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属于治疗耳朵的设备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中心负压吸引连接用耳部引流管,包括引流管本体、耳罩、贴片和弹性弧形杆,弹性弧形杆用于连接贴片和耳罩,耳罩包括呈半球形的空心罩体,空心罩体的边缘固定连接有环状气囊,环状气囊连通有充放气接头,空心罩体上设有与空心罩体的内部空间连通的两个连接管,一连接管位于空心罩体的底部,另一连接管位于空心罩体的侧边;引流管本体包括引流主管和引流支管,引流主管和引流支管分别与对应的连接管连接。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中,环状气囊充气后与患者耳部周围的皮肤紧密贴合,空心罩体的内部空间形成密封空间,引流管本体与患者耳部之间的密封性好,且患者坐、躺均能使用,实用性好。实用性好。实用性好。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中心负压吸引连接用耳部引流管
[0001]本技术属于治疗耳朵的设备
,具体涉及一种中心负压吸引连接用耳部引流管。
技术介绍
[0002]耳部为面部凸出器官,烧伤、外伤时容易累及,治疗过程中需处理创面渗液。另外,耳部整形术后,患者的耳部也会出现渗液,需要进行处理,避免渗液乱流。而负压封闭引流技术是治疗创伤的重要手段之一,在临床上广泛应用。在负压作用下,创面上渗出的液体被引流管吸走,帮助建立创面液体平衡,减轻水肿,促进创面愈合。
[0003]目前,临床上使用的引流管,其一端与中心负压装置连接,另一端与患者耳部密封连接。但由于耳部结构立体且复杂,直接用薄膜封装实现引流管与耳部的密封连接,其密封效果差,不利于形成密封空间,从而影响负压引流效果。因此,有必要设计一种能与患者耳部密封性良好的引流管结构。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技术意在提供一种中心负压吸引连接用耳部引流管,以解决现有引流管与患者耳部之间的密封性不良的问题。
[0005]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技术的方案为:中心负压吸引连接用耳部引流管,包括引流管本体,还包括耳罩和弹性弧形杆,弹性弧形杆的一端连接有贴片,弹性弧形杆的另一端与耳罩固定连接,所述耳罩包括呈半球形的空心罩体,空心罩体的边缘固定连接有环状气囊,环状气囊连通有充放气接头,空心罩体上设有与空心罩体的内部空间连通的第一连接管和第二连接管,第一连接管位于空心罩体的底部,第二连接管位于空心罩体的侧边;所述引流管本体包括引流主管和引流支管,引流主管与第一连接管连接,引流支管与第二连接管连接,且引流支管远离第二连接管的一端与引流主管连通。
[0006]本方案的工作原理及有益效果在于:本方案中,空心罩体将患者受伤的耳部罩在其内,贴片贴于患者另一侧耳部附近(颞附近),利用弹性弧形杆的弹性,将空心罩体固定在患者头上。并且,环状气囊充气后膨胀后与患者耳部附近的皮肤紧密贴合,从而使得空心罩体的内部空间形成密封空间,进而提高引流管本体与患者耳部之间的密封性,确保负压封闭引流技术的治疗效果。
[0007]不仅如此,本方案中,引流管主体对空心罩体内部空间负压吸引位点为两个,相较于只有一个负压吸引位点的方案而言,本方案更能确保空心罩体内负压空间的形成。而且,患者不论是坐着还是躺着,创面渗液均能及时流出空心罩体,避免渗液在空心罩体内累积,从而避免耳部周围皮肤长时间浸泡在渗液中而引发感染。
[0008]可选地,所述贴片与弹性弧形杆的端部之间通过调节组件连接,所述调节组件包括外管与调节螺杆,外管的内周壁设有与所述调节螺杆螺纹配合的螺纹段,外管远离贴片的一端与弹性弧形杆的端部固定连接,调节螺杆靠近贴片的一端与贴片固定连接。
[0009]本方案中,转动调节螺杆,使得调节螺杆相对外管发生轴向移动,实现对贴片与弹性弧形杆端部之间距离的调节,从而使得贴片和耳罩能够稳定地佩戴在患者头上,进而使得本方案适用于不同头围的患者,提高本方案的适用性。
[0010]可选地,所述引流主管与第一连接管螺纹连接,所述引流支管与第二连接管螺纹连接。
[0011]本方案中,利用螺纹连接的方式连接引流主管和第一连接管以及连接引流支管和第二连接管,不仅可以实现密封连接,还能够便于引流主管和引流支管的拆装,方便引流管本体和空心罩体的清洗、消毒。
[0012]可选地,所述空心罩体上开设有若干与空心罩体的内部空间连通的漏音孔,空心罩体上还设有用于密封漏音孔的密封塞。
