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发明专利技术属于冲压加工技术领域,涉及一种油量调节套冲压成型方法及拉延压槽模,成型方法步骤包括深拉伸、冲底孔、拉延压槽、切边、倒毛刺、切底孔、外翻和拍平。拉延压槽模包括上模和下模,所述上模浮动设有成型芯块,所述下模设有模套和托块,所述托块浮动设置,所述模套内具有包围杯形体侧面的圆柱孔,所述成型芯块与所述托块位于所述圆柱孔的上下相对位置,所述成型芯块的外周设有若干压槽凸起。本方法利用拉延压槽模使材料在被拉延的同时进行内壁压槽,利用拉延的过程中材料处于流动状态,在压槽的时候材料也更容易贴合模具结构的性质,使油槽的加工深度都能够达到客户的要求。油槽的加工深度都能够达到客户的要求。油槽的加工深度都能够达到客户的要求。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油量调节套冲压成型方法及拉延压槽模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冲压加工
,特别涉及一种油量调节套冲压成型方法。
技术介绍
[0002]金属冲压是加工很多金属制品的常见工序,随着客户需求的多样化,模具的设计也要应对各种产品需求。
[0003]图1中的产品是一种油量调节套1,其主体结构为筒形,其一端具有翻边18b,另一端的内侧壁面上设有若干油槽16。而本产品是由一块圆形的原料片先拉伸为适当高度的有底圆筒结构,压出油槽16,然后再切断底面,继而翻边形成的。如中国专利CN108994140A披露的拉深机构采用的就是深拉伸方法。油量调节套1要对油量进行精确控制就要求油槽16的结构精度很高。但是在实际加工这个产品时存在一个难点:当主体结构已经拉伸为有底圆筒结构,再挤压出油槽16时,因为油槽16的深度不大,挤压产生的变形量不够大,导致油槽16位置处只是产生一道很浅的印迹,尺寸达不到客户要求;若是增大内侧变形,那外壁在油槽16的相对位置又会被压至凸起,不符合外观要求。
[0004]因此有必要设计一种新的成型方法来解决以上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0005]本专利技术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油量调节套冲压成型方法,能够得到油量调节套内的油槽结构,使油槽的尺寸和结构的外观满足客户要求。
[0006]本专利技术通过如下技术方案实现上述目的:一种油量调节套冲压成型方法,步骤包括:S1、深拉伸:准备圆形结构的原料片,深拉伸为杯形体,杯形体包括底面和具有锥度的侧面,所述侧面的圆锥角为3
‑5°
;S2、冲底孔:以所述杯形体的侧面为定位基准,在所述底面的中部冲出面积达到底面面积8
‑
12%的工艺孔;S3、拉延压槽:以所述杯形体的底面为定位基准,将侧面拉延变形为直筒,同时在所述直筒内壁的设定位置成型若干油槽,所述直筒的高度大于油量调节套的设计高度,得到一端开口的拉延体;S4、切边:以所述拉延体的底面和所述直筒为定位基准,将其开口边缘切平;S5、倒毛刺:以所述拉延体的底面和所述直筒为定位基准,对开口边缘的断面外侧进行倒毛刺挤压;S6、切底孔:以所述直筒作为定位基准,将所述底面冲断,得到具有底边的筒形体;S7、外翻:以所述筒形体的上边缘和所述直筒作为定位基准,将所述底边外翻为翻边。
[0007]S8、拍平:以所述筒形体的上边缘和所述直筒作为定位基准,将所述翻边拍平,得到油量调节套。
[0008]具体的,所述深拉伸步骤由拉深和墩厚交替操作多次完成。
[0009]进一步的,所述深拉伸步骤的具体操作方法是:S1
‑
1、一次拉深:以原料片的圆心作为定位基准,将距离所述原料片的圆心达到原料片半径30
‑
35%以上的边缘材料上翻为第一侧壁,同时形成连接所述第一侧壁的下部的第一底面,所述第一底面与所述第一侧壁的过渡区域以第一圆角过渡,所述第一圆角的半径为所述原料片料厚的4
‑
5倍;S1
‑
2、一次墩厚:以所述第一底面的圆心为定位基准,距离所述第一底面的圆心达到90
‑
95%第一底面半径内侧的部分为第二底面,使所述第二底面外侧的材料上翻,所述第一侧壁增高为第二侧壁,且在所述第二底面与所述第二侧壁之间的过渡区域形成第一锥形区,所述第一锥形区的圆锥角为40
‑
45
°
;S1
‑
3、二次拉深:以所述第二底面的圆心为定位基准,将所述第二侧壁与所述第一锥形区变形拉高为第三侧壁,所述第二底面与所述第三侧壁的过渡区域以第二圆角过渡,所述第二圆角的半径为所述原料片料厚的2
‑
3倍;S1
‑
4、二次墩厚:以所述第二底面的圆心为定位基准,距离所述第二底面的圆心达到85
‑
90%第二底面半径内侧的部分为第三底面,使所述第三底面外侧的材料上翻,所述第三侧壁增高为第四侧壁,且在所述第三底面与所述第四侧壁之间的过渡区域形成第二锥形区,所述第二锥形区的圆锥角为17
‑
20
°
;S1
‑
5、三次拉深:以所述第三底面的圆心为定位基准,将所述第四侧壁与所述第二锥形区变形拉高为第五侧壁,所述第三底面与所述第三侧壁的过渡区域以第三圆角过渡,所述第三圆角的半径为所述原料片料厚的1倍;S1
‑
