井下密封式载荷传感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838149 阅读:240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井下密封式载荷传感器,它涉及一种传感器。本发明专利技术为解决井下泵功图的测试过程中,存在高围压、抽油杆弯曲变形、振动幅度大、载荷传感器密封性能差、泵功图测量不准确的问题。上接头上的第一外螺纹与弹性体上的第一螺纹孔连接,下接头上的第二外螺纹与弹性体上的第二螺纹孔连接,上卡环设在上卡环槽中,下卡环设在下卡环槽中,保护罩安装在弹性体的外表面上,且位于上卡环与下卡环之间,第一密封圈设置在第一密封槽中,第二密封圈设置在第二密封槽中,第三密封圈设置在第三密封槽中,四个电阻应变片均匀分布且粘贴在应变腔内壁的同一圆周上。本发明专利技术能够彻底消除井下高围压、弯曲变形、震动等导致的测量误差,实现对井下泵功图中载荷的准确测量。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传感器,具体说是用于测试抽油机井井下泵功图的密封式 载荷传感器。
技术介绍
目前,抽油机井的泵况诊断常用地面诊断方法,即悬点载荷同悬点位移之 间的关系曲线图,它直接反映的是光杆工作情况,因此又称为光杆示功图。由 于抽油井的工况复杂,抽油井有杆泵受到制造质量以及砂、蜡、含水、稠油和 聚合物驱油井等因素的影响,使得地面示功图形状很不规则,与井下抽油泵的 实际工作状况存在极大误差,给泵况诊断带来很大困难。为了搞清井下抽油泵 的实际工作状况,提高抽油机井的诊断符合率,减少井下维护性工作量,必须 对井下泵功图进行测试。在井下泵功图的测试过程中,载荷传感器的测量精度 以及稳定性是影响井下泵功图的关键因素。井下环境恶劣,存在高围压、抽油 杆弯曲变形、振动幅度大等不利因素,给载荷测量带来了极大困难。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为解决井下泵功图的测试过程中,存在高围压、抽油杆弯 曲变形、振动幅度大、载荷传感器密封性能差、泵功图测量不准确的问题,提 供一种井下密封式载荷传感器。本专利技术的传感器由上接头、下接头、弹性体、保护罩、上卡环、下卡环、 至少一个第一密封圈、至少一个第二密封圈、至少一个第三密封圈和四个电阻 应变片组成,弹性体的上端面的中心处设有第一螺纹孔,弹性体的下端面的中 心处由外向内设有第二螺纹孔和应变腔,第二螺纹孔与应变腔相通,上接头的 下部外表面设有第一外螺纹,上接头上的第一外螺纹与弹性体上的第一螺纹孔 螺纹连接,下接头的上部外表面设有第二外螺纹,下接头上的第二外螺纹与弹 性体上的第二螺纹孔螺纹连接,弹性体的上部外表面上设有上卡环槽,弹性体 的下部外表面上设有下卡环槽,上卡环设置在上卡环槽中,下卡环设置在下卡 环槽中,保护罩安装在弹性体的外表面上,且位于上卡环与下卡环之间,弹性体的外表面上设有至少一个第一密封槽和至少一个第二密封槽,至少一个第一 密封槽位于上卡环槽的下方,且靠近上卡环槽处,至少一个第二密封槽位于下 卡环槽的上方,且靠近下卡环槽处,至少一个第一密封圈设置在至少一个第一 密封槽中,至少一个第二密封圈设置在至少一个第二密封槽中,下接头与应变 腔内壁接触的外表面上设有至少一个第三密封槽,至少一个第三密封圈设置在 至少一个第三密封槽中,下接头的中心处设有过线孔,四个电阻应变片均匀分 布在应变腔内壁的同一圆周上,且四个电阻应变片均粘贴于应变腔的内壁上。