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基于半导体制冷器的恒温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38395425 阅读:11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8-07 11:10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恒温装置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基于半导体制冷器的恒温装置,包括壳体和设置在壳体内的内循环散热器、第一水循环散热机构和第二水循环散热机构,第一水循环散热机构设置于内循环散热器的侧壁,第二水循环散热机构设置于内循环散热器的另一侧壁,第一水循环散热机构和第二水循环散热机构与内循环散热器的侧壁之间均设有若干帕尔贴。本发明专利技术的恒温装置采用帕尔贴对置于内循环散热器内的液体进行制冷或加热,对帕尔贴进行通电内循环散热器的热量从内循环散热器传递到帕尔贴的制冷面处,帕尔贴发热面的热量被第一水循环散热机构和第二水循环散热机构吸收掉,从而提升了该恒温装置的冷却效果。恒温装置的冷却效果。恒温装置的冷却效果。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基于半导体制冷器的恒温装置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恒温装置
,具体涉及一种基于半导体制冷器的恒温装置。

技术介绍

[0002]水冷却器能有效地将高温气体或高温液体用水冷却的方式进行冷却,该类水冷却器被广泛应用于石油、化工、轻纺、冶金、电子电讯和医药等行业,为各行业中的工艺用气提供温度稳定且脉动稳定的压缩空气。
[0003]传统的恒温浴槽一般采用压缩机进行制冷,需要热水时为了加热还需要配置额外的电加热设备,其产品整体结构相对复杂,产品重量大,而且温控不够灵活;同时能耗高,其制冷需要使用制冷剂,其容易对环境产生一定的影响;另外,在使用过程中,需要经常更换密封部件,运行成本高。

技术实现思路

[0004]为了克服现有技术中存在的缺点和不足,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基于半导体制冷器的恒温装置,该恒温装置结构简单、新颖,该恒温装置采用帕尔贴对置于内循环散热器内的液体进行制冷或加热,对帕尔贴进行通电内循环散热器的热量从内循环散热器传递到帕尔贴的制冷面处,帕尔贴发热面的热量被第一水循环散热机构和第二水循环散热机构吸收掉,从而提升了该恒温装置的冷却效果;在需要对内循环散热器内的液体进行保温时,只需改变帕尔贴的电流方向即可,由于帕尔贴的电流方向改变,帕尔贴与内循环散热器接触的一面变为发热面,从而将热量传递给内循环散热器,进而对内循环散热器内的液体进行加热保温。
[0005]本专利技术的目的通过下述技术方案实现:一种基于半导体制冷器的恒温装置,包括壳体、内循环散热器、第一水循环散热机构和第二水循环散热机构,所述内循环散热器、第一水循环散热机构和第二水循环散热机构均设置于所述壳体内,所述第一水循环散热机构设置于所述内循环散热器的侧壁,所述第二水循环散热机构设置于所述内循环散热器的另一侧壁,所述第一水循环散热机构和第二水循环散热机构与内循环散热器的侧壁之间均设有若干帕尔贴。更优选的,所述帕尔贴与所述内循环散热器的侧壁之间设有散热压板,所述散热压板设置于所述内循环散热器的侧壁,所述帕尔贴的一侧贴于所述散热压板的外侧面,所述帕尔贴的另一侧贴于第一水循环散热机构或第二水循环散热机构的侧壁。
[0006]本专利技术的恒温装置结构简单、新颖,该恒温装置采用帕尔贴对置于内循环散热器内的液体进行制冷或加热,对帕尔贴进行通电内循环散热器的热量从内循环散热器传递到散热压板,然后从散热压板传递到帕尔贴的制冷面处,帕尔贴发热面的热量被第一水循环散热机构和第二水循环散热机构吸收掉,从而提升了该恒温装置的冷却效果;在需要对内循环散热器内的液体进行保温时,只需改变帕尔贴的电流方向即可,由于帕尔贴的电流方向改变,帕尔贴与散热压板的一面变为发热面,从而将热量传递给内循环散热器,进而对内循环散热器内的液体进行加热保温。
[0007]优选的,所述第一水循环散热机构和第二水循环散热机构均设有进水口和出水口,所述第一水循环散热机构的进水口处设有进水管,所述进水管的一端延伸出壳体,所述第一水循环散热机构的出水口与第二水循环散热机构的进水口通过循环管连通,所述第二水循环散热机构的出水口处设有出水管,所述出水管的一端延伸出壳体。
[0008]本专利技术中通过将第一水循环散热机构和第二水循环散热机构连通,可以将进入第一水循环散热机构内的冷却水经第一水循环散热机构循环后流入第二水循环散热机构中进行循环对帕尔贴发热面进行降温,简化了恒温装置的结构,而且实现了对内循环散热器的持续冷却,提升了该恒温装置的工作效率。
[0009]优选的,所述内循环散热器设有进液管和出液管,所述进液管和出液管均与所述内循环散热器连通。
[0010]优选的,所述第一水循环散热机构和第二水循环散热机构均包括散热板,所述散热板内设有多个散热通道,多个散热通道互相连通;优选的,所述内循环散热器还设有置容腔和温度探测器,所述置容腔包括若干依次连通的腔体,所述腔体采用下进上出的结构,便于液体充满每个腔体,所述温度探测器设置于所述内循环散热器的侧壁并延伸入内循环散热器内。
[0011]本实施例中通过散热板内设置多个互相连通散热通道,当冷却水进入散热板后可以沿着散热通道流动增加了散热板与冷却水的接触面,有利于降低散热板的温度,进而实现对帕尔贴发热面进行降温,提升了工作效率,而设置在内循环散热器的温度探测器可以对内循环散热器内待降温或加热液体的温度进行实时监测,进而根据实际温度需求调整帕尔贴的工作效率以及调整第一水循环散热机构和第二水循环散热机构内冷却水的流速来实现对内循环散热器内待冷却或加热液体温度的控制。
[0012]优选的,所述帕尔贴通过耐低温胶粘剂胶粘于所述散热压板的外侧壁,所述耐低温胶粘剂包括如下重量份的原料:树脂20

