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微生物代谢产物及其在药物研究领域的应用技术领域,具体是一种从鲜红青霉(Penicillium chermesinum)的发酵产物中获得混源萜类化合物及其制备方法和在抗菌活性中的应用。混源萜类化合物结构如式I中所示的化合物1或化合物2;其中,化合物1的分子式为C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混源萜类化合物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微生物代谢产物及其在药物研究领域的应用
,具体是一种从鲜红青霉(Penicillium chermesinum)的发酵产物中获得混源萜类化合物及其制备方法和在抗菌活性中的应用。
技术介绍
[0002]水产及人类致病菌严重威胁人类生产生活,给人类生命健康及经济发展带来重大危害,为应对上述突出问题,应有新型抗菌药物不断开发应用。然而目前国际抗菌药物的研究与开发处于低谷,新上市抗菌药物逐年减少,现有抗菌药物很难应对细菌耐药性问题。因此,继续从微生物代谢产物中寻找天然抗生素具有重要意义。
[0003]真菌鲜红青霉(Penicillium chermesinum)可从多种植物中分离获得。有文献对该菌株的形态学进行了报道,例如,从秋茄Kandelia candel(H.Huang et al,Journal of Natural products,2011,74,997
–
1002)和银叶树Heritiera littoralis(C.Darsih et al,RSC Advances,2015,5,70595
–
70603)中均分离获得过该菌株。据报道,该菌株经发酵可产生Azaphilone类化合物,对α
‑
糖苷酶具有抑制活性(H.Huang et al,Journal of Natural products,2011,74,997
–
1002);而本专利技术首次从该菌中分离得到混源萜类化合物,并且所得化合物具有相应的特殊活性。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从鲜红青霉(Penicillium chermesinum)的发酵产物中获得混源萜类化合物及其制备方法和其在抗水产及人类致病菌中的应用。
[0005]为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采用的技术方案为:
[0006]一种混源萜类化合物,混源萜类化合物结构如式I中所示的化合物1或化合物2;其中,化合物1的分子式为C
24
H
36
O4,结构式为式I中的1,化合物2的分子式为C
24
H
34
O4,结构式为式I中的2
[0007][0008]一种混源萜类化合物的制备方法:
anguillarum;所述人类致病菌为大肠杆菌Escherichia coli
[0023]本专利技术所具有的优点:
[0024]1.本专利技术制备所得的混源萜类化合物来源于鲜红青霉(Penicillium chermesinum)的发酵产物,采用微生物发酵的方法制备该化合物,具有高效、环保的特点;
[0025]2.本专利技术制备所得的混源萜类化合物具有显著抗水产病害菌迟缓爱德华氏菌Edwardsiella tarda、鳗弧菌Vibrio anguillarum,及人类致病菌大肠杆菌Escherichia coli的活性,且化合物为尚未被报道的新化合物,可进一步探索其作用机制,以期开发为新型抗生素或其先导化合物。经实验证明化合物1对水产病害菌迟缓爱德华氏菌Edwardsiella tarda、鳗弧菌Vibrio anguillarum具有较强的抑制活性,化合物2对人类致病菌大肠杆菌Escherichia coli具有较强的抑制活性。
具体实施方式
[0026]下面结合一些非限定性的具体实施实例对本专利技术做进一步阐述。
[0027]本专利技术从真菌鲜红青霉(Penicillium chermesinum)中发现两个混源萜类化合物,所得化合物为新化合物,同时其进行抗水产及人类致病菌的抑制活性突出,使其成为潜力活性分子。
[0028]实施例1.化合物结构式
[0029]从鲜红青霉(Penicillium chermesinum)发酵产物中分离获得的混源萜类化合物结构如式(I)所示(式中的阿拉伯数字代表化学结构中的碳原子标位):
[0030][0031]实施例2.式I所示化合物的制备方法
[0032]1)发酵培养