本专利技术的优点是本专利技术可以工作于井下,直接测量有杆泵活塞杆上下往 复运动过程中所承受的载荷大小,利用第一密封圈、第二密封圈和保护罩对弹 性体进行密封,保证了弹性体的密封性能,使其不受井下高围压的影响,保证 井下高围压不会造成弹性体发生形变,四个电阻应变片构成差动电桥,有效地 消除了弯曲变形对载荷测量造成的误差;因此,本专利技术可以彻底消除井下高围压、弯曲变形、震动等导致的测量误差,实现对井下泵功图中载荷的准确测量。 附图说明图1是本专利技术井下密封式载荷传感器的主剖视图,图2是上接头1的主视 图,图3是下接头2的主剖视图,图4是弹性体3的主剖视图。 具体实施例方式具体实施方式一结合图1 图4说明本实施方式,本实施方式由上接头l、 下接头2、弹性体3、保护罩4、上卡环5、下卡环6、至少一个第一密封圈7、 至少一个第二密封圈8、至少一个第三密封圈9和四个电阻应变片10组成,弹 性体3的上端面的中心处设有第一螺纹孔3-l,弹性体3的下端面的中心处由外 向内设有第二螺纹孔3-2和应变腔3-3,第二螺纹孔3-2与应变腔3-3相通,上 接头1的下部外表面设有第一外螺纹1-1,上接头1上的第一外螺纹1-1与弹性 体3上的第一螺纹孔3-l螺纹连接,下接头2的上部外表面设有第二外螺纹2-1, 下接头2上的第二外螺纹2-1与弹性体3上的第二螺纹孔3-2螺纹连接,弹性体 3的上部外表面上设有上卡环槽3-4,弹性体3的下部外表面上设有下卡环禾曹 3-5,上卡环5设置在上卡环槽3-4中,下卡环6设置在下卡环槽3-5中,保护 罩4安装在弹性体3的外表面上,且位于上卡环5与下卡环6之间 上卡环5 与下卡环6采用高强度钢丝缠绕而成,用于保护套4的轴向定位,防止其在下井和测量过程中上、下窜动,影响密封性能。弹性体3的外表面上设有至少一 个第一密封槽3-6和至少一个第二密封槽3-7,至少一个第一密封槽3-6位于上 卡环槽3-4的下方,且靠近上卡环槽3-4处,至少一个第二密封槽3-7位于下卡 环槽3-5的上方,且靠近下卡环槽3-5处,至少一个第一密封圈7设置在至少一 个第一密封槽3-6中,至少一个第二密封圈8设置在至少一个第二密封槽3-7 中,下接头2与应变腔3-3内壁接触的外表面上设有至少一个第三密封槽2-3, 至少一个第三密封圈9设置在至少一个第三密封槽2-3中,下接头2的中心处 设有过线孔2-2,过线孔2-2用于通过导线,四个电阻应变片10均匀分布在应 变腔3-3内壁的同一圆周上,且四个电阻应变片10均粘贴于应变腔3-3的内壁 上。四个电阻应变片10组成差动电桥,彻底消除了弯曲造成的载荷测量误差, 提高传感器的线性度;第一密封圈7的数量为两个时,与第一密封圈7配套的 第一密封槽3-6的数量为两个,且两个第一密封槽3-6沿弹性体3的外表面上、 下布置;第二密封圈8的数量为两个时,与第二密封圈8配套的第二密封槽3-7 的数量为两个,且两个第二密封槽3-7沿弹性体3的外表面上、下布置;第三 密封圈9的数量为两个时,与第三密封圈9配套的第三密封槽2-3的数量为两 个,且两个第三密封槽2-3沿下接头2的外表面上、下布置;第一密封圈7、第 二密封圈8和第三密封圈9均采用O型密封圈。采用上接头1、下接头2与弹 性体3分离的方式,便于四个电阻应变片10的粘贴以及拆卸和安装,下接头2 与弹性体3之间用第三密封圈9密封,实现了径向密封;弹性体3与保护罩4 之间利用第一密封圈7和第二密封圈8密封,实现了径向密封。弹性体3应进 行热处理使其硬度达到HRC32 36,以保证载荷传感器的输出具有良好的线性 度。应变腔3-3的内壁表面粗糙度小于1.6。使用时,将本专利技术与抽油井油杆泵 活塞杆串接,实现对油杆泵活塞杆所受载荷的准确测量,同时保证其在30MPa 高压条件下具有可靠的密封性能,为抽油机井井下泵功图的准确测量提供保证。