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口工程高桩码头和趸船组合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8370821 阅读:27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8-05 17:34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港口工程高桩码头和趸船组合结构,包括:高桩码头、趸船和定位桩,高桩码头包括前沿阶梯、V形阶梯和高水位平台;前沿阶梯连接有V形阶梯,V形阶梯的两端最高处连接高水位平台的两侧;趸船设于前沿阶梯靠近水面的一侧,趸船和前沿阶梯组成低水位平台。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是:趸船甲板可有效增加游客上下船面积;趸船高程不固定,可随水位的变化升降,当水位上升,淹没前沿阶梯和V形阶梯的情况下,趸船依旧可以与高桩平台直接相连,便于游客在极端情况下上下船;在船舶停泊时可以在一定范围内与船舶同步受风浪影响晃动。以在一定范围内与船舶同步受风浪影响晃动。以在一定范围内与船舶同步受风浪影响晃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港口工程高桩码头和趸船组合结构


[0001]本技术涉及港口工程领域,尤其包括一种港口工程高桩码头和趸船组合结构。

技术介绍

[0002]高桩码头是内河港口工程常用的码头结构型式,一般由接岸栈桥和高桩平台两部分组成,游客通过高桩码头的前沿阶梯上下客,前沿台阶通过“V形阶梯”连接从低水位平台延伸至高水位平台的双向楼梯通道。
[0003]但在使用时,前沿阶梯为“V形阶梯”的高桩码头结构存在以下问题:1)由于高桩码头前沿台阶宽度有限,船舶靠泊时,船只与前沿台阶对接面积小,无法充分利用码头前沿;2)船只上下晃动与高程固定的高桩码头前沿难以平稳对接,乘客上下船不方便并存在安全隐患;3)高桩码头前沿为“V形阶梯”,在高水位期,船舶靠泊时如遇较大风、浪作用,会导致船舶碰撞“V形阶梯”。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技术的目的是克服现有技术中的不足,提供一种港口工程高桩码头和趸船组合结构。
[0005]这种港口工程高桩码头和趸船组合结构,包括:高桩码头、趸船和定位桩,高桩码头包括前沿阶梯、V形阶梯和高水位平台;
[0006]前沿阶梯设于高桩码头靠近水面的一侧,前沿阶梯连接有两条分别从左右两侧上升的阶梯,两条分别从左右两侧上升的阶梯组成V形阶梯,V形阶梯的两端最高处连接高水位平台的两侧;
[0007]趸船设于前沿阶梯靠近水面的一侧,趸船和前沿阶梯组成低水位平台,趸船两端分别连接有一根定位桩,定位桩顶端高度高于设计高水位的高度,趸船两端在竖直方向上滑动连接定位桩;趸船远离前沿阶梯一侧设有轮胎护舷
[0008]当高桩码头设有数个泊位,前沿阶梯和趸船的数量与高桩码头的泊位数量匹配。
[0009]作为优选:趸船远离前沿阶梯一侧通长地设有数个轮胎护舷,轮胎护舷的最高点与趸船甲板齐平或低于趸船甲板。
[0010]作为优选:高桩码头朝向趸船的一侧设有数个护舷,趸船通过护舷与高桩码头接触。
[0011]作为优选:高水位平台远离水面一侧连接钢引桥,钢引桥与后方陆域衔接;高水位平台平行于趸船的边缘处设有高于高水位平台的凸起。
[0012]作为优选:高水位平台和前沿阶梯的底部均设有码头平台桩,钢引桥底部设有钢引桥桩,码头平台桩和钢引桥桩的底部均伸入泥面下方固定。
[0013]作为优选:高水位平台底部的码头平台桩上设有桩帽,桩帽的高度与前沿阶梯所在的平台高度对应,桩帽和前沿阶梯所在的平台之间设有横向加固结构。
[0014]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
[0015]1)本技术在高桩平台前沿增设趸船,趸船甲板可有效增加游客上下船面积,提升游客上下船体验。
[0016]2)本技术的趸船高程不固定,在船舶停泊时可以在一定范围内与船舶同步受风浪影响晃动,使游客上下船区域与船舶本身保持相对稳定,提高上下船的安全性。
[0017]3)本技术在船舶和高桩平台前沿阶梯之间增设趸船,使船舶不会碰撞前沿阶梯或V形阶梯,并在趸船与船舶接触面设有护舷,降低了风浪情况下的碰撞冲击。
[0018]4)本技术的趸船高程不固定,可随水位的变化升降,当水位上升,淹没前沿阶梯和V形阶梯的情况下,趸船依旧可以与高桩平台直接相连,便于游客在极端情况下上下船。
附图说明
[0019]图1为本技术高桩码头和趸船组合结构的俯视示意图;
[0020]图2为图1中高桩码头和趸船组合结构A

