露天坑充填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38416254 阅读:9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8-07 11:19
本发明专利技术的露天坑充填方法,包括以下步骤:将充填管路伸入露天坑内;利用所述充填管路将充填料浆充填至所述露天坑内厚度小于第一预设值的充填层以便在所述充填层内形成充填体;在所述露天坑内从下至上依次充填并形成多个沿上下方向堆叠的所述充填体;其中,在形成每个所述充填体的过程中在每个所述充填层内形成集水坑,利用排水装置将所述集水坑内的水排出后,利用充填料浆充填所述集水坑。因此,根据本发明专利技术的露天坑充填方法具有便于排水从而使得对露天坑充填后填物中的积水较少的优点。得对露天坑充填后填物中的积水较少的优点。得对露天坑充填后填物中的积水较少的优点。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露天坑充填方法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采矿
,具体涉及一种露天坑充填方法。

技术介绍

[0002]矿山开采留下的露天坑、塌陷坑对环境带来了极大的破坏,露天转地下开采面临如下问题:露采坑的高陡边坡需长期维护其稳定,以保护周边的排土场、尾矿库等设施;露采坑严重破坏了生态环境,将长期得不到恢复;当露采转入地采后,露采坑汇集的大量涌水容易通过各种通道涌入井下,对井下构成淹井风险。相关技术中,一般采用尾砂充填,但在充填过程中,充填层中水分较多,积水难以排出,尤其是对于充填尾砂大于1000万吨以上的超大规模露天坑,充填效率慢,且脱水和充填体养护困难。

