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俯卧位通气患者全身压力性损伤可视化防护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38417774 阅读:10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8-07 11:2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俯卧位通气患者全身压力性损伤可视化防护装置,涉及医疗器械技术领域,包括:底板;面部部位防护部分,面部部位防护部分设置在底板上方,面部部位防护部分的中间位置设置有用于患者气管插管和口腔分泌物收集的口鼻部凹槽,口鼻部凹槽内设置有可视化患者口鼻部气管插管情况的可视化成像机构,口鼻部凹槽外侧设置有面部充放气气囊,面部充放气气囊内设置有轮流充放气的面部充放气管路,面部充放气气囊可相对于口鼻部凹槽移动;身体部位防护部分,身体部位防护部分设置在底板上且位于面部部位防护部分下方,身体部位防护部分的长度可调且其上设置有身部充放气气囊,身部充放气气囊内设置有轮流充放气的身部充放气管路。身部充放气管路。身部充放气管路。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俯卧位通气患者全身压力性损伤可视化防护装置


[0001]本技术涉及医疗器械
,更具体地说涉及一种俯卧位通气患者全身压力性损伤可视化防护装置。

技术介绍

[0002]俯卧位通气作为肺保护性策略,是目前能降低重度ARDS病死率的少有的治疗手段之一,该方法价格低廉,操作亦不复杂,在ICU内被广泛应用,主要是利用翻身床或人工徒手对患者进行翻身,通过改变患者体位使塌陷的肺泡复张,改善肺重力依赖区的通气/血流比例,减少无效腔而增加功能残气量,改善膈肌运动方式和位置,利于分泌物的引流,进而改善氧合和廓清气道、减少呼吸机相关肺损伤的发生,减少患者因氧合障碍导致的继发多器官功能障碍和病死率。但俯卧位压力性损伤的发生率高于仰卧位,采用防压力性损伤装置可有效减少患者的足背、足趾、膝关节、会阴、胸部、肩关节、耳、前额等部位的压力性损伤。
[0003]现有技术中的防压力性损伤装置主要存在以下缺陷:
[0004]1、目前现有的防压力性损伤装置有耳部、面部、足趾等防压力性损伤功能,但现有的防压力性损伤防护装置材质较硬,患者长时间进行俯卧位通气,易造成患者面部和身体部位的皮肤压伤。
[0005]2、现有装置防护部位较单一,只有单一的保护耳部、面部、膝关节或足趾等单独部位的防护装置,未对会阴部进行防护。
[0006]3、现有装置未留有放置患者面部或气管插管的凹槽,或者凹槽不可调节,不能根据患者面部大小进行调节。
[0007]4、对于俯卧位通气患者,口腔分泌物会增多,不及时清理会污染被服或防护装置,因为体位原因,被服不易更换,装置污染难以清理。而现有装置功能不齐全,缺乏口腔痰液引流装置。
[0008]5、对于气管插管患者,护理起来更难,由于体位原因不方便观察患者病情及气管插管情况。而现有装置功能不齐全,缺乏可视装置,医护人员无法及时发现患者有无气道阻塞、气管插管扭曲等问题,因此医护人员护理患者不方便,影响观察患者病情。

