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柔性电池和该柔性电池与用电器的连接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8371416 阅读:10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8-05 17:35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一种柔性电池和该柔性电池与用电器的连接结构,所述柔性电池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一封装层和第二封装层;第一封装层的内表面上并列设置有导电连接层和第一集流体,导电连接层和第一集流体彼此间隔设置;第二封装层的内表面上设置有第二集流体,导电连接层和第一集流体二者共同与第二集流体对应设置,第一集流体与第二集流体之间依次堆叠有第一电极材料层、隔膜电解质层和第二电极材料层,导电连接层与第二集流体之间相贴合;导电连接层的一端端部作为一极耳;第一集流体的一端连接设置有另一极耳,所述另一极耳设于所述第一封装层的内表面上。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柔性电池不存在正负电极材料层之间间隙大、对位面积小的缺陷,还利于电池与用电器进行连接。还利于电池与用电器进行连接。还利于电池与用电器进行连接。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柔性电池和该柔性电池与用电器的连接结构


[0001]本技术涉及电池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柔性电池和该柔性电池与用电器的连接结构。

技术介绍

[0002]目前柔性印刷电池主要有以下两种结构:
[0003]第一种结构是:由第一封装层/第一集流体/第一电极材料/隔膜电解质层/第二电极材料/第二集流体/第二封装层依次堆叠形成的电池结构(见专利CN110752383A、CN103824997A),所述第一集流体的侧方连接设置有第一极耳,所述第一极耳和第一集流体通过印刷的方式设置在所述第一封装层的内表面上,所述第二集流体的侧方连接设置有第二极耳,所述第二集流体和所述第二极耳均通过印刷的方式设置在所述第二封装层的内表面上,所述第一极耳、所述第二极耳中的任一所述极耳作为正极极耳、另一所述极耳作为负极极耳。该电池结构的主要缺点为:正、负极极耳分别位于相对设置的第一、二封装层的内表面上(即正、负极极耳呈异面对向设置),而柔性电池绝大多数应用场景为薄膜片材用电器,如:有源射频识别标签(RFID)、柔性显示屏、柔性电路等,由于这些薄膜片材用电器通常采用柔性印刷电路板,所述电路板的正、负极通常均位于同一柔性基材的一侧面上(即同面同向设置),因此,现有柔性电池的正、负极极耳的异面对向设置对电池与用电器的连接会造成困扰,需要额外的连接结构进行连接,此外还有连接不稳定、生产效率低、加工成本高等问题存在。
[0004]第二种结构是:由第一封装层/第一集流体/(第一电极材料+隔膜电解质层+第二电极材料)/第二集流体/第二封装层依次堆叠形成电池结构,第一集流体与第一电极材料堆叠组成第一电极层,第二电极材料与第二集流体堆叠组成第二电极层,第一电极层与第二电极层处于同一平面且分别置于第一封装层的内表面上(见专利CN110165238A、CN210224174U),该电池结构的第一集流体和第二集流体都印刷于第一封装层上,因此,第一集流体和第二集流体对应的第一极耳和第二极耳(即正、负极耳)具有同面同向的特点,但该电池结构的缺点同样凸出,具体为:(1)相较于上述第一种电池结构来说,第二种电池结构的第一电极层和第二电极层处于同一平面,存在第一电极层与第二电极层之间(即正、负电极层之间)存在间隙大、对位面积小的结构缺陷的问题;(2)为使得电池尽可能减小上述结构缺点带来的影响,向电池内部添加的电解质就要尽可能多,而更多的电解质也会带来电池组装漏液率高、电池不耐挤压易漏液等问题,这也是该结构虽然解决电池与用电器之间的连接问题,但依然难以推广的原因。