[0013]本方案中,利用密封塞密封漏音孔,使得空心罩体的内部空间仍能形成密封空间。而且,在未进行负压引流时,将密封塞取下,漏音孔连通空心罩体的内部空间和外界大气。如此,一则可以解除负压,并进行常压引流;二则便于患者在佩戴耳罩的情况下进行听力测试,无需摘下耳罩。
[0014]可选地,所述密封塞呈T型,密封塞为橡胶塞。
[0015]本方案中,密封塞呈T型且为橡胶塞,如此,密封塞具有弹性,能够很好地密封漏音孔,也便于护士将密封塞取下。
[0016]可选地,所述漏音孔分布于空心罩体的顶部以及空心罩体远离第二连接管的一侧。
[0017]本方案中限制漏音孔的分布位置,避免渗液流入漏音孔内。
[0018]可选地,所述第一连接管的中轴线和第二连接管的中轴线相互垂直。
[0019]本方案中,第一连接管与第二连接管垂直设置,如此,在患者坐着时,第一连接管位于空心罩体的最低位;在患者躺着时,第二连接管位于空心罩体的最低位,从而尽可能多地排出渗液。
[0020]可选地,所述贴片朝向空心罩体的一侧壁上固定连接有柔软层。
[0021]本方案中,贴片上的柔软层与患者面部接触,避免贴片直接接触患者面部,达到保护患者面部的目的。
[0022]可选地,所述柔软层为橡胶层。
[0023]本方案中,橡胶层与患者面部之间的静摩擦力较大,不易移位。
[0024]可选地,所述贴片呈圆形。
[0025]本方案中,圆形的贴片相较于三角形或四边形等多边形的贴片而言,外缘圆滑,不会皮肤造成伤害。
附图说明
[0026]图1为本技术实施例一中中心负压吸引连接用耳部引流管的结构示意图;
[0027]图2为图1的局剖图;
[0028]图3为图1中耳罩的右视图;
[0029]图4为本技术实施例二中耳罩的剖视图;
[0030]图5为本技术实施例二中密封塞脱离漏音孔时耳罩的剖视图;
[0031]图6为图4的右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32]下面通过具体实施方式进一步详细说明:
[0033]说明书附图中的标记包括:引流管本体1、引流主管110、引流支管120、弹性弧形杆2、贴片3、调节组件4、外管410、调节螺杆420、柔软层5、空心罩体6、漏音孔601、环状气囊7、充放气接头8、第一连接管9、第二连接管10、密封塞11。
[0034]实施例一
[0035]本实施例基本如图1和图2所示:中心负压吸引连接用耳部引流管,包括引流管本体1、耳罩和弹性弧形杆2,弹性弧形杆2的左端连接有贴片3,本实施例中,贴片3通过调节组件4连接于弹性弧形杆2的左端,具体地,调节组件4包括外管410与调节螺杆420,外管410的内周壁设有与调节螺杆420螺纹配合的螺纹段,外管410的左端与弹性弧形杆2的左端焊接,调节螺杆420的右端与贴片3焊接。贴片3呈圆形,贴片3的右侧壁上粘接有柔软层5,本实施例中,柔软层5为橡胶层。
[0036]耳罩包括呈半球形的空心罩体6,空心罩体6的边缘粘接有环状气囊7,且环状气囊7沿空心罩体6的边缘设置,环状气囊7连通有充放气接头8。结合图3所示,空心罩体6上一体成型有与空心罩体6的内部空间连通的第一连接管9和第二连接管10,第一连接管9位于空心罩体6的底部,第二连接管10位于空心罩体6右侧的中间位置,且第一连接管9的中轴线和第二连接管10的中轴线相互垂直。如此,当第一连接管9处于竖向状态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中心负压吸引连接用耳部引流管,包括引流管本体,其特征在于:还包括耳罩和弹性弧形杆,弹性弧形杆的一端连接有贴片,弹性弧形杆的另一端与耳罩固定连接,所述耳罩包括呈半球形的空心罩体,空心罩体的边缘固定连接有环状气囊,环状气囊连通有充放气接头,空心罩体上设有与空心罩体的内部空间连通的第一连接管和第二连接管,第一连接管位于空心罩体的底部,第二连接管位于空心罩体的侧边;所述引流管本体包括引流主管和引流支管,引流主管与第一连接管连接,引流支管与第二连接管连接,且引流支管远离第二连接管的一端与引流主管连通。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中心负压吸引连接用耳部引流管,其特征在于:所述贴片与弹性弧形杆的端部之间通过调节组件连接,所述调节组件包括外管与调节螺杆,外管的内周壁设有与所述调节螺杆螺纹配合的螺纹段,外管远离贴片的一端与弹性弧形杆的端部固定连接,调节螺杆靠近贴片的一端与贴片固定连接。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中心负压吸引连接用耳部引流管,其特征在于:所述引流主管与第...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程靓,王红霞,孔敏敏,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