技术实现思路

[0003]本专利技术旨在至少在一定程度上解决相关技术中的技术问题之一。为此,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提出一种。
[0004]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露天坑充填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0005]将充填管路伸入露天坑内;
[0006]利用所述充填管路将充填料浆充填至所述露天坑内厚度小于第一预设值的充填层以便在所述充填层内形成充填体;
[0007]在所述露天坑内从下至上依次充填并形成多个沿上下方向堆叠的所述充填体;
[0008]其中,在形成每个所述充填体的过程中在每个所述充填层内形成集水坑,利用排水装置将所述集水坑内的水排出后,利用充填料浆充填所述集水坑。
[0009]因此,根据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露天坑充填方法具有便于排水从而使得对露天坑充填后填物中的积水较少的优点。
[0010]在一些实施例中,在对每个所述充填层的充填过程中,在每个所述充填层的边缘位置处形成所述集水坑。
[0011]在一些实施例中,每个所述充填层在第一方向具有第一端部和第二端部;
[0012]利用所述充填管路在所述在第一方向沿从第一端部至第二端部的方向上向所述充填层内注入充填料浆以便在每个所述充填层的第二端部形成所述集水坑,在所述露天坑内设置邻近第二端部的道路。
[0013]在一些实施例中,将多个所述充填管路沿周向间隔设置在所述露天坑内,且使得每个所述充填管路的出口设在所述充填层的边缘位置处;
[0014]多个所述充填管路中的第一部分邻近所述第一端部;
[0015]多个所述充填管路中的第二部分邻近所述第二端部,在所述集水坑中的水排出后,所述第二部分的至少部分向所述集水坑注入充填料浆;
[0016]多个所述充填管路的第三部分在所述第一方向上位于所述第一部分和所述第二部分之间,在所述第一部分向所述充填层注入充填料浆后,所述第三部分的多个所述充填
管路在所述在第一方向沿从第一端部至第二端部的方向上依次向所述充填层注入充填料浆。
[0017]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部分、所述第二部分和所述第三部分中的每一者至少包括一条所述充填管路;
[0018]所述第一部分和所述第三部分的至少部分可同时向所述充填层内注入充填料浆;
[0019]所述第三部分和所述第二部分的一部分可同时向所述充填层内注入充填料浆。
[0020]在一些实施例中,利用充填站向多个所述充填管路内输送充填料浆,每个所述充填管路的充填能力大于等于250m3/h;
[0021]所述充填站的尾砂浓缩装置为搅拌装置提供尾砂浆,所述搅拌装置利用所述尾砂浆制备充填料浆。
[0022]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充填站为多个,每个所述充填管路与至少一个所述充填站连通,每个所述充填站包括多个所述尾砂浓缩装置,每个所述尾砂浓缩装置为多个搅拌装置提供所述尾砂浆;
[0023]每个所述尾砂浓缩装置的砂仓的直径大于等于20m;
[0024]所述充填管路为DN225的无缝钢管;
[0025]每个所述充填管路的充填能力为300m3/h。
[0026]在一些实施例中,多个所述充填站包括第一充填站、第二充填站和第三充填站,所述第一充填站为所述第一部分和所述第三部分的至少部分提供尾砂浆,所述第二充填站为所述第一部分的至少部分和所述第二部分的至少部分提供尾砂浆,所述第三充填站为所述第二部分的至少部分和所述第三部分提供尾砂浆。
[0027]在一些实施例中,在所述露天坑的底部的下方预留不开采且厚度方向为上下方向的护顶矿柱;
[0028]在所述露天坑的底部的周侧预留不开采且为环形的境界矿柱,所述境界矿柱的底部与所述护顶矿柱相连并限定出朝向上侧的矿柱槽。
[0029]在一些实施例中,在所述露天坑的底部设置第一钢筋架,利用充填料浆充填露天坑的底部,以便充填料浆成型后在所述露天坑的底部形成底板层;
[0030]利用充填料浆在所述底板层上进行充填,以便充填料浆成型后在所述底板层上形成回填层,且使得所述底板层的抗压强度大于等于所述回填层的抗压强度;
[0031]所述回填层的至少部分和所述底板层位于所述矿柱槽内;
[0032]所述底板层和所述回填层中的每一者均包括至少一个所述充填体。
[0033]在一些实施例中,对所述露天坑的底部进行整平并碾压,以便在所述露天坑的底部形成底部平台;
[0034]所述底板层包括直接底板层和间接底板层,所述直接底板层的厚度小于所述间接底板层的厚度,所述直接底板层的抗压强度大于所述间接底板层的抗压强度;
[0035]所述回填层包括过渡层和多个子回填层,所述底部平台、所述直接底板层、所述间接底板层、所述过渡层和多个所述子回填层从下至上依次设置,所述直接底板层、所述间接底板层、所述过渡层和所述子回填层的抗压强度依次降低,所述过渡层的至少部分位于所述矿柱槽内;
[0036]所述直接底板层、所述间接底板层、所述过渡层和所述子回填层中每一者均包括
至少一个所述充填体。
[0037]在一些实施例中,每个所述充填层在上下方向上的尺寸大于等于2.5m且小于等于5m;
[0038]每个所述充填层至少形成一个所述集水坑,所述集水坑的深度大于等于2m。
附图说明
[0039]图1是根据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底板层和回填层的示意图。
[0040]图2是根据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充填层的示意图。
[0041]图3是根据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充填底板层的示意图。
[0042]图4是根据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充填回填层示意图。
[0043]图5是根据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护顶矿柱和境界矿柱的示意图。
[0044]附图标记:
[0045]露天坑1,
[0046]充填管路2,
[0047]第一管路201,第二管路202,第三管路203,第四管路204,第五管路205,第六管路206,第七管路207,第八管路208,第九管路209,第十一管路211,第十二管路212,第十三管路213,第十四管路214,第十五管路215,第十六管路216,第十七管路217,第十八管路218,第十九管路219,第二十管路220,第二十一管路221,第二十二管路222,第二十三管路223,第二十四管路224,第二十五管路225,第二十六管路226,第二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露天坑充填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将充填管路伸入露天坑内;利用所述充填管路将充填料浆充填至所述露天坑内厚度小于第一预设值的充填层以便在所述充填层内形成充填体;在所述露天坑内从下至上依次充填并形成多个沿上下方向堆叠的所述充填体;其中,在形成每个所述充填体的过程中在每个所述充填层内形成集水坑,利用排水装置将所述集水坑内的水排出后,利用充填料浆充填所述集水坑。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露天坑充填方法,其特征在于,在对每个所述充填层的充填过程中,在每个所述充填层的边缘位置处形成所述集水坑。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露天坑充填方法,其特征在于,每个所述充填层在第一方向具有第一端部和第二端部;利用所述充填管路在所述在第一方向沿从第一端部至第二端部的方向上向所述充填层内注入充填料浆以便在每个所述充填层的第二端部形成所述集水坑,在所述露天坑内设置邻近第二端部的道路。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露天坑充填方法,其特征在于,将多个所述充填管路沿周向间隔设置在所述露天坑内,且使得每个所述充填管路的出口设在所述充填层的边缘位置处;多个所述充填管路中的第一部分邻近所述第一端部;多个所述充填管路中的第二部分邻近所述第二端部,在所述集水坑中的水排出后,所述第二部分的至少部分向所述集水坑注入充填料浆;多个所述充填管路的第三部分在所述第一方向上位于所述第一部分和所述第二部分之间,在所述第一部分向所述充填层注入充填料浆后,所述第三部分的多个所述充填管路在所述在第一方向沿从第一端部至第二端部的方向上依次向所述充填层注入充填料浆。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露天坑充填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部分、所述第二部分和所述第三部分中的每一者至少包括一条所述充填管路;所述第一部分和所述第三部分的至少部分可同时向所述充填层内注入充填料浆;所述第三部分和所述第二部分的一部分可同时向所述充填层内注入充填料浆。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露天坑充填方法,其特征在于,利用充填站向多个所述充填管路内输送充填料浆,每个所述充填管路的充填能力大于等于250m3/h;所述充填站的尾砂浓缩装置为搅拌装置提供尾砂浆,所述搅拌装置利用所述尾砂浆制备充填料浆。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露天坑充填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充填站为多个,每个所述充填管路与至少一个所述充填站连通,每个所述充填站包括多个所述尾砂浓缩装置,每个...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刘育明谢盛青逄铭璋杜贵文李浩付建勋高峰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有色工程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