[0033]将鲜红青霉(Penicillium chermesinum)取适量菌种接种在PDA平板上,于28℃下培养5天后待用;在PDA(马铃薯蔗糖琼脂)培养基上培养所得真菌的菌丝体呈绿色,后期产生绿色孢子;
[0034]将上述PDA平板的菌丝体接种于无菌的固体培养基中,室温下静置培养30天,发酵产物使用乙酸乙酯浸泡萃取4次,合并浓缩后获得发酵粗提物;
[0035]所述固体培养基配方为:每100毫升海水中含大米70克,玉米浆0.1克,蛋白胨0.3克。
[0036]2)粗提物分离纯化
[0037]将上述粗提物通过减压硅胶(100
‑
200目)柱层析分段,并使用梯度为50:1至1:1
(50:1、20:1、10:1、5:1、2:1、1:1,v/v,下同)的石油醚
‑
乙酸乙酯和40:1至1:1(40:1、20:1、10:1、5:1)的二氯甲烷
‑
甲醇作为洗脱溶剂,依次进行梯度洗脱;收集二氯甲烷
‑
甲醇40:1洗脱得到的组分;
[0038]将上述收集到的组分进行反相硅胶柱层析,以10:90至100:0的甲醇
‑
水依次进行梯度洗脱;
[0039]收集上述步骤中的甲醇
‑
水50:50的组分,洗脱组分用正相硅胶柱层析纯化,所采用的洗脱体系为二氯甲烷
‑
甲醇(100:1至10:1,v/v),然后经过制备型薄层色谱层析(prep.TLC)纯化,采用的展开体系为二氯甲烷
‑
丙酮(10:1),得到式I所示混源萜类化合物1;
[0040]收集上述步骤中的甲醇
‑
水80:20的组分,经过制备型薄层色谱层析纯化(prep.TLC),采用的展开体系为二氯甲烷
‑
丙酮(20:1,v/v),再由凝胶柱层析纯化,以甲醇为洗脱剂,得到式I所示混源萜类化合物2。
[0041]化合物具有以下理化和波谱特性:
[0042]化合物1:无色晶体,化学式C
24
H
36
O4,比旋光度[α]25
D
‑
60(c 0.10,MeOH);UV(MeOH)λ
max
(logε)247(3.77),298(3.43);ECD(2.57mM,MeOH)λ
max
(Δε)217(
‑
0.69),241(+0.56),291(+0.90)326(
‑
1.80)nm;ESI
‑
MS m/z 389.27[M+H]+
;HR
‑
ESI
‑
MS m/z 389.2680[M+H]+
(calcd for C
24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混源萜类化合物,其特征在于:混源萜类化合物结构如式I中所示的化合物1或化合物2;其中,化合物1的分子式为C
24
H
36
O4,结构式为式I中的1,化合物2的分子式为C
24
H
34
O4,结构式为式I中的2,2.一种权利要求1所述的混源萜类化合物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1)将鲜红青霉(Penicillium chermesinum)于固体培养基经发酵培养,然后将发酵产物用乙酸乙酯萃取3
‑
4次,合并提取液进行浓缩,获得粗提物;2)将步骤1)中的粗提物进行减压硅胶柱层析,依次采用梯度为50:1至1:1(v/v)的石油醚
‑
乙酸乙酯和梯度为40:1至1:1(v/v)的二氯甲烷
‑
甲醇进行洗脱;3)将步骤2)中以二氯甲烷
‑
甲醇40:1(v/v)梯度洗脱下的组分经10:90至100:0(v/v)的甲醇
‑
水作为洗脱液进行反相柱层析,收集甲醇
‑
水50:50(v/v)洗脱得到的组分,再用正相硅胶柱层析纯化,所采用的展开体系为二氯甲烷
‑
甲醇(100:1至10:1,v/v),然后经过制备型薄层色谱层析(prep.TLC)纯化,采用的展开体系为二氯甲烷
‑
丙酮(10:1)制得目标化合物1;4)将步骤3)反相柱层析中以甲醇
‑
水80:20(v/v)洗脱得到的组分,进行制备型薄层色谱层析纯化,采用的展开体系为二氯甲烷
‑
丙酮(20:1,v/v),再由凝胶柱层析纯化,以甲醇为洗脱剂,得到目标化合物2。3.按权利要求2所述的混源萜类化合物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1)将所述鲜红青霉(Penicillium chermesinum)在PDA(马铃薯蔗糖琼脂)培养基中...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斌贵,胡雪怡,李晓明,孟令红,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