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风冷隔热系统及热水器,包括燃烧室以及用于围合所述燃烧室的依次首尾相接的第一隔热结构、第二隔热结构、第三隔热结构和第四隔热结构;所述第一隔热结构、所述第二隔热结构、所述第三隔热结构和所述第四隔热结构中的至少一个包括由内向外依次设置的内隔热板、外隔热板和第一外壳,所述第一外壳与所述外隔热板之间形成第一导风腔,所述外隔热板与所述内隔热板之间形成第二导风腔,所述第一外壳上设有第一通孔,所述外隔热板上设有第二通孔,所述内隔热板上设有第三通孔,所述第二通孔分别连通所述第一导风腔和所述第二导风腔;双层风冷隔热,隔热降噪效果好。隔热降噪效果好。隔热降噪效果好。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风冷隔热系统及热水器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热水器
,特别是一种风冷隔热系统及热水器。
技术介绍
[0002]目前大多数的燃气热水器和壁挂炉均采用盘管式的金属材质的热交换器,通入自来水进行水冷时,在热交换器的箱体上的盘管部分较易产生腐蚀漏水现象。为提高燃气热水器的使用寿命,有效防止热交换器发生腐蚀漏水现象,目前市场上在研发无盘管构件的风冷散热式燃烧器,通过向燃烧室通入冷空气以控制燃烧室周围隔板的表面温度。但是,现有的风冷散热燃烧器的燃烧室是由单层的中空隔板围合,外部冷空气通过隔板上的通孔沿隔板的中空通道流向燃烧室,隔热效果一般且噪音大。
技术实现思路
[0003]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至少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之一,提供一种隔热效果好且具有降噪功能的风冷隔热系统及热水器。
[0004]根据本专利技术第一方面实施例的风冷隔热系统,包括燃烧室以及用于围合所述燃烧室的依次首尾相接的第一隔热结构、第二隔热结构、第三隔热结构和第四隔热结构;所述第一隔热结构、所述第二隔热结构、所述第三隔热结构和所述第四隔热结构中的至少一个包括由内向外依次设置的内隔热板、外隔热板和第一外壳,所述第一外壳与所述外隔热板之间形成第一导风腔,所述外隔热板与所述内隔热板之间形成第二导风腔,所述第一外壳上设有第一通孔,所述外隔热板上设有第二通孔,所述内隔热板上设有第三通孔,所述第二通孔分别连通所述第一导风腔和所述第二导风腔。
[0005]根据本专利技术的一些实施例,所述第一外壳上设有第一凹槽以增大所述第一导风腔。
[0006]根据本专利技术的一些实施例,所述第一通孔有多个且分别分布在所述第一凹槽的上部和下部。
[0007]根据本专利技术的一些实施例,所述外隔热板上设有第二凹槽以增大所述第一导风腔或所述第二导风腔。
[0008]根据本专利技术的一些实施例,所述第二通孔有多个且分别设置在所述第二凹槽的中部,外部冷风通过第一通孔进入第一导风腔,然后通过第二通孔进入第二导风腔,由于第二通孔位于第二凹槽的中部,则冷风向第二导风腔的上部和下部同时蔓延,使得外隔热板表面的温度分布均匀,隔热效果好,并且降噪效果好。
[0009]根据本专利技术的一些实施例,所述第三通孔有多个且位于所述内隔热板的上半部,所述内隔热板的上半部向内弯折使所述第二导风腔的空间增大。
[0010]根据本专利技术的一些实施例,所述第一外壳上设有向内凹陷的多个第一铆接槽,所述外隔热板上设有向外凹陷的多个第二铆接槽,所述第一铆接槽的底部和所述第二铆接槽的底部分别开设通孔,多个所述第一铆接槽与多个所述第二铆接槽一一对应抵接,便于铆
钉依次穿过第一铆接槽和第二铆接槽以固定第一外壳和外隔热板。
[0011]根据本专利技术的一些实施例,所述第一隔热结构和所述第三隔热结构分别包括所述内隔热板、所述外隔热板和所述第一外壳,第一隔热结构和第三隔热结构位于燃烧室的相对面,保证该相对面的隔热降噪效果。
[0012]根据本专利技术的一些实施例,所述第二隔热结构和所述第四隔热结构分别包括由内向外设置的单层隔热板和第二外壳,所述单层隔热板与所述第二外壳之间形成导风腔,所述单层隔热板上设有第五通孔,所述第二外壳上设有第四通孔,第二隔热结构和第四隔热结构位于燃烧室的另一相对面,该相对面一般与墙体相邻,对隔热效果要求不高,因此采用单层隔热结构,节约成本。
[0013]根据本专利技术第二方面实施例的热水器,包括如上任一项所述的风冷隔热系统、燃烧器、换热器和风机,所述燃烧器位于所述燃烧室的下部,所述换热器位于所述燃烧室的上部,所述风机位于所述换热器的上方。
[0014]根据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风冷隔热系统及热水器,至少包括如下有益效果:该风冷隔热系统包括两路风冷路径,第一路为外部冷风从燃烧室的下部向上流通,经过换热器;第二路为外部冷风从第一通孔进入第一导风腔,然后通过第二通孔进入第二导风腔,最后通过第三通孔进入燃烧室,最后经过换热器,实现双层风冷隔热,使得第一外壳表面的温度明显降低,隔热效果更好;同时,该第一导风腔和第二导风腔形成了降噪空间,降噪效果好。
[0015]本专利技术的附加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中部分给出,部分将从下面的描述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专利技术的实践了解到。
附图说明
