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跨高路堑道路建筑底板及其施工方法,包括既有道路、基础一、墩柱、支撑梁以及预制梁板;既有道路两侧为路堑,位于既有道路两侧的路堑内沿既有道路延伸方向均匀设有若干基础一,基础一与既有道路垂直设置,既有道路中间沿既有道路延伸方向均匀设有若干基础二,基础二上设有墩柱,基础一与墩柱的顶端位于同一平面;基础一与墩柱上分别设有支撑梁,支撑梁之间设有预制梁板,预制梁板上设有铺装层。其施工步骤为施工准备、基础施工、墩柱及支撑梁施工、部分路堑拆除、预制梁板架设、铺装层施工以及跨道路建筑施工。本发明专利技术具有结构简单,施工工期短、安全和质量控制难度较小、对既有道路通行影响较小、经济投入较低等优点。等优点。等优点。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跨高路堑道路建筑底板及其施工方法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建筑工程施工
,具体是指一种跨高路堑道路建筑底板及其施工方法。
技术介绍
[0002]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发展,城市周边地区逐步纳入城市规范范围,并将新建及扩建大量建筑工程,部分新建建筑不可避免的存在与既有道路交叉的情况出现。当该既有道路为国道、省道等重要通道且短期无迁建、改建计划时,为保证建筑工程顺利实施,建筑物上跨既有道路的情况就不可避免,特别是在多山岭地区,现状道路存在大量的高路堑段,建筑物上跨高路堑道路施工极易引起路堑塌方及影响道路通行。
[0003]对于类似情况,一般采取临时导改道路后,将高路堑挡墙拆除施做大型框架涵作为行车使用,建筑物在框架涵上方进行施工建设,施工工程量大、高路堑拆除困难及安全隐患较大。
[0004]因此,为降低跨既有高路堑道路建筑施工时道路安全风险,本专利技术提出一种跨高路堑道路建筑底板及其施工方法。
技术实现思路
[0005]本专利技术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克服上述技术的缺陷,提供一种跨高路堑道路建筑底板及其施工方法,用于建筑物跨既有高路堑道路施工时的建筑底板施工,保证既有道路正常通行和建筑物正常施工及后期使用安全。
[0006]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专利技术提供的技术方案为一种跨高路堑道路建筑底板:包括既有道路、基础一、墩柱、支撑梁以及预制梁板;
[0007]所述既有道路两侧为路堑,位于既有道路两侧的所述路堑内沿既有道路延伸方向均匀设有若干基础一,所述基础一与既有道路垂直设置,所述既有道路中间沿既有道路延伸方向均匀设有若干基础二,所述基础二上设有墩柱,所述基础一与墩柱的顶端位于同一平面;
[0008]所述基础一与墩柱上分别设有支撑梁,所述支撑梁之间设有预制梁板,所述预制梁板上设有铺装层。
[0009]作为改进,所述基础二垂直设置于既有道路内,所述基础二顶面位于既有道路结构层底面以下。
[0010]作为改进,所述墩柱为圆形混凝土结构,位于所述既有道路中部基础上方且与基础二刚性连接。
[0011]作为改进,所述基础为桩基础、条形或独立基础中的任意一种。
[0012]作为改进,所述基础一为桩基础,桩底标高低于既有道路路面标高3m以上,所述基础一底端距离路堑顶部水平距离不小于3m。
[0013]一种跨高路堑道路建筑底板施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0014]步骤一、施工准备:
[0015]对既有道路路面及路堑结构形式、路堑两侧及路面下方地质条件、道路交通流量等进行详细调查,确定跨既有高路堑道路建筑的基础及结构形式,并报有关部门审核确认;根据施工需要编制合适的交通疏解方案,报相关部门审核审批,审批通过后分阶段组织进行既有道路交通疏解施工。
[0016]步骤二、基础施工:
[0017]组织基础机施工械进场,按照基础结构形式及施工方案对路堑以及既有道路中进行基础施工。
[0018]步骤三、墩柱及支撑梁施工:
[0019]待基础混凝土强度达到设计要求后,对基础顶部位置进行开挖,将基础顶面露出,凿除基础顶部浮浆或将基础顶部清理干净,在基础二上进行墩柱浇注施工,以及对基础一以及墩柱进行支撑梁浇注施工,所述墩柱及支撑梁浇筑完成后做好混凝土养护工作,待其混凝土强度达到设计要求后方可拆除支撑梁模板支架。
[0020]步骤四、拆除部分路堑:
[0021]待墩柱及支撑梁混凝土强度达到设计要求后,从上往下开始拆除部分路堑,直至满足预制梁板的铺设空间需要,同时在道路路堑底部做好隔离防护,避免路堑拆除时坠物伤及过往行人及车辆。
[0022]步骤五、预制梁板架设:
[0023]根据梁板尺寸、重量和现场实际情况,制定专项吊装方案并报有关单位审核审批,方案审批通过后组织预制梁板吊装工作,完成相应区域预制梁板吊装工作,并对预制梁板与对应位置支撑梁进行固定连接,同时做好预制梁板之间的连接和加固;
[0024]步骤六、铺装层施工:
[0025]待预制梁板吊装及加固完成后,在预制梁板上进行铺装层施工,所述铺装层厚度及表面平整度根据建筑底板标高进行控制,确保满足建筑底板地坪装修需要;待铺装层强度达到设计要求后将道路交通恢复原状;
[0026]步骤七、跨道路建筑施工:
[0027]根据跨道路建筑上部结构形式,依次完成后续主体等专业工程施工,上述步骤一至步骤六所施工结构顶面作为建筑底板使用。