40份、填料1

3份、固化剂1

3份、硅酸钠粉末4

8份、石英粉1

5份、环烷油4

8份、异氰酸酯烷基硅烷6

12份、聚酯二元醇5

10份和预处理纳米氧化铝3

5份;所述填料为气相二氧化硅或钛白粉。
[0013]目前固定帕尔贴都是采用胶粘剂固定,但是采用的胶粘剂大多耐低温、耐高温性能比较差,使用久了容易出现开裂或脱落的问题,尤其是以往采用的聚氨酯类类胶粘剂容易发生结冰凝固现象,针对以往胶粘剂存在的缺陷,本专利技术中的通过采用上述原料制得耐低温、耐高温、以及成膜稳定的耐低温胶粘剂,而采用上述原料的耐低温胶粘剂仅粘结性能优异、柔韧性好,而且耐低温、抗冲击。其中采用的硅酸钠粉末与预处理纳米氧化铝协同作用,可改善脆变,提高了胶粘剂的耐低温性能;环烷油具有饱和环状碳链结构,具有低倾点,高粘度,尤其是与树脂及异氰酸酯烷基硅烷和聚酯二元醇具有优良的兼容性,与树脂的具有良好增塑和互溶性,以及优异的低温性能等优点,可进一步辅助提升最终制得胶粘剂的综合性能;硅酸钠粉末生成具有粘性的硅酸钠水溶液,然后硅酸钠水溶液呈三维网状分散于体系中,然后加入石英粉分散于硅酸钠水溶液的三维网状结构中,使得制备得到胶粘剂耐低温性能以及力学性能优良;而采用的异氰酸酯烷基硅烷可使得胶粘剂在

20℃以下仍具有良好的流动性,仍可以顺利施工,同时还可以提高胶粘剂的低温柔软性,提高耐寒能力;改性松香树脂作为增粘树脂,通过化学改性法改变树脂的分子结构,所得的改性松香树脂具有低软化点、低粘度、高耐寒性的特点,其与树脂混合,利用自身长链烷基的柔顺性,可
有效改善胶粘剂的柔韧性及耐低温性。
[0014]优选的,所述树脂是由环氧树脂、改性松香树脂和尿醛树脂按照重量比为0.4

0.8:0.8

1.2:0.6

1.0组成的混合物。
[0015]本专利技术中的树脂采用的上述特定原料按照特定比例组成,可以协同环氧树脂、改性松香树脂和尿醛树脂各自的性能综合提升最终制得耐低温胶粘剂的综合性能。
[0016]优选的,所述固化剂为2
‑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基于半导体制冷器的恒温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壳体、内循环散热器、第一水循环散热机构和第二水循环散热机构,所述内循环散热器、第一水循环散热机构和第二水循环散热机构均设置于所述壳体内,所述第一水循环散热机构设置于所述内循环散热器的侧壁,所述第二水循环散热机构设置于所述内循环散热器的另一侧壁,所述第一水循环散热机构和第二水循环散热机构与内循环散热器的侧壁之间均设有若干帕尔贴。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基于半导体制冷器的恒温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水循环散热机构和第二水循环散热机构均设有进水口和出水口,所述第一水循环散热机构的进水口处设有进水管,所述进水管的一端延伸出壳体,所述第一水循环散热机构的出水口与第二水循环散热机构的进水口通过循环管连通,所述第二水循环散热机构的出水口处设有出水管,所述出水管的一端延伸出壳体。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基于半导体制冷器的恒温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内循环散热器设有进液管和出液管,所述进液管和出液管均与所述内循环散热器连通。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基于半导体制冷器的恒温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帕尔贴与所述内循环散热器的侧壁之间设有散热压板,所述散热压板设置于所述内循环散热器的侧壁,所述帕尔贴的一侧贴于所述散热压板的外侧面,所述帕尔贴的另一侧贴于第一水循环散热机构或第二水循环散热机构的侧壁。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基于半导体制冷器的恒温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水循环散热机构和第二水循环散热机构均包括散热板,所述散热板内设有多个散热通道,多个散热通道互相连通。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基于半导体制冷器的恒温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内循环散热器还设有置容腔和温度探测器,所述置容腔包括若干依次连通的腔体,所述腔体采用液体下进上出的结构,所述温度探测器设置于所述内循环散热器的侧壁并延伸入内循环散热器内。7.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基于半导体制冷器的恒温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帕尔贴通过耐低温胶粘剂胶粘于所述散热压板的外侧壁,所述耐低温胶粘剂包括如下重量份的原料:树脂20

40份、填料1

3份、固化剂1

3份、硅酸钠粉末4

8份、石英粉1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黄日红
申请(专利权)人:苏州实钧芯微电子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