[0016]下面结合附图对本专利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做进一步的说明;
[0017]图1是热水器的整体结构图;
[0018]图2是风冷隔热系统的第一爆炸结构图;
[0019]图3是风冷隔热系统的第一截面结构图及冷风流向示意图;
[0020]图4是风冷隔热系统的第二爆炸结构图;
[0021]图5是风冷隔热系统的第二截面结构图及冷风流向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22]本部分将详细描述本专利技术的具体实施例,本专利技术之较佳实施例在附图中示出,附图的作用在于用图形补充说明书文字部分的描述,使人能够直观地、形象地理解本专利技术的每个技术特征和整体技术方案,但其不能理解为对本专利技术保护范围的限制。
[0023]在本专利技术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涉及到方位描述,例如上、下、前、后、左、右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专利技术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专利技术的限制。
[0024]在本专利技术的描述中,若干的含义是一个或者多个,多个的含义是两个以上,大于、小于、超过等理解为不包括本数,以上、以下、以内等理解为包括本数。如果有描述到第一、第二只是用于区分技术特征为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
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先后关系。
[0025]参照图1至图5,本专利技术一种风冷隔热系统,包括燃烧室以及用于围合所述燃烧室的依次首尾相接的第一隔热结构、第二隔热结构、第三隔热结构和第四隔热结构;所述第一隔热结构、所述第二隔热结构、所述第三隔热结构和所述第四隔热结构中的至少一个包括由内向外依次设置的内隔热板30、外隔热板20和第一外壳10,所述第一外壳10与所述外隔热板20之间形成第一导风腔100,所述外隔热板20与所述内隔热板30之间形成第二导风腔200,所述第一外壳10上设有第一通孔11,所述外隔热板20上设有第二通孔21,所述内隔热板30上设有第三通孔31,所述第二通孔21分别连通所述第一导风腔100和所述第二导风腔200。
[0026]优选的,所述第二通孔21分别与所述第一通孔11和所述第三通孔31上下或左右交错排布,避免直通,使冷风在第一导风腔和第二导风腔中漫延,风冷效果好,与直通相比减少噪音。
[0027]如图3所示,该风冷隔热系统包括两路风冷路径,第一路为外部冷风从燃烧室的下部向上流通,经过换热器70;第二路为外部冷风从第一通孔11进入第一导风腔100,然后通过第二通孔21进入第二导风腔200,最后通过第三通孔31进入燃烧室,最后经过换热器70,实现双层风冷隔热,使得第一外壳1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风冷隔热系统,包括燃烧室,其特征在于,包括:用于围合所述燃烧室的依次首尾相接的第一隔热结构、第二隔热结构、第三隔热结构和第四隔热结构;所述第一隔热结构、所述第二隔热结构、所述第三隔热结构和所述第四隔热结构中的至少一个包括由内向外依次设置的内隔热板(30)、外隔热板(20)和第一外壳(10),所述第一外壳(10)与所述外隔热板(20)之间形成第一导风腔(100),所述外隔热板(20)与所述内隔热板(30)之间形成第二导风腔(200),所述第一外壳(10)上设有第一通孔(11),所述外隔热板(20)上设有第二通孔(21),所述内隔热板(30)上设有第三通孔(31),所述第二通孔(21)分别连通所述第一导风腔(100)和所述第二导风腔(200)。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风冷隔热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外壳(10)上设有第一凹槽(12)以增大所述第一导风腔(100)。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风冷隔热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通孔(11)有多个且分别分布在所述第一凹槽(12)的上部和下部。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风冷隔热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外隔热板(20)上设有第二凹槽(22)以增大所述第一导风腔(100)或所述第二导风腔(200)。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风冷隔热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通孔(21)有多个且分别设置在所述第二凹槽(22)的中部。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徐宁,邓艳文,
申请(专利权)人:中山市思源电器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