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淋雨试验箱循环喷水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8365622 阅读:9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8-05 17:32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淋雨试验箱循环喷水结构,包括机体,所述机体内固定连接有放置架,且放置架上滑动连接有夹杆,所述夹杆上螺纹连接有紧定螺栓,所述机体的上端内壁嵌设有加热灯,所述机体的内设置有喷淋组件,且机体内设置有用于摆幅组件。本发明专利技术中,通过设置喷淋组件,在进行淋雨试验的过程中,在初次喷淋完成后,利用加热灯模拟日晒效果时,可以蒸发掉试验品表面水分并且可以将试验品吸收的部分水分蒸干,与此同时,吸热板吸收加热灯所发出的热量,从而使导热壳内的气体受热膨胀,进而带动导热套向下移动,配合连接壳与第一单向阀和第二单向阀,将水槽内的水推送入蓄水壳中。将水槽内的水推送入蓄水壳中。将水槽内的水推送入蓄水壳中。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淋雨试验箱循环喷水结构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机械结构加工设备
,尤其涉及一种淋雨试验箱循环喷水结构。

技术介绍

[0002]淋雨试验适用于航空、汽车、家电、外部照明和信号装置及汽车灯具外壳防护,而淋雨试验箱能够提供逼真的模拟电子产品及其元器件在运输和使用期间可能受到的淋水和喷淋试验等各种环境。以达到检测各种产品的防水性能,试验箱的结果包括位于底部的储水箱,试验用水喷淋系统,工作台旋转系统,摆管摆幅驱动装置等,实现模拟现实中雨水对试验品的冲淋情况,用较短的时间测试试验品的长期表现。
[0003]在现有技术中,传统的淋雨试验需要长时间不间歇的运行,单次试验往往长达数周甚至数月,并且采用淋雨和加热蒸发交替进行的方式,模拟现实环境中试验品在户外使用所受到的日晒雨淋,然而该种方式也使得淋雨试验的能耗较高,资源利用率较低,不符合现代工业对绿色环保的需求,同时也增加了企业的成本,为此,我们提出一种淋雨试验箱循环喷水结构来解决上述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问题,而提出的一种淋雨试验箱循环喷水结构。
[0005]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采用了如下技术方案:
[0006]一种淋雨试验箱循环喷水结构,包括机体,所述机体内固定连接有放置架,且放置架上滑动连接有夹杆,所述夹杆上螺纹连接有紧定螺栓,所述机体的上端内壁嵌设有加热灯,所述机体的内设置有喷淋组件,且机体内设置有用于摆幅组件:
[0007]所述喷淋组件包括位于机体底部设置的水槽和与机体内壁固定连接的蓄水壳,所述蓄水壳内固定连接有虹吸管,且虹吸管的远离蓄水壳的一端通过软管连接有喷头,所述水槽内固定连接有多个壳体,所述壳体的上端固定连接有吸热板,且壳体内固定连接有导热壳,所述导热壳内滑动连接有导热套,且导热套与导热壳的内壁为过盈配合,所述壳体的下端连通有连接壳,且连接壳通过连通有补水管,所述补水管远离连接壳的一端与蓄水壳连通设置,所述连接壳与补水管之间设置有第一单向阀,且连接壳的侧壁连通有第二单向阀,所述壳体的一侧通过阻尼转轴转动连接有隔热板,且隔热板的侧壁固定连接有楔形块和L形卡块,所述导热套靠近隔热板的侧壁固定连接有拨块;
[0008]所述摆幅组件包括与机体内壁固定连接的第一滑轨,所述滑轨内滑动连接滑块,所述喷头与滑块转动连接,所述机体内还固定连接有第二滑轨,且第二滑轨上滑动连接有驱动柱,所述喷头贯穿驱动柱设置,所述吸热板的下表面固定连接有气管,且气管连通有连接管,且连接管远离气管的一端连通有驱动管,所述驱动管与第二滑轨固定连接,且驱动管内滑动连接有活塞,且活塞通过连杆与驱动柱转动连接。
[0009]优选地,所述水槽包括矩形壳,所述矩形壳的两侧固定连接有导流板,所述导流板分别与机体的内壁和放置架的下端固定连接,所述壳体与矩形壳靠近机体的内壁固定连接,所述矩形壳内还放置有沉淀槽,且沉淀槽的上端固定连接有挂钩,所述沉淀槽远离挂钩的一侧设置有多个让位槽,且沉淀槽靠近让位槽的侧壁固定连接有塑料弹片。
[0010]优选地,所述矩形壳内还设置有备用泵,所述备用泵通过管道与虹吸管连通设置,且虹吸管内设置有第三单向阀。
[0011]优选地,所述壳体内还固定连接有多个弧形板,所述弧形板的上设置有反光层。
[0012]优选地,所述吸热板为铝板或镀锌铜材质,且吸热板神涂覆有黑色涂层,所述吸热板上还设置有多个毛细槽。
[0013]优选地,所述矩形槽的为塑料材质,且矩形槽内放置有泡沫浮块。
[0014]优选地,所述壳体的上端内壁固定连接有多个条形块,且条形块上固定连接有玻璃板,所述条形块的上端贯穿机体的内壁设置。
[0015]优选地,所述条形块为三棱锥形,且条形块的最下端固定连接有引流杆。
[0016]与现有技术相比,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是:
