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混动车型用翻车阀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8369079 阅读:20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8-05 17:34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混动车型用翻车阀,包括设置在外壳体内的内壳体,并通过上盖将内壳体密封在外壳体内,上盖的一侧设有出气孔,阀芯通过弹簧可上下浮动的设置在内壳体内,内壳体的顶部阀腔设有头阀,形变密封件倾斜设置在阀芯的顶部,且形变密封件的一端与阀芯的顶部活动连接;接触部包括第一接触部和第二接触部,第一接触部和第二接触设置在顶部阀腔的下表面,且分别位于排气孔的两端,第一接触部的底部与第二接触部的底部连线为斜线;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在阀芯的顶部设置了一个倾斜活动的形变密封件,形变密封件与接触部斜面密封,当油位下降时,阀芯带动形变密封件下拽时与接触部之间产生的泄压孔后迅速排气,快速将阀芯在内部压力为35kPa时打开。力为35kPa时打开。力为35kPa时打开。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混动车型用翻车阀


[0001]本技术涉及一种翻车阀,尤其涉及一种用于混动车型的翻车阀。

技术介绍

[0002]同时目前市场上混动车型为满足纯电驾驶模式下的排放要求,超过80%使用的高压燃油系统,高压燃油系统和传统汽车常压燃油系统在油箱&阀门等零部件上有很大差异,高压燃油系统需要保证整个燃油存储&传输系统在正压35KPA、负压14KPA的工况下,燃油系统仍然能够满足正常工作、安全、排放要求。
[0003]其中,翻车阀作为高压燃油系统中的关键零部件,需要在极限正压35KPA的工况下在最严苛的阀门关闭下任然能够重新打开,进行泄压排气,然而传统燃油车使用的常压翻车阀在阀门关闭后重新打开的压力正常在12~15kPa,无法满足混动高压燃油系统在极限35kPa阀门关闭后重新打开的要求,从而无法适应现有的需求。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技术目的是为了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而提供一种结构简单可靠,利用位于阀芯顶部的形变密封件与内壳体内的接触部斜面密封,从而使得混动车燃油在极限正压35PA下能快速打开阀芯进行排气的混动车型用翻车阀。
[0005]为达到上述目的,本技术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混动车型用翻车阀,包括设置在外壳体内的内壳体,并通过一上盖将内壳体密封在外壳体内,所述上盖的一侧设有出气孔,所述内壳体的顶部阀腔设有头阀,顶部阀腔通过排气孔与内壳体的底部阀腔相通,阀芯与弹簧通过外壳体支撑设置在内壳体内,还包括:
[0006]形变密封件,倾斜的设置在所述阀芯的顶部,且所述形变密封件的一端与所述阀芯的顶部活动连接;
[0007]接触部,所述接触部包括第一接触部和第二接触部,所述第一接触部和第二接触设置在所述顶部阀腔的下表面,且分别位于排气孔的两端,所述第一接触部的底部与所述第二接触部的底部连线为斜线;
[0008]其中,当所述形变密封件随着阀芯上浮时,所述形变密封件与所述第一接触部和第二接触部接触后斜面密封;
[0009]当所述阀芯下浮时,阀芯将所述形变密封件下拽时,所述形变密封件产生形变后在所述形变密封件和第一接触部之间形成了用于排气的泄气孔。
[0010]进一步的,所述形变密封件为橡胶材质。
[0011]进一步的,所述形变密封件通过卡扣可活动的倾斜设置在所述阀芯的顶部。
[0012]进一步的,所述形变密封件的上表面还设有沿着所述形变密封件的三边分布的三个加强筋。
[0013]由于上述技术方案的运用,本技术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下列优点:
[0014]本技术方案的混动车用翻车阀,整体的结构可靠,通过在阀芯的顶部设置了
一个倾斜活动的形变密封件,并且形变密封件与内壳体内的接触部斜面密封,这样当油位下降时,阀芯带动形变密封件下拽时与接触部之间产生的泄压孔能迅速排气,从而快速将阀芯在内部压力为35kPa时快速打开,满足了实际的使用需求。
附图说明
[0015]下面结合附图对本技术技术方案作进一步说明:
[0016]图1为本技术一实施例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0017]图2为本技术一实施例的俯视图;
[0018]图3为图2中的A