技术实现思路

[0009]为了克服上述现有技术中存在的缺陷,本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俯卧位通气患者全身压力性损伤可视化防护装置,以解决上述现有技术中存在的皮肤压伤、防护部位较单一、功能不齐全等问题。
[0010]为了实现以上目的,本技术采用的技术方案:
[0011]一种俯卧位通气患者全身压力性损伤可视化防护装置,包括:
[0012]底板;
[0013]面部部位防护部分,所述面部部位防护部分设置在所述底板上方,面部部位防护部分的中间位置设置有用于患者气管插管和口腔分泌物收集的口鼻部凹槽,所述口鼻部凹
槽内设置有可视化患者口鼻部气管插管情况的可视化成像机构,口鼻部凹槽外侧设置有面部充放气气囊,所述面部充放气气囊内设置有轮流充放气的面部充放气管路,面部充放气气囊可相对于所述口鼻部凹槽移动以调节所述口鼻部凹槽的大小;
[0014]身体部位防护部分,所述身体部位防护部分设置在所述底板上且位于所述面部部位防护部分下方,身体部位防护部分的长度可调且其上设置有身部充放气气囊,所述身部充放气气囊内设置有轮流充放气的身部充放气管路。
[0015]优选的,所述口鼻部凹槽左右两侧的面部充放气气囊上均设置有面部凹槽,口鼻部凹槽下方的面部充放气气囊上设置有下巴凹槽。
[0016]优选的,所述面部充放气气囊包括第一面部充放气管路、第二面部充放气管路和面部管路遮盖,所述第一面部充放气管路和第二面部充放气管路交替绕设在所述底板上,所述面部管路遮盖盖设在所述第一面部充放气管路和第二面部充放气管路上。
[0017]优选的,所述面部充放气气囊还包括左侧垫、右侧垫、上侧垫和下侧垫;
[0018]所述左侧垫、右侧垫、上侧垫和下侧垫依次围合,围合部分内部的腔体形成所述口鼻部凹槽;
[0019]所述第一面部充放气管路和第二面部充放气管路环形交替绕设在所述左侧垫、右侧垫、上侧垫和下侧垫上,且相邻垫的面部充放气管路之间通过波纹管连接;
[0020]所述下侧垫固定在所述底板上,所述左侧垫、右侧垫和上侧垫的底部均设置有第一滑槽,所述第一滑槽滑动装配在底板上的第一滑轨上,所述左侧垫、右侧垫和上侧垫的外侧还均设置有用于限制其在第一滑轨上向外滑动的第一限定件。
[0021]优选的,所述可视化成像机构包括摄像头、光源和显示控制终端,所述摄像头和光源均设置在所述口鼻部凹槽内,摄像头和光源均与所述显示控制终端电连接。
[0022]优选的,所述底板内还滑动装配有污物收集盒,所述口鼻部凹槽上下贯穿且位于所述污物收集盒正上方。
[0023]优选的,所述身体部位防护部分上设置有会阴部凹槽和膝关节凹槽,身体部位防护部分的胸部及髋部做高,身体部位防护部分的左右边缘呈斜坡状。
[0024]优选的,所述身部充放气气囊包括第一身部充放气管路、第二身部充放气管路和身部管路遮盖,所述第一身部充放气管路和第二身部充放气管路交替绕设在所述底板上,所述身部管路遮盖盖设在所述第一身部充放气管路和第二身部充放气管路上。
[0025]优选的,所述身部充放气气囊还包括胸腹部垫和膝盖垫;
[0026]所述胸腹部垫和膝盖垫呈上下分布,所述第一身部充放气管路和第二身部充放气管路蛇形交替绕设在所述胸腹部垫和膝盖垫上,胸腹部垫底端的第一身部充放气管路和第二身部充放气管路,依次通过波纹管与膝盖垫顶端的第一身部充放气管路和第二身部充放气管路连接;
[0027]所述胸腹部垫和膝盖垫的底部均设置有第二滑槽,所述第二滑槽滑动装配在底板上的第二滑轨上,所述胸腹部垫和膝盖垫的上下两端还均设置有限制其在第二滑轨上滑动的第二限定件。
[0028]优选的,还包括充气泵和电磁阀,所述充气泵和电磁阀均与所述显示控制终端电连接,所述充气泵的出口通过管路与所述电磁阀的进口连接,所述电磁阀的出口通过管路与所述面部充放气管路和身部充放气管路连接。
[0029]本技术的有益效果:
[0030]1、本技术提供的防护装置,面部部位防护部分设置有面部充放气气囊,面部充放气气囊内设置有轮流充放气的面部充放气管路,对面部充放气气囊的不同部位进行轮流充放气,以更换患者面部受压部位,有效预防患者面部压力性损伤。
[0031]2、本技术提供的防护装置,身体部位防护部分设置有身部充放气气囊,身部充放气气囊内设置有轮流充放气的身部充放气管路,对身部充放气气囊的不同部位进行轮流充放气,以更换患者身部受压部位,有效预防患者身部压力性损伤。
[0032]3、本技术提供的防护装置,身体部位防护部分上设置有会阴部凹槽和膝关节凹槽,并且配置身部充放气气囊,有效缓解患者骨隆突处压力性损伤;另外身体部位防护部分的长度可调,可根据患者不同身高调节身体部位防护部分长短,以适应不同身高的患者。
[0033]4、本技术提供的防护装置,面部部位防护部分的中间位置设置有口鼻部凹槽,口鼻部凹槽用于患者气管插管和口腔分泌物收集,以适应患者的实际需求;另外口鼻部凹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俯卧位通气患者全身压力性损伤可视化防护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底板(1);面部部位防护部分(2),所述面部部位防护部分(2)设置在所述底板(1)上方,面部部位防护部分(2)的中间位置设置有用于患者气管插管和口腔分泌物收集的口鼻部凹槽(21),所述口鼻部凹槽(21)内设置有可视化患者口鼻部气管插管情况的可视化成像机构(3),口鼻部凹槽(21)外侧设置有面部充放气气囊(4),所述面部充放气气囊(4)内设置有轮流充放气的面部充放气管路,面部充放气气囊(4)可相对于所述口鼻部凹槽(21)移动以调节所述口鼻部凹槽(21)的大小;身体部位防护部分(5),所述身体部位防护部分(5)设置在所述底板(1)上且位于所述面部部位防护部分(2)下方,身体部位防护部分(5)的长度可调且其上设置有身部充放气气囊(6),所述身部充放气气囊(6)内设置有轮流充放气的身部充放气管路。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全身压力性损伤可视化防护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口鼻部凹槽(21)左右两侧的面部充放气气囊(4)上均设置有面部凹槽(22),口鼻部凹槽(21)下方的面部充放气气囊(4)上设置有下巴凹槽(23)。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全身压力性损伤可视化防护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面部充放气气囊(4)包括第一面部充放气管路(41)、第二面部充放气管路(42)和面部管路遮盖(43),所述第一面部充放气管路(41)和第二面部充放气管路(42)交替绕设在所述底板(1)上,所述面部管路遮盖(43)盖设在所述第一面部充放气管路(41)和第二面部充放气管路(42)上。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全身压力性损伤可视化防护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面部充放气气囊(4)还包括左侧垫(44)、右侧垫(45)、上侧垫(46)和下侧垫(47);所述左侧垫(44)、右侧垫(45)、上侧垫(46)和下侧垫(47)依次围合,围合部分内部的腔体形成所述口鼻部凹槽(21);所述第一面部充放气管路(41)和第二面部充放气管路(42)环形交替绕设在所述左侧垫(44)、右侧垫(45)、上侧垫(46)和下侧垫(47)上,且相邻垫的面部充放气管路之间通过波纹管连接;所述下侧垫(47)固定在所述底板(1)上,所述左侧垫(44)、右侧垫(45)和上侧垫(46)的底部均设置有第一滑槽,所述第一滑槽滑动装配在底板(1)上的第一滑轨(48)上,所述左侧垫(44)、右侧垫(45)和上侧垫(46)的外侧还均设置有用于限制其在第一滑轨...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洪涵涵唐昊尚彦君蒋艳秋卢姣姣
申请(专利权)人:上海长征医院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