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水回用系统和雨水回用方法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38434163 阅读:7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8-11 14:20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雨水利用技术领域,具体地涉及雨水回用系统和雨水回用方法。该雨水回用系统包括钙质砂土壤层、蓄水装置和导水部件,蓄水装置位于钙质砂土壤层的下方,蓄水装置用于储蓄从钙质砂土壤层下渗的雨水,导水部件位于钙质砂土壤层的顶面和蓄水装置的顶面之间,导水部件与蓄水装置连通,导水部件设置为能够吸引蓄水装置中的水蒸气进入导水部件并使这些水蒸气逐步向钙质砂土壤层蒸发扩散。在本发明专利技术中,雨水从钙质砂土壤层下渗并流入到蓄水装置中;在导水部件的吸引下,蓄水装置中的水蒸气可以进入到导水部件中进行暂时储存,然后导水部件内部的这些水蒸气持续向钙质砂土壤层蒸发扩散,提升钙质砂土壤层的含水量。提升钙质砂土壤层的含水量。提升钙质砂土壤层的含水量。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雨水回用系统和雨水回用方法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雨水利用
,具体地涉及雨水回用系统和雨水回用方法。

技术介绍

[0002]在一些钙质砂土壤地区,其种植土层往往也是钙质砂土壤层,钙质砂土壤层中包含大量的钙质砂成分。钙质砂具有孔隙度高和渗透快特点。当雨水渗入到钙质砂土壤层中后,只有少量雨水能够保留在钙质砂土壤层中,大部分的雨水会渗透到钙质砂土壤层的下方,因而导致钙质砂土壤层的含水量较低,进而导致地表植物生长情况较差,大了水土流失风险。
[0003]为保护生态环境,有必要提升钙质砂土壤层的含水量。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为了克服现有技术存在的钙质砂土壤层含水量低的情况。
[0005]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一方面提供一种雨水回用系统,该雨水回用系统包括钙质砂土壤层、蓄水装置和导水部件,蓄水装置位于钙质砂土壤层的下方,蓄水装置用于储蓄从钙质砂土壤层下渗的雨水,导水部件位于钙质砂土壤层的顶面和蓄水装置的顶面之间,导水部件与蓄水装置连通,导水部件设置为能够吸引蓄水装置中的水蒸气进入导水部件并使这些水蒸气逐步向钙质砂土壤层蒸发扩散。
[0006]在一些实施例中,雨水回用系统还包括填料层,填料层位于钙质砂土壤层和蓄水装置之间,填料层的土壤孔隙度大于钙质砂土壤层的土壤孔隙度。
[0007]在一些实施例中,导水部件位于填料层中,导水部件的顶面与钙质砂土壤层的底面间隔开,并且导水部件的底面与蓄水装置的顶面之间的间距大于导水部件的顶面与钙质砂土壤层的底面之间的间距。
[0008]在一些实施例中,填料层的厚度大于或等于钙质砂土壤层的厚度。
[0009]在一些实施例中,导水部件通过能够产生毛细现象的毛细导管与蓄水装置连通;毛细导管的顶端的开口与导水部件的底部连通,毛细导管的底端的开口与蓄水装置中的雨水容纳腔室的底部连通。
[0010]在一些实施例中,毛细导管的顶端的开口设有滤网。
[0011]在一些实施例中,钙质砂土壤层和填料层之间设有透水土工布。
[0012]在一些实施例中,填料层和蓄水装置之间设有透水土工布。
[0013]在一些实施例中,雨水回用系统还包括砂土层,砂土层设置在蓄水装置的下方,蓄水装置和砂土层之间设有透水土工布。
[0014]本专利技术另一方面还提供了一种雨水回用方法,该雨水回用方法包括如下步骤:S1、位于钙质砂土壤层下方的蓄水装置收集渗透到钙质砂土壤层下方的雨水;S2、位于钙质砂土壤层的顶面和蓄水装置的顶面之间的导水部件将蓄水装置中的水蒸气吸引到导水部件中;S3、导水部件将其内部的水蒸气扩散到钙质砂土壤层中。
[0015]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0016]雨水从钙质砂土壤层下渗并流入到蓄水装置中;在导水部件的吸引下,蓄水装置中的水蒸气可以进入到导水部件中进行暂时储存,然后导水部件内部的这些水蒸气持续向钙质砂土壤层蒸发扩散,提升钙质砂土壤层的含水量。
附图说明
[0017]图1是本专利技术一实施例中雨水回用系统的纵向截面图示意图。
[0018]附图标记说明
[0019]1、钙质砂土壤层;2、蓄水装置;3、导水部件;4、填料层;5、毛细导管;6、透水土工布;7、砂土层;8、覆盖层。
具体实施方式
[0020]下面将详细描述本专利技术的各个方面的特征和示例性实施例,为了使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具体实施例,对本专利技术进行进一步详细描述。应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意在解释本专利技术,而不是限定本专利技术。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说,本专利技术可以在不需要这些具体细节中的一些细节的情况下实施。下面对实施例的描述仅仅是为了通过示出本专利技术的示例来提供对本专利技术的更好的理解。