技术实现思路

[0005]本技术的目的之一在于提供一种柔性电池,其正负极耳之间同面同向设置,能够解决现有技术中所存在的柔性电池与用电器之间的连接不良、生产效率低、成本高的问题,并且,正负电极层之间堆叠放置,不存在现有技术中柔性电池的正负电极层之间间隙
大、对位面积小的结构缺陷以及由该结构缺陷所导致的离子传输距离远、反应效率低、负载能力弱、组装漏液率高、电池不耐挤压易漏液等问题。
[0006]一种柔性电池,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一封装层和第二封装层;
[0007]所述第一封装层的内表面上并列设置有导电连接层和第一集流体,导电连接层和第一集流体彼此间隔设置,所述第一集流体的朝向所述第二封装层一侧表面上设有第一电极材料层;
[0008]所述第二封装层的内表面上设置有第二集流体,所述导电连接层和所述第一电极材料层二者共同与所述第二集流体对应设置,所述导电连接层与所述第二集流体之间相贴合,在所述第二集流体的朝向所述第一封装层一侧表面上设有第二电极材料层,所述第二电极材料层位于所述导电连接层的侧方并与所述第一电极材料层对应设置,且所述第一电极材料层与所述第二电极材料层之间设有隔膜电解质层;
[0009]所述导电连接层的一端端部作为一极耳;
[0010]所述第一集流体的一端连接设置有另一极耳,所述另一极耳设于所述第一封装层的内表面上。
[0011]本技术的所述第一电极材料层和第二电极材料层中的其中一所述电极材料层为正极材料层、另一所述电极材料层为负极材料层。
[0012]本技术的柔性电池通过在所述第一集流体的侧方增加设置单独的导电连接层,所述导电连接层的一端端部作为一极耳,并通过扩大所述第二集流体的面积,使所述导电连接层能够与所述第二集流体相贴合,第一电极材料层与第二电极材料层依然保持堆叠设置,不存在现有第一种结构的柔性电池所存在的正负电极层之间间隙大、对位面积小的结构缺陷以及由该结构缺陷带来的副作用,因此,维持了电池反应效率高、电解质需求小、负载高等特点;并且,由于本技术的与第二电极材料层电连接的所述一极耳和与所述第一电极材料层电连接的所述另一极耳都位于第一封装层的内表面上,两极耳同面同向设置,方便与用电器连接,连接可靠、提高生产效率和降低成本。
[0013]优选的,所述第一封装层与所述第二封装层之间设有密封胶层,所述密封胶层包括环形的外围部,所述外围部围绕所述导电连接层和所述第一集流体一圈设置。进一步的,所述密封胶层还包括位于所述外围部内的条形的中间分隔部,所述中间分隔部位于所述导电连接层与所述第一集流体之间将二者完全隔开。
[0014]优选的,所述另一极耳为所述第一集流体沿第一封装层的内表面向所述一端延伸出的一段所述第一集流体,此时,所述另一极耳与所述第一集流体一起印刷而成。
[0015]优选的,所述隔膜电解质层与所述密封胶层固定连接。
[0016]本技术的目的之二在于提供柔性电池与用电器的连接结构,所述用电器为薄膜用电器(如RFID天线、柔性线路、柔性屏),所述柔性电池为本技术目的一所述的柔性电池,所述薄膜用电器设于所述柔性电池的第一封装层上,所述薄膜用电器的正负电源接头位于所述第一封装层的同一表面上并与所述柔性电池的所述一极耳和所述另一极耳两极耳对应接触连接形成电流回路。所述柔性电池的第一封装层与所述薄膜用电器的薄膜基底为一体成型结构,即二者为连接成一体的同一片基材。
附图说明
[0017]图1是本技术的柔性电池的拆分结构示意图,其中,点划线为装配定位线;
[0018]图2是本技术的第一封装层与导电连接层、第一电极材料层、第一集流体的装配结构示意图;
[0019]图3是在图2增加密封胶层后的结构示意图;
[0020]图4是本技术的第二封装层与第二电极材料层的装配结构示意图;
[0021]图5是本技术的柔性电池与用电器的连接结构在所述薄膜用电器的正负电源接头位于所述第一封装层的内表面时的主视结构示意图。
实施方式
[0022]下面结合附图对本技术技术方案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详细的说明:
[0023]结合图1~图4,一种柔性电池,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一封装层10和第二封装层20;
[0024]所述第一封装层10的内表面11上并列设置有导电连接层30和第一集流体40,导电连接层30和第一集流体40彼此间隔设置,所述第一集流体4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柔性电池,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一封装层和第二封装层;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封装层的内表面上并列设置有导电连接层和第一集流体,导电连接层和第一集流体彼此间隔设置,所述第一集流体的朝向所述第二封装层一侧表面上设有第一电极材料层;所述第二封装层的内表面上设置有第二集流体,所述导电连接层和所述第一电极材料层二者共同与所述第二集流体对应设置,所述导电连接层与所述第二集流体之间相贴合,在所述第二集流体的朝向所述第一封装层一侧表面上设有第二电极材料层,所述第二电极材料层位于所述导电连接层的侧方并与所述第一电极材料层对应设置,且所述第一电极材料层与所述第二电极材料层之间设有隔膜电解质层;所述导电连接层的一端端部作为一极耳;所述第一集流体的一端连接设置有另一极耳,所述另一极耳设于所述第一封装层的内表面上。2. 根据权利要求1 所述的一种柔性电池,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封装层与所述第二封装层之间设有密封胶层,所述密封胶层包括环形的外围部,所述外围部围绕所述导电连接层和所述第一集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徐志锋刘国镇真义超焦旦邓乾
申请(专利权)人:联应新科技深圳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