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芯及电池模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8364425 阅读:23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8-05 17:31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属于动力电池的技术领域的一种电芯及电池模组。该电芯包括电芯堆叠体和第一热缩套膜;电芯堆叠体包括削薄区和主体区,削薄区的厚度小于主体区的厚度;第一热缩套膜套设在削薄区,第一热缩套膜适于收缩裹紧削薄区并补偿削薄区与主体区相差的厚度,以在电芯堆叠体的厚度方向上,使第一热缩套膜的外表面与主体区的外表面齐平。有益效果包括:通过第一热缩套膜对削薄区与主体相差的厚度进行补偿,提升电芯整体厚度的一致性,避免削薄区因厚度较薄导致界面接触较差;以使电芯在热压化成工序和长期测试过程中,电解液能够在电芯内部均匀分布,减小负极中间位置发生析锂的风险,改善了电芯及电池模组的循环性能及安全性能。能。能。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电芯及电池模组


[0001]本技术属于动力电池的
,特别是涉及一种电芯及电池模组。

技术介绍

[0002]锂离子电池具有能量密度高、循环寿命长、工作电压高、无记忆效应等优势,目前已被广泛地应用于便携式电子器件及电动汽车领域。随着相关技术的不断发展,对锂离子电池的循环性能、倍率性能及安全性提出了更严苛的要求。
[0003]目前,锂离子电池的电芯包括层叠设置的正极极片、负极极片和隔膜,在锂离子电池生产过程中,正负极极片边缘的涂层较厚将会导致极片过压问题,对生产效率及电芯品质有恶劣的影响,为避免该问题,极片的两端引入削薄区,使得极片两端的边缘比中间位置偏薄。
[0004]但随着对锂离子电池能量密度要求的提高,极片层数逐渐增加,由于电芯两端的削薄区相比电芯的中间位置偏薄,随层数增加,削薄区与电芯的中间位置的厚度差进一步增大。在生产过程中,电芯的削薄区受压力相对较小,粘接性较差,正负极极片及隔膜间的间隙较大,界面接触较差。另外,在热压化成时,由于电芯两端的削薄区的厚度较薄,导致电解液向电芯的两端集中,过量的电解液易导致负极两端形成更厚的固态电解质膜,影响锂离子脱嵌的速度,使得负极片两端的充电能力相比中间部分更弱,在测试及使用过程中更易发生析锂。同时随循环次数增加,极片发生膨胀,电芯在夹具或模组的压力作用下,内部游离电解液会持续向电芯的两端集中,电芯的中间部分电解液不足,易导致负极的中间位置发生析锂,致使影响电芯的安全性和稳定性。

技术实现思路

[0005]鉴于以上所述现有技术的缺点,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电芯及电池模组,用于解决现有技术中电芯的中部析锂风险大的问题,从而使电芯的安全性和稳定性更高。
[0006]为实现上述目的及其他相关目的,本技术提供一种电芯,包括:
[0007]电芯堆叠体,包括削薄区和主体区,所述削薄区位于所述主体区的端部边缘,且所述削薄区的厚度小于所述主体区的厚度;以及
[0008]第一热缩套膜,套设在所述削薄区,所述第一热缩套膜适于收缩裹紧所述削薄区并补偿所述削薄区与所述主体区相差的厚度,以在所述电芯堆叠体的厚度方向上,使所述第一热缩套膜的外表面与所述主体区的外表面齐平。
[0009]可选的,所述削薄区和所述主体区沿所述电芯堆叠体的长度方向分布,所述削薄区的厚度从远离所述主体区的一端至靠近所述主体区的一端逐渐增大,所述第一热缩套膜的厚度从远离所述主体区的一端至靠近所述主体区的一端逐渐减小。
[0010]可选的,所述第一热缩套膜的靠近所述主体区的端部的厚度为T1,所述第一热缩套膜的远离所述主体区的端部的厚度为T2,且0.1mm≤T1≤1.5mm,1.5mm<T2≤2mm。
[0011]可选的,所述第一热缩套膜靠近所述主体区的一侧与所述主体区的间距为D,所述削薄区与所述主体区之间形成的减薄角为α,其中,D=T1/sinα,且0.1
°
≤α≤5
°