A的局部放大图;
[0019]图4为图3中的A部放大图;
[0020]图5为本技术一实施例中处于另一状态时的内部剖视图;
[0021]图6为图5中的B部放大图;
[0022]图7为本技术一实施例中内壳体的局部示意图;
[0023]图8为本技术一实施例中阀芯与形变密封件装配时的结构示意图;
[0024]其中:1上盖,2头阀,3密封圈,4卡扣,5形变密封件,6阀芯,7内壳体,8外壳体,9弹簧,10排气口,11接触部,12泄气孔,30出气孔,50加强筋,70顶部阀腔、110第一接触部,111第二接触部。
具体实施方式
[0025]下面结合附图及具体实施例对本技术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
[0026]参阅图1

3和7,本技术一实施例所述的一种混动车型用翻车阀,包括外壳体8、内壳体7、上盖1、阀芯6、弹簧9和头阀2;所述内壳体7设置在外壳体8内,并通过位于外壳体8上端的上盖1将内壳体7密封在外壳体8内,所述上盖1的一侧设有出气孔30,用于进行排气,在内壳体7的顶部阀腔70设有头阀2,顶部阀腔70通过排气孔10与内壳体7的底部阀腔相通,阀芯6与弹簧9通过外壳体8支撑设置在内壳体7内,外壳体8与上盖1通过卡扣固定。
[0027]参阅图8,形变密封件5倾斜的设置在阀芯6的顶部,并且形变密封件5的一端与阀芯6的顶部活动连接,本实施例中的形变密封件5采用橡胶制成,这样当形变密封件5随着阀芯6上浮与接触部11接触时,可以很好的起到密封作用,并且还具有一定的形变能力。
[0028]参阅图4,接触部11包括第一接触部110和第二接触部111,第一接触部110和第二接触111相对设置在顶部阀腔70下表面的两侧,并且分别位于排气孔10的两测,同时第一接触部110的底部与第二接触部111的底部连线为一斜线,斜线的倾斜方向与形变密封件5在阀芯6上的倾斜方向一致。
[0029]参阅图4和6,当阀芯6上浮时带动形变密封件5同步上浮,形变密封件5与第一接触部110和第二接触部111接触后进行斜面密封;当阀芯6下浮时,阀芯6将形变密封件5下拽,这样在形变密封件5的左部产生形变后,在形变密封件5的左端和第一接触部之间形成了用于排气的泄气孔12。
[0030]另外,为了使得形变密封件5与接触部11接触时的密封性更好,在形变密封件5的上表面还设有沿着形变密封件5的三边分布的三个加强筋50,利用加强筋50增加形变密封件5的整体强度,提升使用寿命。
[0031]作为本申请的进一步的优选实施例,形变密封件5通过一个卡扣12可活动的倾斜设置在阀芯6的顶部,这样的安装方式简单,且拆卸方便。
[0032]参阅图5

6,运作时,当混动高压燃油系统内部压力到达35kPa后,在极限晃动工况下阀芯6将会随着燃油往上晃动被燃油浮力顶起往上运动,阀芯6往上运动时带动形变密封件5与第一接触部110和第二接触部111进行斜面密封,此时内壳体7中间的排气孔10就会被形变密封件5进行密封,保证燃油被阻隔在油箱内不泄露。
[0033]参阅图4,当燃油晃动过程中油位快速下降后,阀芯6将不再受到燃油提供的浮力,此时阀芯6将会往下拉拽形变密封件5,同时此时形变密封件5受到油箱内部35kPa往上的压力,由于本实施例中的形变密封件5采取的是与接触部斜面密封的结构,阀芯6往下拉拽力将极易将形变密封件5产生形变,由于斜面密封增加了阀芯6往下的拉拽力矩,从而增大了形变密封件5在第一接触部110处的往下拉拽力值,就更容易在这里打开,此时形变密封件5的左端与第一接触部110之间形成了泄压孔12,然后利用泄压孔12进行排气泄压,从而实现阀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混动车型用翻车阀,包括设置在外壳体内的内壳体,并通过一上盖将内壳体密封在外壳体内,所述上盖的一侧设有出气孔,所述内壳体的顶部阀腔设有头阀,顶部阀腔通过排气孔与内壳体的底部阀腔相通,阀芯与弹簧通过外壳体支撑设置在内壳体内,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形变密封件,倾斜的设置在所述阀芯的顶部,且所述形变密封件的一端与所述阀芯的顶部活动连接;接触部,所述接触部包括第一接触部和第二接触部,所述第一接触部和第二接触设置在所述顶部阀腔的下表面,且分别位于排气孔的两端,所述第一接触部的底部与所述第二接触部的底部连线为斜线;其中,当所述形变...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刘鹏
申请(专利权)人:戴胜汽车科技苏州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