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了油烟排出结构及负压油烟机,属于油烟机油烟排出结构技术技术领域。该油烟排出结构包括增压排烟组件。增压排烟组件包括进风管、喷嘴、扩散管、括压排烟管和进烟端管,进风管一端和扩散管一端连通设置,且进风管另一端内部安装有正压风机,喷嘴位于扩散管内部且尾端与进风管一端内壁固定连通设置,括压排烟管一端与扩散管另一端连通设置,且括压排烟管另一端固定有安装板,进烟端管位于扩散管下方。本发明专利技术该油烟排出结构采用正压风机鼓风方式排出排油烟管内部的油烟,避免风机接触油烟,对风机有着良好对的保护作用,保证风机长期正常运行使用。期正常运行使用。期正常运行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油烟排出结构及负压油烟机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油烟机油烟排出结构
,具体而言,涉及油烟排出结构及负压油烟机。
技术介绍
[0002]吸油烟机从最初的顶吸式薄型吸油烟机,发展到侧吸式深型吸油烟机,又进化到了顶吸式免拆洗和欧式吸油烟机为主的状况。
[0003]传统的吸油烟机吸除油烟的方式为将吸除的油烟通过排油烟管排出至主烟道中,排油烟管尾端靠近主烟道处设置有一负压风机将排油烟管中的油烟排入至主烟道中,由于排出的油烟经过负压风机,长久使用负压风机上将附着大量的油污,后期需要定时清洗才能够保证负压风机正常排除油烟。
技术实现思路
[0004]为了弥补以上不足,本专利技术提供了油烟排出结构及负压油烟机,旨在改善现有排油烟管排出的油烟经过负压风机,长久使用负压风机上将附着大量的油污,影响负压风机正常运行使用的问题。
[0005]本专利技术是这样实现的:本专利技术提供油烟排出结构,包括增压排烟组件。
[0006]所述增压排烟组件包括进风管、喷嘴、扩散管、括压排烟管和进烟端管,所述进风管一端和所述扩散管一端连通设置,且所述进风管另一端内部安装有正压风机,所述喷嘴位于所述扩散管内部且尾端与所述进风管一端内壁固定连通设置,所述括压排烟管一端与所述扩散管另一端连通设置,且所述括压排烟管另一端固定有安装板,所述进烟端管位于所述扩散管下方,且所述进烟端管顶端与所述扩散管连通设置。
[0007]在上述实现中,油烟机与正压风机同时运行以及同时关闭。运行时,外界的空气经过正压风机加压后进入至进风管内部,进风管内部流通的气体经过喷嘴快速喷入至扩散管内部,使得扩散管内部产生负压,与从进烟端管负压进入的油烟快速混合后经过括压排烟管排出至主烟道中。该油烟排出结构采用正压风机鼓风方式排出排油烟管内部的油烟,避免风机接触油烟,对风机有着良好对的保护作用,保证风机长期正常运行使用。
[0008]在本专利技术的一种实施例中,所述增压排烟组件还包括挡片,所述挡片位于所述括压排烟管远离所述扩散管一端,且所述挡片上端与所述安装板铰接设置。在油烟机不使用时,挡片在重力作用下垂直覆盖在括压排烟管外端避免主烟管中的油烟进入增压排烟组件。
[0009]在本专利技术的一种实施例中,所述增压排烟组件还包括外套管,所述外套管套设在所述扩散管以及所述括压排烟管外部,且所述外套管一端与所述安装板固定连接。外套管用于保护扩散管和括压排烟管。
[0010]该油烟排出结构还包括推压组件,所述推压组件包括直线驱动器、支撑板和推杆,
所述支撑板顶端与所述括压排烟管内顶壁连接,所述推杆与所述支撑板耦合设置,所述推杆上端固定有支撑块,所述直线驱动器安装在所述外套管上,且所述直线驱动器输出杆端活动贯穿于所述括压排烟管推动所述支撑块带动所述推杆推动所述挡片倾斜。
[0011]长时间排烟导致挡片内侧沾有油污,挡片垂直状态盖合时,正压气体起初会出现难以将黏着油污挡片吹起打开。即在油烟机和正压风机启动运行的同时,直线驱动器输出杆端向下推动推杆转动,转动的推杆末端推动挡片倾斜底部产生开口,避免挡片在垂直状态出现粘附状况,从括压排烟管排出的油烟可轻松吹起挡片至外部的主烟管中。待油烟机以及正压风机关闭的同时,直线驱动器输出杆端向上回收,挡片在重力作用下复位至垂直位置,且同时推动推杆复位。
[0012]在本专利技术的一种实施例中,所述支撑板下段一侧设置有销轴,所述推杆绕着所述销轴转动设置。
[0013]在本专利技术的一种实施例中,所述支撑板一侧固定设置有限位所述推杆逆时针转动的第一限位块。
[0014]在本专利技术的一种实施例中,所述支撑板一侧固定设置有限位所述推杆顺时针转动的第二限位块。
[0015]在本专利技术的一种实施例中,所述外套管远离所述安装板一端固定设置有安装架,所述安装架固定套设在所述进风管外部。
[0016]在本专利技术的一种实施例中,所述进风管的进风端口设置有滤网。
[0017]本申请还提供一种负压油烟机,包括上述所述的油烟排出结构以及和油烟机主体。
[0018]所述油烟机主体油烟出口与所述进烟端管之间连通有一排烟软管。
[0019]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是:本专利技术通过上述设计得到的油烟排出结构及负压油烟机,正压风机加压后进入至进风管内部流通的气体经过喷嘴快速喷入至扩散管内部,使得扩散管内部产生负压,与从进烟端管负压进入的油烟快速混合后经过括压排烟管排出至主烟道中。该油烟排出结构采用正压风机鼓风方式排出排油烟管内部的油烟,避免风机接触油烟,对风机有着良好对的保护作用,保证风机长期正常运行使用。
