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一种四足机器人的机身结构,包括壳体和两个腿部安装支架,两个所述腿部安装支架分别设置于所述壳体的前后两侧;每个所述腿部安装支架包括第一侧板、第二侧板、顶板、底板和连接板,所述第一侧板、所述第二侧板、所述顶板和所述底板之间围合形成安装空间,所述连接板位于所述安装空间内,且所述连接板的四个侧边分别与所述第一侧板、所述第二侧板、所述顶板和所述底板固定连接,所述连接板将所述安装空间分割为左右相邻设置的第一安装腔和第二安装腔。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还提供一种四足机器人。足机器人。足机器人。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四足机器人的机身结构及四足机器人
[0001]本技术涉及足式机器人结构
,尤其是涉及一种四足机器人的机身结构及四足机器人。
技术介绍
[0002]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智能机器人越来越广泛地应用到人们的生产生活中。其中,足式机器人是智能机器人中比较热门的一个种类,其能够适用于科研教育、娱乐酷玩、石油化工、安防巡检及勘探救援等多种应用场景。
[0003]四足机器人的机身结构是四足机器人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机身结构既要与腿部结构连接,又要作为各种电子元器件的安装部位。现有的大部分四足机器人的机身结构与专利CN217597100U公开的四足机器人的机身结构类似,现有的机身结构一般包括壳体,四足机器人的腿部结构直接与壳体进行连接(即机身结构上用于与腿部结构连接的部位集成在壳体上)。而腿部结构在运动过程中要承受较大的冲击载荷,故壳体与腿部结构的连接部位也要承受较大的冲击载荷,长时间工作会加速壳体的磨损和开裂(尤其是当壳体采用非金属材质时),从而对壳体的使用寿命造成较大的影响;而壳体与腿部结构的连接部位又集成在壳体上,故在维修更换时需要对壳体进行整体更换,从而增加了维修工作量和维修成本。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四足机器人的机身结构,其不仅能够减少对壳体的磨损,而且便于安装和拆卸。
[0005]本技术提供一种四足机器人的机身结构,包括壳体和两个腿部安装支架,两个所述腿部安装支架分别设置于所述壳体的前后两侧;每个所述腿部安装支架包括第一侧板、第二侧板、顶板、底板和连接板,所述第一侧板与所述第二侧板前后相对设置,所述顶板与所述底板上下相对设置,所述第一侧板与所述壳体可拆卸地连接;所述顶板的相对两端分别与所述第一侧板的顶端和所述第二侧板的顶端固定连接,所述底板的相对两端分别与所述第一侧板的底端和所述第二侧板的底端固定连接;所述第一侧板、所述第二侧板、所述顶板和所述底板之间围合形成安装空间,所述连接板位于所述安装空间内,且所述连接板的四个侧边分别与所述第一侧板、所述第二侧板、所述顶板和所述底板固定连接,所述连接板将所述安装空间分割为左右相邻设置的第一安装腔和第二安装腔。
[0006]在一种可实现的方式中,两个所述腿部安装支架分别为第一腿部安装支架和第二腿部安装支架,所述第一腿部安装支架设置于所述壳体的前侧,所述第二腿部安装支架设置于所述壳体的后侧;所述第一腿部安装支架内的第一安装腔和第二安装腔分别为左前腿安装腔和右前腿安装腔,所述第二腿部安装支架内的第一安装腔和第二安装腔分别为左后腿安装腔和右后腿安装腔。
[0007]在一种可实现的方式中,所述连接板设置于所述安装空间内的中部位置,所述第
一安装腔和所述第二安装腔的大小相同,且所述第一安装腔和所述第二安装腔关于所述连接板左右对称设置。
[0008]在一种可实现的方式中,所述第一侧板的内壁上、所述第二侧板的内壁上、所述顶板的内壁上以及所述底板的内壁上均设有卡槽,所述连接板的四个侧边分别卡在所述第一侧板内壁上、所述第二侧板内壁上、所述顶板内壁上以及所述底板内壁上的卡槽内。
[0009]在一种可实现的方式中,所述壳体于对应所述第一侧板位置的侧壁上设有安装槽,所述安装槽内设有套筒,所述套筒与所述安装槽的内壁相固定;所述第一侧板与所述套筒可拆卸地连接,所述第一侧板上于对应所述套筒的位置设有通孔。
[0010]在一种可实现的方式中,所述壳体内设有电池容置腔,所述壳体沿其左右方向的侧壁上设有用于供动力电池插入或取出的电池安装孔,所述电池安装孔与所述电池容置腔连通。
[0011]在一种可实现的方式中,所述壳体包括主体部和盖板,所述主体部的顶壁上设有开口,所述盖板设置于所述开口处并用于密封所述开口,所述盖板与所述主体部可拆卸地连接。
[0012]在一种可实现的方式中,所述壳体于对应所述第一侧板位置的侧壁上设有容置槽,所述第一侧板设置于所述容置槽内。
[0013]在一种可实现的方式中,所述壳体的外壁上设有加强结构件,所述加强结构件与所述壳体固定连接。
[0014]本技术还提供一种四足机器人,包括以上所述的四足机器人的机身结构。