6、三次墩厚:以所述第三底面的圆心为定位基准,距离所述第二底面的圆心达到80
‑
85%第三底面半径内侧的部分为第四底面,使所述第四底面外侧的材料上翻,所述第五侧壁增高为锥形面,所述锥形面的圆锥角为3
‑5°
,得到所述杯形体。
[0010]具体的,所述切边步骤由侧切和环切两个操作完成,切边的具体操作方法是:S4
‑
1、侧切:以所述拉延体的底面和所述直筒为定位基准,对所述拉延体的开口边缘两侧切出两个缺口;S4
‑
2、环切:以所述拉延体的底面和所述直筒为定位基准,将包含所述缺口的开口边缘材料环切切除,留下切平的顶边。
[0011]进一步的,所述侧切操作和所述环切操作在所述拉延体底面朝上的姿态下完成。
[0012]本专利技术的另一个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拉延压槽模,能够在杯形体的内侧成型得到油槽结构。
[0013]一种拉延压槽模,用来将底面带孔的杯形体变形为拉延体,包括上模和下模,所述上模浮动设有成型芯块,所述下模设有模套和托块,所述托块浮动设置,所述模套内具有包围杯形体侧面的圆柱孔,所述成型芯块与所述托块位于所述圆柱孔的上下相对位置,所述成型芯块的外周设有若干压槽凸起。
[0014]具体的,所述上模设有定位杆,所述成型芯块被所述定位杆穿过,所述托块的上部设有配合所述定位杆的下端的定位穴。
[0015]本专利技术技术方案的有益效果是:本方法利用拉延压槽模使材料在被拉延的同时进行内壁压槽,利用拉延的过程中
材料处于流动状态,在压槽的时候材料也更容易贴合模具结构的性质,使油槽的加工深度都能够达到客户的要求。
附图说明
[0016]图1为油量调节套的立体图;图2为深拉伸过程中的料片的顺序变化图;图3为深拉伸步骤后的料片的顺序变化图;图4为拉延压槽模核心部件在合模时的示意图;图5为成型芯块的立体图。
[0017]图中标记为:1a
‑
原料片,1b
‑
杯形体,1c
‑
拉延体,1d
‑
筒形体,1e
‑
油量调节套,11a
‑
第一底面,11b
‑
第二底面,11c
‑
第三底面,11d
‑
底面,12a
‑
第一侧壁,12b
‑
第二侧壁,12c
‑
第三侧壁,12d
‑
第四侧壁,12e
‑
第五侧壁,13a
‑
第一圆角,13b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油量调节套冲压成型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包括:S1、深拉伸:准备圆形结构的原料片,深拉伸为杯形体,杯形体包括底面和具有锥度的侧面,所述侧面的圆锥角为3
‑5°
;S2、冲底孔:以所述杯形体的侧面为定位基准,在所述底面的中部冲出面积达到底面面积8
‑
12%的工艺孔;S3、拉延压槽:以所述杯形体的底面为定位基准,将侧面拉延变形为直筒,同时在所述直筒内壁的设定位置成型若干油槽,所述直筒的高度大于油量调节套的设计高度,得到一端开口的拉延体;S4、切边:以所述拉延体的底面和侧面为定位基准,将其开口边缘切平;S5、倒毛刺:以所述拉延体的底面和侧面为定位基准,对开口边缘的断面外侧进行倒毛刺挤压;S6、切底孔:以所述拉延体的侧面作为定位基准,将所述底面冲断,得到具有底边的筒形体;S7、外翻:以所述筒形体的上边缘和侧面作为定位基准,将所述底边外翻为翻边;S8、拍平:以所述筒形体的上边缘和侧面作为定位基准,将所述翻边拍平,得到油量调节套。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油量调节套冲压成型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深拉伸步骤由拉深和墩厚交替操作多次完成。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油量调节套冲压成型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深拉伸步骤的具体操作方法是:S1
‑
1、一次拉深:以原料片的圆心作为定位基准,将距离所述原料片的圆心达到原料片半径30
‑
35%以上的边缘材料上翻为第一侧壁,同时形成连接所述第一侧壁的下部的第一底面,所述第一底面与所述第一侧壁的过渡区域以第一圆角过渡,所述第一圆角的半径为所述原料片料厚的4
‑
5倍;S1
‑
2、一次墩厚:以所述第一底面的圆心为定位基准,距离所述第一底面的圆心达到90
‑
95%第一底面半径内侧的部分为第二底面,使所述第二底面外侧的材料上翻,所述第一侧壁增高为第二侧壁,且在所述第二底面与所述第二侧壁之间的过渡区域形成第一锥形区,所述第一锥形区的圆锥角为40
‑
45
°
;S1
‑
3、二次拉深:以所述第二底面的圆心为定位基准,将所述第二侧壁与所述第一锥形区变形拉高为第三侧壁,所述第二底面与所述第...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吴永丰,陈晓敏,万建洋,
申请(专利权)人:苏州瑞玛精密工业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