[0012]可选的,所述电芯还包括引出部和第二热缩套膜,所述电芯堆叠体还包括与所述削薄区相连的极耳连接区,所述第二热缩套膜套设在所述引出部与所述极耳连接区的电连接部位,并包覆所述电芯堆叠体的端部部分,且沿所述电芯堆叠体的长度方向、宽度方向和厚度方向收缩裹紧所述电芯堆叠体。
[0013]可选的,所述第一热缩套膜和所述第二热缩套膜构造为一体式结构;所述第二热缩套膜的厚度为T3,且0.02mm≤T3≤0.5mm。
[0014]可选的,还包括第三热缩套膜,所述第三热缩套膜套设在所述电芯堆叠体的中部,并能沿所述电芯堆叠体的宽度方向和厚度方向收缩裹紧所述电芯堆叠体;所述第三热缩套膜的厚度为T4,且0.02mm≤T4≤0.5mm,所述第三热缩套膜在所述电芯堆叠体的长度方向上的长度为L2,且5mm≤L2≤30mm。
[0015]可选的,所述第一热缩套膜、所述第二热缩套膜和所述第三热缩套膜的材质均包括聚氯乙烯或热塑性聚酯。
[0016]可选的,在所述电芯堆叠体的长度方向上,所述削薄区的长度为L1,且5mm≤L1≤50mm。
[0017]为实现上述目的及其他相关目的,本申请还提供一种电池模组,包括如上所述的电芯。
[0018]如上所述,本技术的电芯及电池模组,至少具有以下有益效果:通过第一热缩套膜补偿削薄区与主体区相差的厚度,使得电芯的整体厚度一致,改善削薄区由于厚度较薄导致的界面接触较差的问题;另外,由于电芯的整体厚度一致,不仅使得在热压化成工序中,电解液能够在电芯的内部均匀分布,不会明显地聚集在电芯的两端,使得电芯的负极表面形成均匀的固态电解质膜,避免负极片两端的充电能力较弱的情况发生;而且在长期测试过程中,电芯的膨胀程度均匀,所受压力一致,避免电解液进一步向电芯两端集中,从而使得电芯内部整体电解液分布均匀,减小负极中间位置发生析锂的风险,改善了电芯及电池模组的循环性能及安全性能。
附图说明
[0019]图1为本技术的电芯一实施例的主视图;
[0020]图2为图1中的电芯的仰视图;
[0021]图3为图1中A

A处的剖视图;
[0022]图4为图3中局部B的放大示意图;
[0023]图5为本技术的电芯另一实施例的主视图。
[0024]零件标号说明
[0025]电芯堆叠体100,削薄区101,主体区102,极耳连接区103,包覆端104,第一热缩套膜200,引出部300,第二热缩套膜400,第三热缩套膜500。
具体实施方式
[0026]以下由特定的具体实施例说明本技术的实施方式,熟悉此技术的人士可由本
说明书所揭露的内容轻易地了解本技术的其他优点及功效。
[0027]须知,本说明书所附图式所绘示的结构、比例、大小等,均仅用以配合说明书所揭示的内容,以供熟悉此技术的人士了解与阅读,并非用以限定本技术可实施的限定条件,故不具技术上的实质意义,任何结构的修饰、比例关系的改变或大小的调整,在不影响本技术所能产生的功效及所能达成的目的下,均应仍落在本技术所揭示的
技术实现思路
得能涵盖的范围内。同时,本说明书中所引用的如“上”、“下”、“左”、“右”、“中间”及“一”等的用语,亦仅为便于叙述的明了,而非用以限定本技术可实施的范围,其相对关系的改变或调整,在无实质变更
技术实现思路
下,当亦视为本技术可实施的范畴。
[0028]参见图1和图5,在一些可选实施例中,本申请提供一种电池模组,包括电芯。
[0029]参见图1、图4和图5,在一些可选实施例中,电芯包括电芯堆叠体100和第一热缩套膜200,电芯除了包括上述部件外,还可以包括引出部300和/或第二热缩套膜400和/或第三热缩套膜500。其中,电芯堆叠体100包括削薄区101和主体区102,削薄区101位于主体区102的端部边缘,且削薄区101的厚度小于主体区102的厚度;第一热缩套膜200套设在削薄区101外,第一热缩套膜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电芯,其特征在于,包括:电芯堆叠体,包括削薄区和主体区,所述削薄区位于所述主体区的端部边缘,且所述削薄区的厚度小于所述主体区的厚度;以及第一热缩套膜,套设在所述削薄区,所述第一热缩套膜适于收缩裹紧所述削薄区并补偿所述削薄区与所述主体区相差的厚度,以在所述电芯堆叠体的厚度方向上,使所述第一热缩套膜的外表面与所述主体区的外表面齐平。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芯,其特征在于:所述削薄区和所述主体区沿所述电芯堆叠体的长度方向分布,所述削薄区的厚度从远离所述主体区的一端至靠近所述主体区的一端逐渐增大,所述第一热缩套膜的厚度从远离所述主体区的一端至靠近所述主体区的一端逐渐减小。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芯,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热缩套膜的靠近所述主体区的端部的厚度为T1,所述第一热缩套膜的远离所述主体区的端部的厚度为T2,且0.1mm≤T1≤1.5mm,1.5mm<T2≤2mm。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电芯,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热缩套膜靠近所述主体区的一侧与所述主体区的间距为D,所述削薄区与所述主体区之间形成的减薄角为α,其中,D=T1/sinα,且0.1
°
≤α≤5
°
。5.根据权利要求1至4任一项所述的电芯...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崔笑千
申请(专利权)人:远景动力技术江苏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