[0015]本技术提供的四足机器人的机身结构,通过在壳体的前后两侧分别设置两个腿部安装支架,该两个腿部安装支架用于腿部结构的安装,从而避免腿部结构直接与壳体连接,减小了壳体受到的冲击载荷,减小对壳体造成的磨损,从而延长壳体的使用寿命,并有利于机身结构在剧烈运动时保持稳定性。同时,该腿部安装支架由第一侧板、第二侧板、顶板、底板和连接板相互连接组成,结构强度高,能够承受较大的冲击载荷;同时,连接板将安装空间分割为左右相邻设置的第一安装腔和第二安装腔,能够方便腿部结构的安装和活动。而且,第一侧板与壳体可拆卸地连接,即腿部安装支架与壳体可拆卸地连接,从而便于腿部安装支架的维修更换。
附图说明
[0016]图1为本技术实施例中四足机器人的机身结构的结构示意图。
[0017]图2为图1的爆炸结构示意图。
[0018]图3为图2中第一腿部安装支架的结构示意图。
[0019]图4为图2中第一腿部安装支架的爆炸结构示意图。
[0020]图5为图2中壳体的仰视图。
[0021]图6为图2中壳体的爆炸结构示意图。
[0022]图7为本技术实施例中四足机器人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23]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详细描述。以下
实施例用于说明本技术,但不用来限制本技术的范围。
[0024]本技术的说明书和权利要求书中的术语“第一”、“第二”、“第三”、“第四”等(如果存在)是用于区别类似的对象,而不必用于描述特定的顺序或先后次序。
[0025]本技术的说明书和权利要求书中所涉及的上、下、左、右、前、后、顶、底等(如果存在)方位词是以附图中的结构位于图中的位置以及结构相互之间的位置来定义的,只是为了表达技术方案的清楚及方便。应当理解,方位词的使用不应限制本技术请求保护的范围。
[0026]如图1至图4及图7所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四足机器人的机身结构,包括壳体1和两个腿部安装支架2,两个腿部安装支架2分别设置于壳体1的前后两侧(如图1及图2所示,图中箭头S所指的方向为前后方向,也即四足机器人的运动方向)。每个腿部安装支架2包括第一侧板21、第二侧板22、顶板23、底板24和连接板25;第一侧板21与第二侧板22前后相对设置,且第一侧板21相较于第二侧板22更靠近壳体1,第一侧板21与壳体1可拆卸地连接;顶板23与底板24上下相对设置,顶板23位于底板24上方;顶板23的相对两端分别与第一侧板21的顶端和第二侧板22的顶端固定连接,底板24的相对两端分别与第一侧板21的底端和第二侧板22的底端固定连接;第一侧板21、第二侧板22、顶板23和底板24之间围合形成安装空间,连接板25位于安装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四足机器人的机身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壳体(1)和两个腿部安装支架(2),两个所述腿部安装支架(2)分别设置于所述壳体(1)的前后两侧;每个所述腿部安装支架(2)包括第一侧板(21)、第二侧板(22)、顶板(23)、底板(24)和连接板(25),所述第一侧板(21)与所述第二侧板(22)前后相对设置,所述顶板(23)与所述底板(24)上下相对设置,所述第一侧板(21)与所述壳体(1)可拆卸地连接;所述顶板(23)的相对两端分别与所述第一侧板(21)的顶端和所述第二侧板(22)的顶端固定连接,所述底板(24)的相对两端分别与所述第一侧板(21)的底端和所述第二侧板(22)的底端固定连接;所述第一侧板(21)、所述第二侧板(22)、所述顶板(23)和所述底板(24)之间围合形成安装空间,所述连接板(25)位于所述安装空间内,且所述连接板(25)的四个侧边分别与所述第一侧板(21)、所述第二侧板(22)、所述顶板(23)和所述底板(24)固定连接,所述连接板(25)将所述安装空间分割为左右相邻设置的第一安装腔(201)和第二安装腔(202)。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四足机器人的机身结构,其特征在于,两个所述腿部安装支架(2)分别为第一腿部安装支架(2A)和第二腿部安装支架(2B),所述第一腿部安装支架(2A)设置于所述壳体(1)的前侧,所述第二腿部安装支架(2B)设置于所述壳体(1)的后侧;所述第一腿部安装支架(2A)内的第一安装腔(201)和第二安装腔(202)分别为左前腿安装腔和右前腿安装腔,所述第二腿部安装支架(2B)内的第一安装腔(201)和第二安装腔(202)分别为左后腿安装腔和右后腿安装腔。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四足机器人的机身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板(25)设置于所述安装空间内的中部位置,所述第一安装腔(201)和所述第二安装腔(202)的大小相同,且所述第一安装腔(201)和所述第二安装腔(202)关于所述连接板(25)左右对称设...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唐怀武,温正煜,楼煜峰,沈岗,梁衍学,
申请(专利权)人:西湖大学杭州智能产业研究院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