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柔性支撑装置、使用方法及重载矿车的运输机构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38419326 阅读:11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8-07 11:20
一种柔性支撑装置、使用方法及重载矿车的运输机构,刚性梁的底部设置有至少两个支撑装置,支撑装置包括:支腿、摆动油缸、摆动油缸铰接支座、支撑油缸铰接支座及多个支撑油缸,支腿放置于地面上,支腿的顶部与多个支撑油缸的缸座固定连接,多个支撑油缸的伸缩杆通过支撑油缸铰接支座与刚性梁的底部固定连接,支腿侧壁的顶部与摆动油缸的伸缩杆铰接,摆动油缸的缸座均通过摆动油缸铰接支座与刚性梁的底部铰接,支撑油缸通过支撑油缸液压系统及缓冲液压系统驱动,摆动油缸通过摆动油缸液压系统驱动。本设计不仅可以通过电机及行星齿轮组等机构实现管道阀门自控,而且可以控制阀门开启、关闭的速度,进而适应不同工况下阀门控制的需求。求。求。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柔性支撑装置、使用方法及重载矿车的运输机构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支撑装置,尤其涉及一种刚性梁的柔性支撑装置,具体适用于可以吸收重载工况下的刚性冲击,同时可以自动补偿地陷量保证支腿稳定支撑的柔性支撑装置。

技术介绍

[0002]对于大型矿场而言,通常使用矿用卡车将矿石或煤炭从矿场底部运输到堆场所在地,运输的路线开设在矿场的侧壁上,其竖直方向的高度差较大,可能会超过数十米,为了减缓道路的坡度,运输路线通常为曲折的之字形,导致矿车的运输距离和时间较长,同时为了提高工作效率,需要大量的矿车同时进行运输,这导致了矿场内矿车的碳排放量较大,且单个矿车的使用时间和频次较高,导致了矿车的故障率和损坏率加大,造成了资源的浪费,为了改变这一现状,部分矿场使用一种专门应用于大型矿车的运输机构,该机构包括大跨度的刚性梁,刚性梁通过多个刚性支腿架设于矿场侧壁上,同时刚性梁的一端位于矿场底部,刚性梁的另一端位于矿场顶部的堆场所在地,且刚性梁的斜率适用于矿车的爬坡能力,使得矿车可以从矿场底部直接传送到矿场顶部。
[0003]虽然这种装置可以有效减少矿车的运行时间和运行频次,达到了节能减排的效果,但其仍存在以下缺陷:1、矿车满载运行在刚性梁上,势必为对刚性梁造成相应的负载冲击,造成刚性梁机械变形,而采用原有的刚性支腿,无法解决减少刚性梁在大负载时和地陷时冲击变形,造成刚性梁的疲劳寿命大大降低。
[0004]2、矿场地面通常未进行硬化,在矿车运输过程中,刚性支腿会逐渐下陷,导致无法对刚性梁进行良好的支撑,严重时会导致矿车无法顺利运输甚至系统损坏。

技术实现思路

[0005]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克服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支腿无法减少刚性梁冲击变形,同时支腿下陷会导致无法对刚性梁进行良好的支撑的缺点,提供了一种可以吸收重载工况下的刚性冲击,同时可以自动补偿地陷量保证支腿稳定支撑的柔性支撑装置。
[0006]为实现以上目的,本专利技术的技术解决方案是:一种柔性支撑装置,所述支撑装置包括:支腿、摆动油缸、摆动油缸铰接支座、支撑油缸铰接支座及多个支撑油缸;所述支腿的底部放置于地面上,所述支腿的顶部与多个支撑油缸的缸座固定连接,所述多个支撑油缸的伸缩杆均与支撑油缸铰接支座的底部铰接,所述支撑油缸铰接支座的顶部与刚性梁的底部固定连接,所述支腿侧壁的顶部与摆动油缸的伸缩杆铰接,所述摆动油缸的缸座与摆动油缸铰接支座的底部固定连接,所述摆动油缸铰接支座的顶部与刚性梁的底部铰接,所述摆动油缸、刚性梁及多个支撑油缸形成三角结构,所述摆动油缸的无杆腔与摆动油缸液压系统
的第一油口相连通,所述摆动油缸的有杆腔与摆动油缸液压系统的第二油口相连通,所述多个支撑油缸的无杆腔与支撑油缸液压系统的第一油口相连通,所述多个支撑油缸的有杆腔与支撑油缸液压系统的第二油口相连通。
[0007]所述支撑油缸液压系统包括主油泵、第一三位四通电磁换向阀、第一液压锁及第二液压锁,所述主油泵的进油端与油箱相连通,所述主油泵的出油端与第一三位四通电磁换向阀的进油口相连通,所述第一三位四通电磁换向阀的第一工作口与第一液压锁的进油口相连通,所述第一液压锁的出油口与支撑油缸的无杆腔相连通,所述第一三位四通电磁换向阀的第二工作口与第二液压锁的进油口相连通,所述第二液压锁的出油口与支撑油缸的有杆腔相连通,所述第一三位四通电磁换向阀的回油口与油箱相连通,所述第一液压锁及第二液压锁的卸油口与油箱相连通。