[0017]1、本专利技术,通过设置喷淋组件,在进行淋雨试验的过程中,在初次喷淋完成后,利用加热灯模拟日晒效果时,可以蒸发掉试验品表面水分并且可以将试验品吸收的部分水分蒸干,与此同时,吸热板吸收加热灯所发出的热量,从而使导热壳内的气体受热膨胀,进而带动导热套向下移动,配合连接壳与第一单向阀和第二单向阀,将水槽内的水推送入蓄水壳中,而在导热套移动到最大行程后,拨块带动隔热板转动,使水槽内的水直接与导热壳和导热套接触,降低导热壳内气体温度,使得导热套向上移动回归初始位置,并且在导热套回归初始位置时,再次利用拨块带动隔热板回归初始位置,最终随着导热套的往复运动,将水槽内的水输送入蓄水壳中;
[0018]除此以外,由于蓄水壳内设置有虹吸管,在蓄水壳内的水位高完全漫过虹吸管后,蓄水壳内的水沿着虹吸管向喷头流动,并且在蓄水壳内水位低于虹吸管最上端的位置后,利用虹吸现象使得蓄水壳内的水继续向喷头移动,从而完成整个喷淋过程,达到对试验品进行淋雨试验的目的。
[0019]2、本专利技术,通过设置摆幅组件,在利用加热灯模拟日晒效果时,吸热板吸收热量后会加热气管内的气体,使得气管内的气体膨胀并向驱动管流动,从而配合活塞带动驱动柱移动,而驱动柱则带动喷头移动,而在进行淋雨试验时,加热灯处于关闭状态,喷头喷出的水在喷洒到试验品上后部分水迸溅到吸热板上,使吸热板温度变低,这是气管内的气体温度下降并收缩,使得活塞再次带动驱动柱向靠近驱动管的方向移动,进而调节喷头的位置和喷淋方向。
[0020]3、本专利技术,通过设置矩形壳配合导流板,可以使得淋雨阶段完成后,使水快速回流入矩形壳内,并且在此时对水进行静置沉淀,直至加热灯启动并对吸热板进行加热,而设置沉淀槽则可以对水中的杂质进行收集,从而方便用户对杂质进行清理和回收,降低用户对水槽的清理难度,取消了额外的过滤装置,使得用户无需在试验过程中暂停试验对冰过滤装置进行清理。
[0021]4、本专利技术,通过设置备用泵,一方面可以在初次淋雨时,以备用泵为动力源带动水流向喷头,从而加快启动速度,提高试验效率,另一方面也在试验过程中需要增加效率或提
高淋雨水压的情况下,利用备用泵作为辅助动力使用,满足用户多元化的需求,以及方便用户进行试验品阴干后再次淋雨的试验。
附图说明
[0022]图1为本专利技术提出的一种淋雨试验箱循环喷水结构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0023]图2为本专利技术提出的一种淋雨试验箱循环喷水结构的剖视结构示意图;
[0024]图3为本专利技术提出的一种淋雨试验箱循环喷水结构的喷淋组件结构示意图;
[0025]图4为本专利技术提出的一种淋雨试验箱循环喷水结构的摆幅组件结构示意图;
[0026]图5为本专利技术提出的一种淋雨试验箱循环喷水结构的水槽结构示意图;
[0027]图6为本专利技术提出的一种淋雨试验箱循环喷水结构的条形块结构示意图;
[0028]图7为图2中A处的放大结构示意图;
[0029]图8为图2中B处的放大结构示意图。
[0030]图中:1、机体;2、放置架;3、夹杆;4、紧定螺栓;5、加热灯;6、水槽;61、矩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淋雨试验箱循环喷水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机体(1),所述机体(1)内固定连接有放置架(2),且放置架(2)上滑动连接有夹杆(3),所述夹杆(3)上螺纹连接有紧定螺栓(4),所述机体(1)的上端内壁嵌设有加热灯(5),所述机体(1)的内设置有喷淋组件,且机体(1)内设置有用于摆幅组件:所述喷淋组件包括位于机体(1)底部设置的水槽(6)和与机体(1)内壁固定连接的蓄水壳(7),所述蓄水壳(7)内固定连接有虹吸管(8),且虹吸管(8)的远离蓄水壳(7)的一端通过软管连接有喷头(9),所述水槽(6)内固定连接有多个壳体(10),所述壳体(10)的上端固定连接有吸热板(11),且壳体(10)内固定连接有导热壳(12),所述导热壳(12)内滑动连接有导热套(13),且导热套(13)与导热壳(12)的内壁为过盈配合,所述壳体(10)的下端连通有连接壳(14),且连接壳(14)通过连通有补水管(15),所述补水管(15)远离连接壳(14)的一端与蓄水壳(7)连通设置,所述连接壳(14)与补水管(15)之间设置有第一单向阀(16),且连接壳(14)的侧壁连通有第二单向阀(17),所述壳体(10)的一侧通过阻尼转轴转动连接有隔热板(18),且隔热板(18)的侧壁固定连接有楔形块(19)和L形卡块(20),所述导热套(13)靠近隔热板(18)的侧壁固定连接有拨块;所述摆幅组件包括与机体(1)内壁固定连接的第一滑轨(21),所述滑轨内滑动连接滑块,所述喷头(9)与滑块固定连接,所述机体(1)内还固定连接有第二滑轨(22),且第二滑轨(22)上滑动连接有驱动柱(23),所述喷头(9)贯穿驱动柱(23)设置,所述吸热板(11)的下表面固定连接有气管(24),且气管(24)连通有连接管(25),且连接管(25)远离气管(24)的一端连通有驱动管(28),所述驱动管(28)与第二滑轨(22)固定连接,...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陈昌鹤曾翔雁黄佳艾志猜彭雅君
申请(专利权)人:鹰潭泰尔物联网研究中心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