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气缸套抗磨环的加工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38430099 阅读:15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8-07 11:27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抗磨环加工设备相关技术领域,更具体地说,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气缸套抗磨环的加工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设置在弧形支撑台上的夹持机构,所述夹持机构包括夹持组件和调节组件;所述夹持组件设有两个,且两个所述夹持组件分别与调节组件连接,两个所述夹持组件之间的间隔处为夹持区,夹持组件包括支撑柱、第一弧形夹持板、第二弧形夹持板、第一铰接杆和伸缩杆,所述第一弧形夹持板沿支撑柱的圆周方向等距设有多个;通过设置夹持机构,能够通过对抗磨环内壁的支撑实现夹持抗磨环的作用,解决了现有技术采用对抗磨环外壁进行夹持的方式对抗磨环进行固定,但是抗磨环壁厚很薄,从而在加工的过程中经常出现抗磨环因为夹持而变形的问题。而变形的问题。而变形的问题。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气缸套抗磨环的加工装置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抗磨环加工设备相关
,更具体地说,是一种气缸套抗磨环的加工装置。

技术介绍

[0002]随着国际、国内经济建设快速迈进,中速大功率柴油机技术及应用前途广阔,但是筒状活塞的侧向摆动和活塞顶部的积碳会对气缸套增加磨损,使气缸套出现椭圆和工况恶化,增加机油消耗。气缸套加装抗磨环是有效解决方案。
[0003]抗磨环是一个薄壁环状结构,镶嵌在发动机气缸套内孔大端位置,壁厚一般为2—4mm,抗磨环可刮除活塞头部侧的积碳,减少气缸套磨损;同时,抗磨环可阻止机油上行入燃烧室,改善机油消耗,减少燃气泄漏,降低颗粒度排放;并且,能够有效控制活塞的侧向摆动,减少气缸套和活塞环磨损,提高密封性,增加发动机动力。
[0004]传统抗磨环的加工装置中,通常采用对抗磨环外壁进行夹持的方式对抗磨环进行固定,但是抗磨环壁厚很薄,从而在加工的过程中经常出现抗磨环因为夹持而变形的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0005]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气缸套抗磨环的加工装置,以解决上述
技术介绍
中提出的问题。
[0006]为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气缸套抗磨环的加工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设置在弧形支撑台上的夹持机构,所述夹持机构包括夹持组件和调节组件;
[0007]所述夹持组件设有两个,且两个所述夹持组件分别与调节组件连接,两个所述夹持组件之间的间隔处为夹持区,夹持组件包括支撑柱、第一弧形夹持板、第二弧形夹持板、第一铰接杆和伸缩杆,所述第一弧形夹持板沿支撑柱的圆周方向等距设有多个,多个所述第一弧形夹持板插入至抗磨环的通道中,第一弧形夹持板的外壁抵住抗磨环内壁实现对抗磨环的夹持;第一弧形夹持板的一端分别通过第一连接座与伸缩杆的一端连接,所述伸缩杆的另一端安装在支撑柱上,所述支撑柱固定设置,且支撑柱与第二铰接杆之间的间隔处还设有多个第二弧形夹持板,多个所述第二弧形夹持板沿支撑柱的圆周方向间隔设置,且第二弧形夹持板位于相邻两个所述第一弧形夹持板之间的间隔处,所述第二弧形夹持板靠近伸缩杆的一端设有第二连接座,所述第二连接座的两侧分别通过第一铰接杆与不同的第一连接座连接,其中第一铰接杆的两端分别与第二弧形夹持板和第一连接座铰接;