[0008]所述支撑油缸液压系统还包括两个第一两位两通电磁换向阀及两个第一单向阀,所述两个第一两位两通电磁换向阀的第一工作口分别与支撑油缸的无杆腔及有杆腔相连通,所述两个第一两位两通电磁换向阀的第二工作口均与油箱相连通,所述两个第一单向阀的出油口分别与支撑油缸的无杆腔及有杆腔相连通,所述两个第一单向阀的进油口均与油箱相连通。
[0009]所述支撑装置还包括缓冲液压系统,所述缓冲液压系统包括补油泵、第一单向阀、第二两位两通电磁换向阀、第三两位两通电磁换向阀、活塞式蓄能器、高压气瓶、充气阀组、比例溢流阀、第一球阀、第二球阀及第三球阀,所述补油泵的进油端与油箱相连通,所述补油泵的出油端与第一单向阀的进油口相连通,所述第一单向阀的出油口与第二两位两通电磁换向阀的进油口相连通,所述第二两位两通电磁换向阀的出油口与第三两位两通电磁换向阀的第一工作口相连通,所述第三两位两通电磁换向阀的第二工作口与支撑油缸的无杆腔相连通,所述第三两位两通电磁换向阀的第一工作口串接第一球阀后与活塞式蓄能器的液体口相连通,所述活塞式蓄能器的气体口串接第二球阀及充气阀组后与高压气瓶的第一工作口相连通,所述高压气瓶的第二工作口与高压气源相连通,所述第三球阀的第一工作口串接于第一球阀与活塞式蓄能器的液体口之间,所述第三球阀的第二工作口与油箱相连通,所述比例溢流阀的第一工作口串接于第一球阀与活塞式蓄能器的液体口之间,所述比例溢流阀的第二工作口与油箱相连通。
[0010]所述缓冲液压系统还包括补油压力传感器、蓄能器压力传感器及卸油压力传感器,所述补油压力传感器的检测口串接于第三两位两通电磁换向阀与支撑油缸的无杆腔之间,所述蓄能器压力传感器的检测口串接于第二球阀与充气阀组之间,所述卸油压力传感器的检测口串接于第一球阀与比例溢流阀之间。
[0011]所述摆动油缸液压系统包括摆动油缸油泵、第四两位两通电磁换向阀、节流阀、第二三位四通电磁换向阀、第三液压锁及第四液压锁,所述摆动油缸油泵的进油端与油箱相连通,所述摆动油缸油泵的出油端与第四两位两通电磁换向阀的第一工作口相连通,所述第四两位两通电磁换向阀的第二工作口与第二三位四通电磁换向阀的进油口相连通,所述第二三位四通电磁换向阀的第一工作口串接第三液压锁后与摆动油缸的无杆腔相连通,所述第二三位四通电磁换向阀的第二工作口串接第四液压锁后与摆动油缸的有杆腔相连通,所述第二三位四通电磁换向阀的回油口与油箱相连通,所述节流阀的第一工作口与摆动油缸油泵的出油端相连通,所述节流阀的第二工作口与第二三位四通电磁换向阀的进油口相
连通。
[0012]所述摆动油缸液压系统还包括两个第四两位两通电磁换向阀及两个第二单向阀,所述两个第四两位两通电磁换向阀的第一工作口分别与摆动油缸的无杆腔及有杆腔相连通,所述两个第四两位两通电磁换向阀的第二工作口均与油箱相连通,所述两个第二单向阀的出油口分别与摆动油缸的无杆腔及有杆腔相连通,所述两个第二单向阀的进油口均与油箱相连通。
[0013]所述支撑装置还包括摆动油缸位移传感器及支撑油缸位移传感器,所述摆动油缸位移传感器的触杆与摆动油缸的伸缩杆传动配合,所述支撑油缸位移传感器的触杆与支撑油缸的伸缩杆传动配合。
[0014]一种柔性支撑装置的使用方法,所述使用方法包括:第一步:安装支撑装置,将刚性梁吊装至安装位置,当刚性梁位于正确位置后,操作者驱动吊机调整刚性梁的倾角,直到刚性梁的倾角小于矿车的最大爬坡度,当刚性梁的倾角调整完成后,操作者依次开启刚性梁上的各个摆动油缸油泵,所有的摆动油缸油泵均驱动液压油依次通过其对应的第四两位两通电磁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柔性支撑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装置包括:支腿(1)、摆动油缸(2)、摆动油缸铰接支座(3)、支撑油缸铰接支座(4)及多个支撑油缸(5);所述支腿(1)的底部放置于地面上,所述支腿(1)的顶部与多个支撑油缸(5)的缸座固定连接,所述多个支撑油缸(5)的伸缩杆均与支撑油缸铰接支座(4)的底部铰接,所述支撑油缸铰接支座(4)的顶部与刚性梁(6)的底部固定连接,所述支腿(1)侧壁的顶部与摆动油缸(2)的伸缩杆铰接,所述摆动油缸(2)的缸座与摆动油缸铰接支座(3)的底部固定连接,所述摆动油缸铰接支座(3)的顶部与刚性梁(6)的底部铰接,所述摆动油缸(2)、刚性梁(6)及多个支撑油缸(5)形成三角结构,所述摆动油缸(2)的无杆腔与摆动油缸液压系统(9)的第一油口相连通,所述摆动油缸(2)的有杆腔与摆动油缸液压系统(9)的第二油口相连通,所述多个支撑油缸(5)的无杆腔与支撑油缸液压系统(7)的第一油口相连通,所述多个支撑油缸(5)的有杆腔与支撑油缸液压系统(7)的第二油口相连通。