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电梯测试设备技术领域,公开了一种仿人体电梯承载测试设备,包括主体,所述主体底壁前后侧均固定连接有底板,所述主体顶壁前侧中部设置有通槽,所述通槽内后壁设置有滑槽,所述滑槽内滑动连接有调节块,所述主体后壁下部两侧均固定连接有固定块,所述固定块两侧均贯穿有转轴,所述转轴外周两端均固定连接有转轮,所述主体后壁上中部固定连接有把手杆,所述把手杆远离主体的一端两侧贯穿有握杆。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中,由于两块底板的尺寸与成年人两个脚掌的面积一致,从而能够模拟一个人站在电梯里,并且通过设置调节块能够模拟不同的人体体重,通过设置多个类似的小车能够使测试与实际生活中的使用更加贴近的效果。试与实际生活中的使用更加贴近的效果。试与实际生活中的使用更加贴近的效果。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仿人体电梯承载测试设备
[0001]本技术涉及电梯测试设备领域,尤其涉及一种仿人体电梯承载测试设备。
技术介绍
[0002]电梯是指服务于建筑物内若干特定的楼层,其轿厢运行在至少两列垂直于水平面或与铅垂线倾斜角小于15
°
的刚性轨道运动的永久运输设备,电梯的出现为人们的生活提供了极大的便利,也使得人们能够充分利用垂直空间,增加了空间利用率,但是电梯作为特种安全设备,由于设计人们的人身安全,因此其安全性尤为重要,目前电梯在出厂前都要进行各项能力的测试,只有符合标准的电梯才能投入使用,其中就有针对承载能力的测试。
[0003]目前厂家在对电梯进行承载能力测试时,通常是直接将砝码等物体直接搬运至电梯内进行测试,这种测试方法虽然简单,但对多个砝码一个一个搬运较为麻烦且耗时耗力,并且单纯的堆叠砝码进行测试不太符合电梯实际使用的情况,因此需要一种能够模拟人体的设备用来测试电梯在生活中实际使用的承载情况。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技术的目的是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缺点,而提出的一种仿人体电梯承载测试设备。
[0005]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采用了如下技术方案:一种仿人体电梯承载测试设备,包括主体,所述主体底壁前后侧均固定连接有底板,所述主体顶壁前侧中部设置有通槽,所述通槽内后壁设置有滑槽,所述滑槽内滑动连接有调节块,所述主体后壁下部两侧均固定连接有固定块,所述固定块两侧均贯穿有转轴,所述转轴外周两端均固定连接有转轮,所述主体后壁上中部固定连接有把手杆,所述把手杆远离主体的一端两侧贯穿有握杆,所述握杆与把手杆固定连接。
[0006]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描述:
[0007]所述主体两侧中上部均设置有均匀分布的通孔,上侧所述通孔内部均转动连接有螺纹杆,所述螺纹杆外周两端均螺纹连接有拧紧件,所述拧紧件均与主体两侧壁贴合。
[0008]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描述:
[0009]所述主体两侧壁均设置有均匀分布的方形孔一,所述方形孔一相靠近一端均贯穿滑槽内两侧壁,所述主体后壁中部设置有均匀分布的方形孔二,所述方形孔二前端均贯穿至滑槽内后壁。
[0010]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描述:
[0011]所述主体顶壁后部两侧均固定连接有定位板。
[0012]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描述:
[0013]所述调节块顶壁设置有凹槽,所述凹槽内侧壁中部固定连接有连杆一端,所述连杆另一端固定连接在凹槽内另一侧壁。
[0014]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描述:
[0015]所述转轴中部两端外周均固定连接有限位块,所述限位块均转动连接在固定块内部。
[0016]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描述:
[0017]所述滑槽设置为方形槽,所述调节块设置为方形块。
[0018]本技术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0019]1、本技术中,工作人员握住握杆并通过转轮即可将小车推入电梯中进行放置,从而达到方便搬运的效果,并且当小车推动指定位置后竖起时,由于两块底板的尺寸与成年人两个脚掌的面积一致,从而能够模拟一个人站在电梯里,通过在电梯中设置多个类似的小车,进而能够进行模拟电梯对人体进行承载的测试,达到使测试与实际生活中的使用更加贴近的效果。
