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基于按压式微针的多区域透皮给药可穿戴装置,涉及微针给药领域。该装置包括依次叠层设置的按压微针结构、弹性圈、电极片和防渗圈结构,按压微针结构安装于电极片的一侧,防渗圈结构安装于电极片的另一侧;按压微针结构的侧面设有多个微针,电极片对应开设有多个通孔,通孔与微针间隙配合,弹性圈安装于按压微针结构和电极片之间;防渗圈结构包括外圈边和分隔条,分隔条固定连接于外圈边的内侧,外圈边的内部形成有多个容置区,容置区分别可拆安装有导电水凝胶,导电水凝胶中储存有药物成分;在按压给药时,弹性圈被压缩,以供微针贯穿导电水凝胶且穿刺至患处皮肤上;导电水凝胶与电极片导电接触,以对患处皮肤传递刺激电流。肤传递刺激电流。肤传递刺激电流。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基于按压式微针的多区域透皮给药可穿戴装置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微针给药
,特别是涉及一种基于按压式微针的多区域透皮给药可穿戴装置。
技术介绍
[0002]类风湿性关节炎是常见的慢性自身免疫疾病,其症状主要有管节疼痛、僵硬和肿胀等。目前,类风湿性关节炎的治疗方法有物理治疗、药物治疗和手术。
[0003]一、物理治疗方法包括理疗、温热敷和针灸等,这些都需要患者前往医院由专业人员实施操作,治疗不方便且效果有限。二、药物治疗通常使用抗炎症药物和免疫抑制剂等,这类药物具有一定副作用,且需长期服用,会造成肝损伤、胃肠道出血和感染等。并且,这些药物还可能导致免疫系统的抑制,从而增加患者感染的风险。无论是口服药物,还是局部外用药膏和注射治疗,均存在药物吸收不均匀、治疗效果不稳定等问题。三、手术治疗有关节置换和关节切换等,这些方法需患者承担较高的手术风险和费用,康复期的时间过长。
[0004]随着微针技术的不断发展,微针透皮给药成为一种新型的治疗方式,但市面上常见的可溶性微针作为药物输送工具,经常出现药物失活、输送剂量不足的情况,且被动扩散的药物运输方式阻碍了药物向炎症组织的深层递送,药物的吸收效率低和输送精度差。
技术实现思路
[0005]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基于按压式微针的多区域透皮给药可穿戴装置,以解决常见的可溶性微针经常出现药物失活、输送剂量不足的情况,且被动扩散的药物运输方式阻碍了药物向炎症组织的深层递送,药物的吸收效率低和输送精度差的问题。
[0006]本专利技术的基于按压式微针的多区域透皮给药可穿戴装置的技术方案为:
[0007]基于按压式微针的多区域透皮给药可穿戴装置包括依次叠层设置的按压微针结构、弹性圈、电极片和防渗圈结构,所述按压微针结构安装于所述电极片的一侧,所述防渗圈结构安装于所述电极片的另一侧;
[0008]所述按压微针结构朝向所述电极片的侧面设置有多个微针,所述电极片对应开设有多个通孔,所述通孔与所述微针间隙配合,所述弹性圈安装于所述按压微针结构和所述电极片之间;
[0009]所述防渗圈结构包括外圈边和分隔条,所述分隔条固定连接于所述外圈边的内侧,所述外圈边的内部形成有多个容置区,所述容置区分别可拆安装有导电水凝胶,所述导电水凝胶中储存有药物成分;
[0010]在按压给药时,所述弹性圈被压缩,以供所述微针贯穿所述导电水凝胶且穿刺至患处皮肤上;在压力移除时,所述弹性圈回弹以使所述微针复位;所述电极片还电性连接有电路板,所述导电水凝胶与电极片导电接触,以对患处皮肤传递刺激电流。
[0011]作为进一步的优选方案,所述防渗圈结构的轮廓形状为圆形,多个所述容置区关
于所述防渗圈结构的中心呈周向间隔分布。
[0012]作为进一步的优选方案,所述防渗圈结构还包括中心圈,所述中心圈与所述外圈边同心布置,所述中心圈的内部构成中心容置区;
[0013]所述中心圈和所述外圈边之间形成环形区域,所述环形区域内间隔均匀布置有多个所述分隔条,相邻两个所述分隔条之间构成周向容置区。
[0014]作为进一步的优选方案,所述分隔条设置有四个,四个所述分隔条呈90
°
圆心角间隔分布,所述分隔条与所述中心圈之间、所述分隔条与所述外圈边之间均设有圆角部,四个所述周向容置区的轮廓形状均为弧形腰孔状。
[0015]作为进一步的优选方案,所述电极片对应所述防渗圈结构的侧面设置有正极导电部和负极导电部,所述正极导电部与对应的所述容置区的导电水凝胶接触配合,所述负极导电部与对应的所述容置区的导电水凝胶接触配合;
[0016]所述导电水凝胶含有带正电的纳米粒子,以通过静电作用吸附带负电的药物分子进行储存药物,并在负极作用下,使药物分子因电荷互斥而被排出,以提高药物递送效率。
[0017]作为进一步的优选方案,所述按压微针结构还包括按压板,所述按压板与所述电极片平行间隔设置,多个所述微针间隔分布在所述按压板的侧面中部,所述弹性圈围绕设置在所述按压板的侧面边缘处。