附图说明
[0020]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实施方式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方式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应当理解,以下附图仅示出了本申请的某些实施例,因此不应被看作是对范围的限定,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相关的附图。
[0021]图1是本专利技术实施方式提供的油烟排出结构及负压油烟机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专利技术实施方式提供的增压排烟组件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专利技术实施方式提供的增压排烟组件内部结构示意图;图4为本专利技术实施方式提供的推压组件结构示意图。
[0022]图中:10
‑
增压排烟组件;110
‑
进风管;120
‑
正压风机;130
‑
喷嘴;140
‑
扩散管;150
‑
括压排烟管;160
‑
进烟端管;170
‑
外套管;181
‑
安装板;182
‑
安装架;190
‑
挡片;20
‑
推压组件;210
‑
直线驱动器;220
‑
支撑板;230
‑
推杆;240
‑
支撑块;250
‑
销轴;260
‑
第一限位块;270
‑
第二限位块;30
‑
油烟机主体;310
‑
排烟软管。
实施方式
[0023]请参阅图1
‑
图4,本专利技术提供油烟排出结构,包括增压排烟组件10。
[0024]其中,增压排烟组件10能够采用正压方式排出排油烟管内部的油烟,避免风机接触油烟,对风机有着良好对的保护作用。
[0025]请参阅图2和图3,增压排烟组件10包括进风管110、喷嘴130、扩散管140、括压排烟管150和进烟端管160。进风管110一端和扩散管140一端连通设置,且进风管110另一端内部安装有正压风机120。进风管110的进风端口设置有滤网。喷嘴130位于扩散管140内部且尾端与进风管110一端内壁焊接固定连通设置,喷嘴130可采用开口逐渐减小的管件。括压排烟管150一端与扩散管140另一端连通设置,且括压排烟管150另一端焊接固定有安装板181。进烟端管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油烟排出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增压排烟组件(10),所述增压排烟组件(10)包括进风管(110)、喷嘴(130)、扩散管(140)、括压排烟管(150)和进烟端管(160),所述进风管(110)一端和所述扩散管(140)一端连通设置,且所述进风管(110)另一端内部安装有正压风机(120),所述喷嘴(130)位于所述扩散管(140)内部且尾端与所述进风管(110)一端内壁固定连通设置,所述括压排烟管(150)一端与所述扩散管(140)另一端连通设置,且所述括压排烟管(150)另一端固定有安装板(181),所述进烟端管(160)位于所述扩散管(140)下方,且所述进烟端管(160)顶端与所述扩散管(140)连通设置。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油烟排出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增压排烟组件(10)还包括挡片(190),所述挡片(190)位于所述括压排烟管(150)远离所述扩散管(140)一端,且所述挡片(190)上端与所述安装板(181)铰接设置。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油烟排出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增压排烟组件(10)还包括外套管(170),所述外套管(170)套设在所述扩散管(140)以及所述括压排烟管(150)外部,且所述外套管(170)一端与所述安装板(181)固定连接。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油烟排出结构,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推压组件(20),所述推压组件(20)包括直线驱动器(210)、支撑板(220)和推杆(230),所述支撑板(220)顶...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孙长伟,
申请(专利权)人:孙长伟,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