[0020]2、本技术中,工作人员能够通过握住连杆将调节块提起,从而能够将多个调节块从滑槽顶端放入主体内,也能够穿过通槽将调节块从滑槽中抽出,通过放置不同种类数量的调节块,从而能够模拟不同人体的体重。
附图说明
[0021]图1为本技术提出的一种仿人体电梯承载测试设备的正视立体图;
[0022]图2为本技术提出的一种仿人体电梯承载测试设备的后视局部剖视图;
[0023]图3为本技术提出的一种仿人体电梯承载测试设备的俯视图;
[0024]图4为本技术提出的一种仿人体电梯承载测试设备的调节块立体示意图。
[0025]图例说明:
[0026]1、主体;2、方形孔一;3、通孔;4、握杆;5、把手杆;6、定位板;7、螺纹杆;8、拧紧件;9、方形孔二;10、转轮;11、凹槽;12、底板;13、调节块;14、连杆;15、固定块;16、转轴;17、通槽;18、滑槽;19、限位块。
具体实施方式
[0027]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
[0028]参照图1
‑
4,本技术提供的一种实施例:一种仿人体电梯承载测试设备,包括主体1,主体1底壁前后侧均固定连接有底板12,两块底板12的尺寸与成年人两个脚掌的面积一致,从而能够模拟一个人站在电梯里,主体1顶壁前侧中部设置有通槽17,通槽17内后壁设置有滑槽18,滑槽18内滑动连接有调节块13,工作人员能够将多个调节块13从滑槽18顶端放入主体1内,并且也能够穿过通槽17将调节块13从滑槽18中抽出,通过放置不同种类的调节块13,从而能够模拟不同人体的体重,主体1后壁下部两侧均固定连接有固定块15,固定块15两侧均贯穿有转轴16,转轴16外周两端均固定连接有转轮10,主体1后壁上中部固定连接有把手杆5,把手杆5远离主体1的一端两侧贯穿有握杆4,握杆4与把手杆5固定连接,工作人员通过握住握杆4并通过把手杆5对小车主体1下压,使得小车主体1以转轴16为轴进行倾斜,并通过转轴16两端固定的转轮10即可将小车推入电梯中进行放置,通过在电梯中
设置多个类似的小车,从而能够进行模拟电梯对人体进行承载的测试,使得测试与实际生活中的使用更加贴近。
[0029]主体1两侧中上部均设置有均匀分布的通孔3,上侧通孔3内部均转动连接有螺纹杆7,螺纹杆7外周两端均螺纹连接有拧紧件8,拧紧件8均与主体1两侧壁贴合,将螺纹杆7插入主体1一侧的通孔3中并从主体1另一侧对应的通孔3中穿过,随后再将拧紧件8从螺纹杆7的两端旋入,并将相对侧均旋至与主体1两侧壁贴合,从而能够对螺纹杆7进行固定,进而能够防止小车倾倒后,调节块13从滑槽18的上侧掉出,主体1两侧壁均设置有均匀分布的方形孔一2,方形孔一2相靠近一端均贯穿滑槽18内两侧壁,主体1后壁中部设置有均匀分布的方形孔二9,方形孔二9前端均贯穿至滑槽18内后壁,通过设置有多个方形孔一2和方形孔二9能够对小车的主体1进行减重,以及节省材料降低成本,并且也便于工作人员观察主体1内部的情况,主体1顶壁后部两侧均固定连接有定位板6,通过设置有定位板6,工作人员在对调节块13进行安装时,能够将调节块13推入与两侧定位板6卡合的位置,随后即可滑入滑槽18中,从而方便工作人员对调节块13的装配,调节块13顶壁设置有凹槽11,凹槽11内侧壁中部固定连接有连杆14一端,连杆14另一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仿人体电梯承载测试设备,包括主体(1),其特征在于:所述主体(1)底壁前后侧均固定连接有底板(12),所述主体(1)顶壁前侧中部设置有通槽(17),所述通槽(17)内后壁设置有滑槽(18),所述滑槽(18)内滑动连接有调节块(13),所述主体(1)后壁下部两侧均固定连接有固定块(15),所述固定块(15)两侧均贯穿有转轴(16),所述转轴(16)外周两端均固定连接有转轮(10),所述主体(1)后壁上中部固定连接有把手杆(5),所述把手杆(5)远离主体(1)的一端两侧贯穿有握杆(4),所述握杆(4)与把手杆(5)固定连接。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仿人体电梯承载测试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主体(1)两侧中上部均设置有均匀分布的通孔(3),上侧所述通孔(3)内部均转动连接有螺纹杆(7),所述螺纹杆(7)外周两端均螺纹连接有拧紧件(8),所述拧紧件(8)均与主体(1)两侧壁贴合。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仿人体电梯承载测试设备,其特征在于:...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吴焕,张琦,姚斌,
申请(专利权)人:苏州信科检测技术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