[0028]本专利技术与现有技术相比的优点在于:
[0029]1、相较于拆除高路堑挡墙施做大型框架涵的做法,跨既有高路堑道路建筑底板可分期组织实施,对既有道路交通影响相对较小,对过往行人及车辆影响相对可控。
[0030]2、本专利技术预制梁板采用工厂预制现场集中吊装,其施工质量较现场现浇施工更有保证;同时预制梁板预制施工可与基础施工同步进行,可有效压缩施工工期,减少对既有道路的影响。
[0031]3、本专利技术仅需拆除高路堑顶部一部分,对高路堑稳定性影响相对可控,安全风险显著降低,同时其施工工程量相较于拆除高路堑挡墙施做大型框架涵的做法有显著降低,经济效益良好。
附图说明
[0032]图1是本专利技术一种跨高路堑道路建筑底板及其施工方法的平面布置示意图。
[0033]图2是本专利技术一种跨高路堑道路建筑底板及其施工方法的断面布置示意图。
[0034]如图所示:1、既有道路,2、基础一,3、墩柱,4、支撑梁,5、预制梁板,6、路堑,7、基础二,8、铺装层。
具体实施方式
[0035]为使专利技术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专利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通常在此处附图中描述和示出的专利技术实施例的组件可以以各种不同的配置来布置和设计。
[0036]在专利技术实施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若出现术语“中心”、“上”、“下”、“左”、“右”、“竖直”、“水平”、“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或者是该专利技术产品使用时惯常摆放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专利技术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专利技术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第三”等仅用于区分描述,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0037]此外,若出现术语“水平”、“竖直”、“悬垂”等术语并不表示要求部件绝对水平或悬垂,而是可以稍微倾斜。如“水平”仅仅是指其方向相对“竖直”而言更加水平,并不是表示该结构一定要完全水平,而是可以稍微倾斜。
[0038]在专利技术实施例的描述中,“多个”代表至少2个。
[0039]在专利技术实施例的描述中,还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若出现术语“设置”、“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跨高路堑道路建筑底板,其特征在于:包括既有道路(1)、基础一(2)、墩柱(3)、支撑梁(4)以及预制梁板(5);所述既有道路(1)两侧为路堑(6),位于既有道路(1)两侧的所述路堑(6)内沿既有道路(1)延伸方向均匀设有若干基础一(2),所述基础一(2)与既有道路(1)垂直设置,所述既有道路(1)中间沿既有道路(1)延伸方向均匀设有若干基础二(7),所述基础二(7)上设有墩柱(3),所述基础一(2)与墩柱(3)的顶端位于同一平面;所述基础一(2)与墩柱(3)上分别设有支撑梁(4),所述支撑梁(4)之间设有预制梁板(5),所述预制梁板(5)上设有铺装层(8)。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跨高路堑道路建筑底板,其特征在于:所述基础二(7)垂直设置于既有道路(1)内,所述基础二(7)顶面位于既有道路(1)结构层底面以下。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跨高路堑道路建筑底板,其特征在于:所述墩柱(3)为圆形混凝土结构,位于所述既有道路(1)中部基础1上方且与基础二(7)刚性连接。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跨高路堑道路建筑底板,其特征在于:所述基础为桩基础、条形或独立基础中的任意一种。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跨高路堑道路建筑底板,其特征在于:所述基础一(2)为桩基础,桩底标高低于既有道路(1)路面标高3m以上,所述基础一(2)底端距离路堑(6)顶部水平距离不小于3m。6.一种跨高路堑道路建筑底板施工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步骤一、施工准备:对既有道路(1)路面及路堑(6)结构形式、路堑(6)两侧及路面下方地质条件、道路交通流量等进行详细调查,确定跨既有高路堑道路建筑的基础及结构形式,并报有关部门审核确认;根据施工需要编制合适的...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周小亮,徐凤禄,叶贤辉,周旋,项凯,沈小光,赵传建,
申请(专利权)人:中建铁路投资建设集团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