[0021]如图1所示,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雨水回用系统,该雨水回用系统包括钙质砂土壤层1、蓄水装置2和导水部件3,蓄水装置2位于钙质砂土壤层1的下方,蓄水装置2用于储蓄从钙质砂土壤层1下渗的雨水,导水部件3位于钙质砂土壤层1的顶面和蓄水装置2的顶面之间,导水部件3与蓄水装置2连通,导水部件3设置为能够吸引蓄水装置2中的水蒸气进入导水部件3并使这些水蒸气逐步向钙质砂土壤层1蒸发扩散。
[0022]具体的,钙质砂土壤层1为包含钙质砂土壤的土壤层,钙质砂土壤层1可以用来种植各种植物,并且植物的根系可以在钙质砂土壤层1中生长延伸。钙质砂土壤层1中含有一定量的钙质砂,所以钙质砂土壤层1能够对渗入到钙质砂土壤层1中的雨水进行过滤净化,防止污染物进入到蓄水装置2中。蓄水装置2内部设置有雨水容纳腔室,该雨水容纳腔室可以蓄存雨水,并且蓄存的雨水还可以在雨水容纳腔室中蒸发。蓄水装置2上还可以设置多个进水结构,以方便雨水流入到雨水容纳腔中。例如,进水结构是设置在蓄水装置2的顶壁和侧壁上的进水孔,也可以是设置在蓄水装置2的顶壁和侧壁上并且向钙质砂土壤层1延伸的集水管,本专利技术不做限制。蓄水装置2可以是本领域常见的水罐,也可以是本领域常见的地埋式聚丙烯蓄水模块,本专利技术不做限制。渗透到钙质砂土壤层1下方的雨水,可以逐渐进入到蓄水装置2中进行储存。导水部件3可以位于钙质砂土壤层1中,可以位于钙质砂土壤层1的下方。导水部件3对水和水蒸气有较强的吸引能力,能够吸引蓄水装置2中的水蒸气进入到导水部件3中进行储存;而且导水部件3并未将这些水蒸气封闭起来,这些水蒸气还可以逐渐向钙质砂土壤层1中蒸发扩散,补充钙质砂土壤层1中的水分。导水部件3可以是海绵块,可以是易吸水的布料块,还可以是金属有机框架材料制成的多孔材料块,本专利技术不做限制。导水部件3可以借助土层中的孔隙将蓄水装置2中的水蒸气吸引到导水部件3中,也可以借助管道等的输送装置将蓄水装置2中的水蒸气引导到导水部件3中,本专利技术不做限制。
[0023]在本专利技术中,雨水从钙质砂土壤层1下渗并流入到蓄水装置2中;在导水部件3的吸
引下,蓄水装置2中的水蒸气可以进入到导水部件3中进行暂时储存,然后导水部件3内部的这些水蒸气持续向钙质砂土壤层1蒸发扩散,提升钙质砂土壤层1的含水量。
[0024]如图1所示,在本专利技术的一些实施例中,雨水回用系统还包括填料层4,填料层4位于钙质砂土壤层1和蓄水装置2之间,填料层4的土壤孔隙度大于钙质砂土壤层1的土壤孔隙度。
[0025]具体的,填料层4的顶面与钙质砂土壤层1的底面贴合,填料层4的底面与蓄水装置2的顶面贴合。填料层4可以对雨水进行过滤净化,防止污染物进入到蓄水装置2中。而且填料层4的土壤孔隙度大于钙质砂土壤层1的土壤孔隙度,蓄水装置2中的水蒸气可以沿着填料层4中的孔隙进入到钙质砂土壤层1中,向钙质砂土壤层1补充水分。在一些实施例中,填料层4中的土壤可以优先采用本地区中含钙质砂的土壤,从而充分利用钙质砂土壤地区中的资源。但是,在填料层4中钙质砂的含量应当大于钙质砂土壤层1中钙质砂的含量,以使填料层4的土壤孔隙度大于钙质砂土壤层1的土壤孔隙度。例如,在钙质砂土壤层1中,钙质砂的含量为67%、草炭的含量为25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雨水回用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钙质砂土壤层(1)、蓄水装置(2)和导水部件(3),所述蓄水装置(2)位于所述钙质砂土壤层(1)的下方,所述蓄水装置(2)用于储蓄从所述钙质砂土壤层(1)下渗的雨水,所述导水部件(3)位于所述钙质砂土壤层(1)的顶面和所述蓄水装置(2)的顶面之间,所述导水部件(3)与所述蓄水装置(2)连通,所述导水部件(3)设置为能够吸引所述蓄水装置(2)中的水蒸气进入所述导水部件(3)并使这些水蒸气逐步向所述钙质砂土壤层(1)蒸发扩散。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雨水回用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雨水回用系统还包括填料层(4),所述填料层(4)位于所述钙质砂土壤层(1)和所述蓄水装置(2)之间,所述填料层(4)的土壤孔隙度大于所述钙质砂土壤层(1)的土壤孔隙度。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雨水回用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导水部件(3)位于所述填料层(4)中,所述导水部件(3)的顶面与所述钙质砂土壤层(1)的底面间隔开,并且所述导水部件(3)的底面与所述蓄水装置(2)的顶面之间的间距大于所述导水部件(3)的顶面与所述钙质砂土壤层(1)的底面之间的间距。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雨水回用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填料层(4)的厚度大于或等于所述钙质砂土壤层(1)的厚度。5.根据权利要求1

4中任一项所述的雨水回用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导水部件(3)通过...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刘广奇李宗浩周飞祥赵志伟龚道孝姜立晖胡小凤凌云飞杨映雪左皓贺翔李莉李化雨曹智刘彦鹏程慧芹孙亚恩于澜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