸至河道1内并与第一挡墙31相连接,第二挡墙32与第二导墙22相连接。第一挡墙31位于河道1内,能够抵御主河道洪水,解决了尾水渠泥沙淤积等问题。为使得结构更可靠,第一挡墙31的上游端延伸至尾水渠2上游侧的河岸,这样可防止洪水冲刷尾水渠2的第一导墙21。可以理解的是,尾水渠2为常规布置结构,渠内水深由深变浅(靠近发电厂房4处深、靠近河道1侧浅),即相当于尾水渠2的底板具有纵坡。而过渡段水渠3的底板与尾水渠2的底板平顺连接即可。
[0013]由于第二挡墙32位于岸边,为简化结构,节约工程投资,第二挡墙32可采用设于河岸的贴坡混凝土。
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水电站厂房尾水渠布置结构,包括设置在河道(1)一侧的水电站厂房区域,在水电站厂房区域的底部设置有尾水池,尾水池通过尾水渠(2)与河道(1)连通,尾水渠(2)具有靠近河道(1)上游侧设置的第一导墙(21)以及靠近河道(1)下游侧设置的第二导墙(22),其特征在于:尾水渠(2)通过过渡段水渠(3)与河道(1)连通,过渡段水渠(3)沿着河道(1)流向设置,过渡段水渠(3)的边墙包括设于河道(1)内的第一挡...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董官炯夏勇唐忠敏钟权王树平赵群章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电建集团成都勘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