[0008]当所述伸缩杆的伸出量处于最大状态时,相邻两个第一弧形夹持板之间的间距最大,且每个第二弧形夹持板分别位于相邻两个第一弧形夹持板之间的间隔处;
[0009]所述调节组件位于弧形支撑台上且分别与两个夹持组件连接,所述调节组件用于夹持区的长度。
[0010]本申请再进一步的技术方案:所述夹持组件还包括横移板和第二铰接杆,所述横移板设置在第一弧形夹持板一侧,横移板靠近第一弧形夹持板的一端设有与第一弧形夹持
板数量相同的第二铰接杆,多个所述第二铰接杆的一端均与横移板铰接,第二铰接杆的另一端分别与不同的第一弧形夹持板铰接;所述横移板远离第一弧形夹持板的一端与支撑柱滑动连接,且横移板朝第一弧形夹持板的方向直线运动;当所述横移板位于初始位置时,所述横移板与第一弧形夹持板之间的间距最大,且相邻两个第一弧形夹持板之间的间距最小;当所述横移板朝第一弧形夹持板的方向直线运动至最大位移时,所述伸缩杆的伸出量处于最大状态。
[0011]本申请再进一步的技术方案:所述夹持机构还包括驱动组件,所述驱动组件用于调节螺纹支撑座的位置。
[0012]本申请再进一步的技术方案:所述驱动组件包括驱动连接套、滑块和外螺纹驱动环,所述横移板的内壁与滑块连接,所述滑块插设在支撑柱端部设置的导向滑轨中并与导向滑轨滑动连接,所述横移板的外壁与驱动连接套连接,所述驱动连接套的内壁开设有限位螺纹槽,所述限位螺纹槽与外螺纹驱动环外壁的外螺纹部螺纹配合,所述外螺纹驱动环的位置固定设置;当所述外螺纹驱动环位于初始位置时,所述横移板位于初始位置;当所述外螺纹驱动环转动至最大调节角度时,所述横移板朝第一弧形夹持板的方向直线运动至最大位移。
[0013]本申请再进一步的技术方案:所述外螺纹驱动环上还设有转动连接槽,所述转动连接槽套设在导向滑轨外围并与导向滑轨转动连接。
[0014]本申请再进一步的技术方案:所述外螺纹驱动环远离驱动连接套的一端还与第一电机的驱动端连接,所述第一电机安装在调节机构上。
[0015]本申请再进一步的技术方案:所述调节机构包括螺纹支撑座和双向丝杆,所述螺纹支撑座设有两个且分别与不同的夹持组件连接,两个所述螺纹支撑座分别套设在双向丝杆两端的螺纹部外围,且两个螺纹支撑座分别与双向丝杆两端的螺纹部螺纹连接,所述双向丝杆的一端与支架转动连接,双向丝杆的另一端与第一电机的驱动端连接;所述螺纹支撑座还与安装在支架上的导杆滑动连接。
[0016]本申请再进一步的技术方案:所述弧形支撑台靠近调节组件的一端还通过转轴与支架转动连接,所述弧形支撑台与第一弧形夹持板外壁之间间隔设置。
[0017]采用本专利技术提供的技术方案,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0018]1、本专利技术通过设置夹持机构,能够通过对抗磨环内壁的支撑实现夹持抗磨环的作用,解决了现有技术采用对抗磨环外壁进行夹持的方式对抗磨环进行固定,但是抗磨环壁厚很薄,从而在加工的过程中经常出现抗磨环因为夹持而变形的问题。
[0019]2、本专利技术设置的夹持组件能够通过调节相邻两个第一弧形夹持板之间的间距,实现增大多个第一弧形夹持板围成的圆的直径的作用,从而能够实现对不同内径的抗磨环的夹持的作用;此外还会带动第二弧形夹持板朝相邻两个第一弧形夹持板之间的间隔处运动,当多个第二弧形夹持板分别位于相邻两个第一弧形夹持板之间的间隔处,设置的第二弧形夹持板能够为夹持抗磨环内壁提供支撑面,进一步提升夹持抗磨环的稳定性。
附图说明
[0020]图1为本专利技术提供的一种气缸套抗磨环的加工装置的三维示意图;
[0021]图2为本专利技术提供的一种气缸套抗磨环的加工装置的一种局部三维示意图;
[0022]图3为本专利技术提供的一种气缸套抗磨环的加工装置的另一种局部三维示意图;