2.根据权利要求1述的一种柔性支撑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油缸液压系统(7)包括主油泵(71)、第一三位四通电磁换向阀(72)、第一液压锁(73)及第二液压锁(74),所述主油泵(71)的进油端与油箱相连通,所述主油泵(71)的出油端与第一三位四通电磁换向阀(72)的进油口相连通,所述第一三位四通电磁换向阀(72)的第一工作口与第一液压锁(73)的进油口相连通,所述第一液压锁(73)的出油口与支撑油缸(5)的无杆腔相连通,所述第一三位四通电磁换向阀(72)的第二工作口与第二液压锁(74)的进油口相连通,所述第二液压锁(74)的出油口与支撑油缸(5)的有杆腔相连通,所述第一三位四通电磁换向阀(72)的回油口与油箱相连通,所述第一液压锁(73)及第二液压锁(74)的卸油口与油箱相连通。3.根据权利要求2述的一种柔性支撑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油缸液压系统(7)还包括两个第一两位两通电磁换向阀(75)及两个第一单向阀(76),所述两个第一两位两通电磁换向阀(75)的第一工作口分别与支撑油缸(5)的无杆腔及有杆腔相连通,所述两个第一两位两通电磁换向阀(75)的第二工作口均与油箱相连通,所述两个第一单向阀(76)的出油口分别与支撑油缸(5)的无杆腔及有杆腔相连通,所述两个第一单向阀(76)的进油口均与油箱相连通。4.根据权利要求3述的一种柔性支撑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装置还包括缓冲液压系统(8),所述缓冲液压系统(8)包括补油泵(81)、第一单向阀(82)、第二两位两通电磁换向阀(83)、第三两位两通电磁换向阀(84)、活塞式蓄能器(85)、高压气瓶(86)、充气阀组(87)、比例溢流阀(88)、第一球阀(77)、第二球阀(78)及第三球阀(79),所述补油泵(81)的进油端与油箱相连通,所述补油泵(81)的出油端与第一单向阀(82)的进油口相连通,所述第一单向阀(82)的出油口与第二两位两通电磁换向阀(83)的进油口相连通,所述第二两位两通电磁换向阀(83)的出油口与第三两位两通电磁换向阀(84)的第一工作口相连通,所述第三两位两通电磁换向阀(84)的第二工作口与支撑油缸(5)的无杆腔相连通,所述第三两位两通电磁换向阀(84)的第一工作口串接第一球阀(77)后与活塞式蓄能器(85)的液体口相连通,所述活塞式蓄能器(85)的气体口串接第二球阀(78)及充气阀组(87)后与高压气瓶(86)的第一工作口相连通,所述高压气瓶(86)的第二工作口与高压气源相连通,所述第三球阀(79)的第一工作口串接于第一球阀(77)与活塞式蓄
能器(85)的液体口之间,所述第三球阀(79)的第二工作口与油箱相连通,所述比例溢流阀(88)的第一工作口串接于第一球阀(77)与活塞式蓄能器(85)的液体口之间,所述比例溢流阀(88)的第二工作口与油箱相连通。5.根据权利要求4述的一种柔性支撑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缓冲液压系统(8)还包括补油压力传感器(80)、蓄能器压力传感器(89)及卸油压力传感器(90),所述补油压力传感器(80)的检测口串接于第三两位两通电磁换向阀(84)与支撑油缸(5)的无杆腔之间,所述蓄能器压力传感器(89)的检测口串接于第二球阀(78)与充气阀组(87)之间,所述卸油压力传感器(90)的检测口串接于第一球阀(77)与比例溢流阀(88)之间。6.根据权利要求5述的一种柔性支撑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摆动油缸液压系统(9)包括摆动油缸油泵(91)、第四两位两通电磁换向阀(92)、节流阀(93)、第二三位四通电磁换向阀(94)、第三液压锁(95)及第四液压锁(96),所述摆动油缸油泵(91)的进油端与油箱相连通,所述摆动油缸油泵(91)的出油端与第四两位两通电磁换向阀(92)的第一工作口相连通,所述第四两位两通电磁换向阀(92)的第二工作口与第二三位四通电磁换向阀(94)的进油口相连通,所述第二三位四通电磁换向阀(94)的第一工作口串接第三液压锁(9...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刘杰刘利明方敏胡发国朱江森刘琥铖阮长松汤波
申请(专利权)人:武汉船用机械有限责任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