A断面图。
[0021]附图标记说明:前沿阶梯1、护舷11、系缆桩12、救生圈13、V形阶梯2、高水位平台3、趸船4、轮胎护舷41、定位桩5、码头平台桩6、桩帽61、钢引桥7、钢引桥桩71。
具体实施方式
[0022]下面结合实施例对本技术做进一步描述。下述实施例的说明只是用于帮助理解本技术。应当指出,对于本
的普通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技术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对本技术进行若干修饰,这些改进和修饰也落入本技术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内。
[0023]实施例一
[0024]作为一种实施例,如图1和图2所示,一种港口工程高桩码头和趸船组合结构,包括:高桩码头和趸船4,高桩码头包括前沿阶梯1、V形阶梯2和高水位平台3;
[0025]前沿阶梯1设于高桩码头靠近水面的一侧,前沿阶梯1连接有两条分别从左右两侧上升的阶梯,两条分别从左右两侧上升的阶梯组成V形阶梯2,V形阶梯2的两端最高处连接高水位平台3的两侧;
[0026]一艘46m
×
5m的无动力钢制趸船4设于前沿阶梯1靠近水面的一侧,且前沿阶梯1对应趸船4整体长度的中部,利于使游客平均地分散于趸船4甲板上。高桩码头朝向趸船4的一侧设有数个护舷11,趸船4通过护舷11与高桩码头接触,且所述护舷11可以利用高桩码头原本带有的护舷结构。
[0027]趸船4和前沿阶梯1组成低水位平台,且趸船4的长度远远大于前沿阶梯1的宽度,因此有效地扩宽了游客上下船时可以使用的空间,提高了游客体验,且宽大的趸船4具有较好的抗风浪强度;趸船4两端均连接有直径为1200mm的定位桩5,定位桩5顶端高度高于设计高水位的高度,趸船4两端在竖直方向上滑动连接定位桩5,即趸船4高程不固定,当水位达到设计高水位时,定位桩5依旧可以为趸船4提供固定作用,此时前沿阶梯1和V形阶梯2已被淹没,因此游客从上下船时可以直接从趸船4甲板进入高水位平台3。
[0028]本实施例中,陆域的高程为9.00m,设计低水位高程为2.95m,常水位高程为3.70m,
设计高水位为8.76m,定位桩5顶端的高程为9.90m。
[0029]在船舶停泊时,趸船4可以在一定范围内与船舶同步受风浪影响上下晃动,且由于定位桩5的定位作用,这种晃动的程度较弱,且不会发生移位的现象,使趸船4甲板形成的游客上下船区域与船舶本身保持相对稳定,提高上下船的安全性,因此本技术结合了高桩码头与浮码头的优点,消除了船只碰撞前沿阶梯或V形阶梯的事故。
[0030]趸船4远离前沿阶梯1一侧设有数个直径为1000mm的轮胎护舷41,数个轮胎护舷41之间相邻设置,形成的轮胎护舷结构的总长度与趸船4长度匹配,使船舶停靠时可以接触轮胎护舷41,减少撞击;轮胎护舷41的最高点与趸船4甲板齐平或低于趸船4甲板,使轮胎护舷41不对游客的上下船造成干扰,避免意外事故的发生。
[0031]高水位平台3远离水面一侧连接钢引桥7,钢引桥7与后方陆域衔接;高水位平台3平行于趸船4的边缘处设有高于高水位平台3的凸起,提高码头的安全性。
[0032]高水位平台3和前沿阶梯1的底部均设有直径为1200mm的码头平台桩6,钢引桥7底部设有直径为800mm的钢引桥桩71,码头平台桩6和钢引桥桩71的底部均伸入泥面下方固定。设计泥面高程为

0.25m,码头平台桩6和定位桩5底端的高程为

29.60m,钢引桥桩71底端的高程为

27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港口工程高桩码头和趸船组合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高桩码头、趸船(4)和定位桩(5),高桩码头包括前沿阶梯(1)、V形阶梯(2)和高水位平台(3);前沿阶梯(1)设于高桩码头靠近水面的一侧,前沿阶梯(1)连接有两条分别从左右两侧上升的阶梯,两条分别从左右两侧上升的阶梯组成V形阶梯(2),V形阶梯(2)的两端最高处连接高水位平台(3)的两侧;趸船(4)设于前沿阶梯(1)靠近水面的一侧,趸船(4)和前沿阶梯(1)组成低水位平台,趸船(4)两端分别连接有一根定位桩(5),定位桩(5)顶端高度高于设计高水位的高度,趸船(4)两端在竖直方向上滑动连接定位桩(5);趸船(4)远离前沿阶梯(1)一侧设有轮胎护舷(41);当高桩码头设有数个泊位,前沿阶梯(1)和趸船(4)的数量与高桩码头的泊位数量匹配。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港口工程高桩码头和趸船组合结构,其特征在于:趸船(4)远离前沿阶梯(1)一侧通长地设有数个轮胎护舷(41),轮胎护舷(41)的最高点与趸船(4)甲板齐...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良平林冰余俊韬张鑫陈涣涣王宣鸿齐赟涛杨伟飞孙发旺
申请(专利权)人:杭州市交通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