[0023]图4为本专利技术提供的一种气缸套抗磨环的加工装置的剖视图;
[0024]图5为本专利技术提供的夹持机构的局部爆炸图。
[0025]示意图中的标号说明:
[0026]1、弧形支撑台;2、第一弧形夹持板;3、螺纹支撑座;4、支架;5、双向丝杆;6、第一电机;7、第二弧形夹持板;8、转轴;9、第一铰接杆;10、伸缩杆;11、支撑柱;12、第二铰接杆;13、横移板;14、第二连接座;15、第一电机;17、外螺纹驱动环;18、限位螺纹槽;19、驱动连接套;20、第一连接座;21、外螺纹部;22、滑块;23、导向滑轨;24、转动连接槽;25、导杆。
具体实施方式
[0027]下面将结合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专利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专利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气缸套抗磨环的加工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设置在弧形支撑台(1)上的夹持机构,所述夹持机构包括夹持组件和调节组件;所述夹持组件设有两个,且两个所述夹持组件分别与调节组件连接,两个所述夹持组件之间的间隔处为夹持区,夹持组件包括支撑柱(11)、第一弧形夹持板(2)、第二弧形夹持板(7)、第一铰接杆(9)和伸缩杆(10),所述第一弧形夹持板(2)沿支撑柱(11)的圆周方向等距设有多个,多个所述第一弧形夹持板(2)插入至抗磨环的通道中,第一弧形夹持板(2)的外壁抵住抗磨环内壁实现对抗磨环的夹持;第一弧形夹持板(2)的一端分别通过第一连接座(20)与伸缩杆(10)的一端连接,所述伸缩杆(10)的另一端安装在支撑柱(11)上,所述支撑柱(11)固定设置,且支撑柱(11)与第二铰接杆(12)之间的间隔处还设有多个第二弧形夹持板(7),多个所述第二弧形夹持板(7)沿支撑柱(11)的圆周方向间隔设置,且第二弧形夹持板(7)位于相邻两个所述第一弧形夹持板(2)之间的间隔处,所述第二弧形夹持板(7)靠近伸缩杆(10)的一端设有第二连接座(14),所述第二连接座(14)的两侧分别通过第一铰接杆(9)与不同的第一连接座(20)连接,其中第一铰接杆(9)的两端分别与第二弧形夹持板(7)和第一连接座(20)铰接;当所述伸缩杆(10)的伸出量处于最大状态时,相邻两个第一弧形夹持板(2)之间的间距最大,且每个第二弧形夹持板(7)分别位于相邻两个第一弧形夹持板(2)之间的间隔处;所述调节组件位于弧形支撑台(1)上且分别与两个夹持组件连接,所述调节组件用于夹持区的长度。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气缸套抗磨环的加工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夹持组件还包括横移板(13)和第二铰接杆(12),所述横移板(13)设置在第一弧形夹持板(2)一侧,横移板(13)靠近第一弧形夹持板(2)的一端设有与第一弧形夹持板(2)数量相同的第二铰接杆(12),多个所述第二铰接杆(12)的一端均与横移板(13)铰接,第二铰接杆(12)的另一端分别与不同的第一弧形夹持板(2)铰接;所述横移板(13)远离第一弧形夹持板(2)的一端与支撑柱(11)滑动连接,且横移板(13)朝第一弧形夹持板(2)的方向直线运动;当所述横移板(13)位于初始位置时,所述横移板(13)与第一弧形夹持板(2)之间的间距最大,且相邻两个第一弧形夹持板(2)之间的间距最...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明泉沙伟曾慧敏贝贤赵帮荣郭亮吕凌
申请(专利权)人:江苏华晨气缸套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