具体实施方式二结合图1和图2说明本实施方式,本实施方式的上接头1 上部的外表面设有上端外螺纹1-2。这样设计便于使用时与抽油杆进行连接。其 它组成和连接关系与具体实施方式一相同。具体实施方式三结合图1和图3说明本实施方式,本实施方式的下接头2 的下部外表面由上至下依次设有下端外螺纹2-4和至少一个第四密封槽2-5。下端外螺纹2-4便于使用时与其他部件连接,第四密封槽2-5便于与其他部件的密 封。其它组成和连接关系与具体实施方式一相同。具体实施方式四结合图1说明本实施方式,本实施方式与具体实施方式 一不同的是它还增加有密封胶11,应变腔3-3中灌入密封胶11。密封胶11采 用低硬度的密封胶ll;待差动电桥组合完成之后,在应变腔3-3中灌入低硬度 的密封胶ll,用于固定差动电桥,从而减轻了震动给差动电桥带来的不利影响, 同时保证传感器具有良好的绝缘性能。其它组成和连接关系与具体实施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井下密封式载荷传感器,其特征在于:所述传感器包括上接头(1)、下接头(2)、弹性体(3)、保护罩(4)、上卡环(5)、下卡环(6)、至少一个第一密封圈(7)、至少一个第二密封圈(8)、至少一个第三密封圈(9)和四个电阻应变片(10),弹性体(3)的上端面的中心处设有第一螺纹孔(3-1),弹性体(3)的下端面的中心处由外向内设有第二螺纹孔(3-2)和应变腔(3-3),第二螺纹孔(3-2)与应变腔(3-3)相通,上接头(1)的下部外表面设有第一外螺纹(1-1),上接头(1)上的第一外螺纹(1-1)与弹性体(3)上的第一螺纹孔(3-1)螺纹连接,下接头(2)的上部外表面设有第二外螺纹(2-1),下接头(2)上的第二外螺纹(2-1)与弹性体(3)上的第二螺纹孔(3-2)螺纹连接,弹性体(3)的上部外表面上设有上卡环槽(3-4),弹性体(3)的下部外表面上设有下卡环槽(3-5),上卡环(5)设置在上卡环槽(3-4)中,下卡环(6)设置在下卡环槽(3-5)中,保护罩(4)安装在弹性体(3)的外表面上,且位于上卡环(5)与下卡环(6)之间,弹性体(3)的外表面上设有至少一个第一密封槽(3-6)和至少一个第二密封槽(3-7),至少一个第一密封槽(3-6)位于上卡环槽(3-4)的下方,且靠近上卡环槽(3-4)处,至少一个第二密封槽(3-7)位于下卡环槽(3-5)的上方,且靠近下卡环槽(3-5)处,至少一个第一密封圈(7)设置在至少一个第一密封槽(3-6)中,至少一个第二密封圈(8)设置在至少一个第二密封槽(3-7)中,下接头(2)与应变腔(3-3)内壁接触的外表面上设有至少一个第三密封槽(2-3),至少一个第三密封圈(9)设置在至少一个第三密封槽(2-3)中,下接头(2)的中心处设有过线孔(2-2),四个电阻应变片(10)均匀分布在应变腔(3-3)内壁的同一圆周上,且四个电阻应变片(10)均粘贴于应变腔(3-3)的内壁上。...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广玉宋文平张洪涛陈志刚白良浩张春晖
申请(专利权)人:哈尔滨工业大学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93[中国|哈尔滨]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
相关领域技术
  • 暂无相关专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