[0018]作为进一步的优选方案,所述电路板设置于所述电极片的外侧,所述电路板集成有蓝牙模块,所述蓝牙模块用于与手机通信连接。
[0019]作为进一步的优选方案,多个所述微针均采用3D打印成型。
[0020]作为进一步的优选方案,所述防渗圈结构采用绝缘材料制成。
[0021]作为进一步的优选方案,所述导电水凝胶中的药物成分包括甲氨蝶呤和/或布洛芬,所述甲氨蝶呤和布洛芬均为带负电的药物分子,所述甲氨蝶呤用于类风湿病的抗炎治疗,所述布洛芬用于疼痛症状的缓解。
[0022]有益效果:该基于按压式微针的多区域透皮给药可穿戴装置采用了按压微针结构、弹性圈、电极片、防渗圈结构和导电水凝胶的设计形式,按压微针结构、弹性圈、电极片和防渗圈结构为依次叠层设置。其中,按压微针结构位于电极片的一侧,防渗圈结构位于电极片的另一侧,弹性圈安装在按压微针结构和电极片之间,按压微针结构的多个微针经过电极片的通孔可贯穿至另一侧,通过对按压微针结构施加压力,使微针发生穿刺动作,或者,移除压力后能使微针自动退回。
[0023]并且,在防渗圈结构的多个容置区中分别可拆安装有导电水凝胶,当患者穿戴固定好该装置后,按压微针结构朝上且导电水凝胶贴合患者皮肤,通过对按压微针结构施加压力,可压缩弹性圈的厚度,并带动微针贯穿导电水凝胶进而穿刺至患处皮肤上。由于微针的直径尺寸为微米级,微针可在皮肤表面形成微通道,穿刺过程是微创且无痛的,接着在弹性圈的作用下带动微针自动复位。
[0024]按压穿刺后,电路板根据控制信号产生电流,电极片将电流传递至导电水凝胶上,刺激导电水凝胶释放出药物成分,药物成分经过皮肤微通道快速、高效地渗透至组织炎症部位;电路板可输出方波信号,低频电刺激进行物理止痛,模拟理疗,起到了消炎镇痛的治疗作用。相比于常见的可溶性微针,药物在微通道形成之后即可直接渗透,避免了药物附着在微针上容易失活和输送剂量不足的情况,而且,主动扩散的药物运输方式加快了药物向
炎症组织的深层递送,提高了药物的吸收效率和输送精度。
附图说明
[0025]图1为本专利技术的基于按压式微针的多区域透皮给药可穿戴装置的具体实施例中多区域透皮给药可穿戴装置的立体分解图;
[0026]图2为本专利技术的基于按压式微针的多区域透皮给药可穿戴装置的具体实施例中按压微针结构的立体示意图;
[0027]图3为本专利技术的基于按压式微针的多区域透皮给药可穿戴装置的具体实施例中电控释放药物的体外测试图;
[0028]图4为本专利技术的基于按压式微针的多区域透皮给药可穿戴装置的具体实施例中电路板的立体示意图;
[0029]图5为本专利技术的基于按压式微针的多区域透皮给药可穿戴装置的具体实施例中电路板的俯视示意图;
[0030]图6为本专利技术的基于按压式微针的多区域透皮给药可穿戴装置的具体实施例中电路板的仰视示意图;
[0031]图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基于按压式微针的多区域透皮给药可穿戴装置,其特征是,包括依次叠层设置的按压微针结构、弹性圈、电极片和防渗圈结构,所述按压微针结构安装于所述电极片的一侧,所述防渗圈结构安装于所述电极片的另一侧;所述按压微针结构朝向所述电极片的侧面设置有多个微针,所述电极片对应开设有多个通孔,所述通孔与所述微针间隙配合,所述弹性圈安装于所述按压微针结构和所述电极片之间;所述防渗圈结构包括外圈边和分隔条,所述分隔条固定连接于所述外圈边的内侧,所述外圈边的内部形成有多个容置区,所述容置区分别可拆安装有导电水凝胶,所述导电水凝胶中储存有药物成分;在按压给药时,所述弹性圈被压缩,以供所述微针贯穿所述导电水凝胶且穿刺至患处皮肤上;在压力移除时,所述弹性圈回弹以使所述微针复位;所述电极片还电性连接有电路板,所述导电水凝胶与电极片导电接触,以对患处皮肤传递刺激电流。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按压式微针的多区域透皮给药可穿戴装置,其特征是,所述防渗圈结构的轮廓形状为圆形,多个所述容置区关于所述防渗圈结构的中心呈周向间隔分布。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基于按压式微针的多区域透皮给药可穿戴装置,其特征是,所述防渗圈结构还包括中心圈,所述中心圈与所述外圈边同心布置,所述中心圈的内部构成中心容置区;所述中心圈和所述外圈边之间形成环形区域,所述环形区域内间隔均匀布置有多个所述分隔条,相邻两个所述分隔条之间构成周向容置区。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基于按压式微针的多区域透皮给药可穿戴装置,其特征是,所述分隔条设置有四个,四个所述分隔条呈90
°
圆心角间隔分布,所述分隔条与...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蒋乐伦,陈水金,张彬彬,易长青,
申请(专利权)人:中山大学,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