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电板以及包括其的圆筒形二次电池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8337274 阅读:10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8-02 09:18
集电板以及包括其的圆筒形二次电池。根据本发明专利技术实施例的圆筒形二次电池包括:电极组件,其设有电极极耳;电池罐,其收容上述电极组件;端子,其贯通上述电池罐,并且与上述电池罐绝缘;以及集电板,其将上述电极极耳和上述端子电连接。上述集电板可以包括:边缘部;端子结合部,其位于上述边缘部的内侧,并且结合于上述端子;桥接部,其连接上述边缘部和上述端子结合部;以及极耳结合部,其从上述边缘部向内侧延伸,与上述桥接部以及端子结合部分开,并且结合于上述电极极耳。上述极耳结合部的内侧端部的宽度可以随着接近上述端子结合部而减小。小。小。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集电板以及包括其的圆筒形二次电池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集电板以及包括其的圆筒形二次电池。

技术介绍

[0002]以前的圆筒形二次电池通常具有将连接凝胶卷和外部端子的极耳(tap)焊接于凝胶卷的箔材从而实现连接的结构。这种结构的圆筒形二次电池的电流路径(path)受限,凝胶卷本身的电阻非常高。
[0003]由此,尝试了通过增加连接凝胶卷和外部端子的极耳的数量来降低电阻的方式,但是仅靠这种增加极耳数量的方式,在将电阻降低至期望水平并且确保充分的电流路径(path)方面存在局限性。
[0004]由此,为了降低凝胶卷本身的电阻,需要开发出新的凝胶卷结构以及适合这种凝胶卷结构的集电板结构。尤其是,对于这种新结构的凝胶卷以及集电板的应用,在例如电动汽车等要求具有高输出/高容量的电池组的设备中其必要性更大。
[0005]并且,关于这种应用于电动汽车等的电池组,考虑到使用环境,难免经常暴露在振动以及冲击中。因此,需要开发出具有即使施加有振动以及外部冲击,焊接部位受损危险性也较低的结构的圆筒形二次电池以及应用于这种圆筒形二次电池的集电板结构。

技术实现思路

[0006]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0007]本专利技术要解决的一个技术问题是提供具有适合于具有低电阻结构的电极组件的结构的集电板以及包括其的圆筒形二次电池。
[0008]本专利技术要解决的另一个技术问题是提供具有即使施加有振动以及冲击也能够大幅降低与电极组件的焊接部位以及/或者与电池罐的焊接部位受损可能性的结构的集电板以及包括其的圆筒形二次电池。
[0009]解决技术问题的手段
[0010]根据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圆筒形二次电池可以包括:电极组件,其设有电极极耳;电池罐,其收容上述电极组件;端子,其贯通上述电池罐,并且与上述电池罐绝缘;以及,集电板,其将上述电极极耳和上述端子电连接。上述集电板可以包括:边缘部;端子结合部,其位于上述边缘部的内侧,并且结合于上述端子;桥接部,其连接上述边缘部和上述端子结合部;以及极耳结合部,其从上述边缘部向内侧延伸,与上述桥接部以及端子结合部分开,并且结合于上述电极极耳。上述极耳结合部的内侧端部的宽度可以随着接近上述端子结合部而减小。
[0011]在上述集电板的周长方向上,桥接部以及极耳结合部可以交替配置。
[0012]上述桥接部的外侧端部的宽度可以随着接近上述边缘部而增加。
[0013]上述桥接部可以设有宽度相对窄的狭窄部。
[0014]上述狭窄部的宽度可以是上述桥接部的宽度的70%至80%。
[0015]上述狭窄部可以更加接近上述桥接部的两端部中的外侧端部而设置。
[0016]在上述集电板的半径方向上,从上述集电板的中心起到上述狭窄部的距离可以是上述电极组件的半径的0.4倍至0.9倍。
[0017]上述电极极耳的至少一部分可以朝上述电极组件的中心轴弯折,在上述电极组件的轴方向上,上述狭窄部可以面对上述电极极耳的弯折的部分。
[0018]上述狭窄部可以通过在上述桥接部的两侧边沿开出槽来形成或者通过上述桥接部被贯通而形成。
[0019]上述狭窄部的宽度可以比上述边缘部的宽度窄。
[0020]上述桥接部可以设有绝缘材质的盖部件,上述盖部件包裹上述桥接部并且具有比上述桥接部低的热传导率。
[0021]上述盖部件可以包括聚酰亚胺(polyimide,PI)材质。
[0022]上述边缘部的宽度可以比上述极耳结合部的宽度窄。
[0023]上述集电板的半径可以是上述电极组件的半径的33%至102%。
[0024]上述集电板的半径可以是上述电池罐的内侧半径的33%至98.5%。
[0025]上述端子结合部的半径可以是在上述端子中与上述端子结合部结合的主体部的半径的40%至320%。
[0026]上述边缘部与上述端子结合部之间可以形成有至少一个开放部,上述集电板的总面积中上述至少一个开放部的面积所占据的比率是40%至99%。
[0027]根据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集电板可以将电极组件和贯通收容有上述电极组件的电池罐的端子电连接。上述集电板可以包括:边缘部;端子结合部,其位于上述边缘部的内侧,并且结合于上述端子;桥接部,其连接上述边缘部和上述端子结合部;以及极耳结合部,其从上述边缘部向内侧延伸,与上述桥接部以及端子结合部分开,并且与设在上述电极组件的电极极耳结合。上述极耳结合部的内侧端部的宽度可以随着接近上述端子结合部而减小。
[0028]根据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圆筒形二次电池可以包括:电极组件,其具备第一电极极耳以及第二电极极耳;电池罐,其用于收容上述电极组件;端子,其贯通上述电池罐,并且与上述电池罐绝缘;第一集电板,其将上述第一电极极耳和上述电池罐电连接;以及,第二集电板,其将上述第二电极极耳和上述端子电连接。上述第一电极极耳和上述第一集电板之间的结合面积与上述第二电极极耳和上述第二集电板之间的结合面积的差异可以在3倍以下。
[0029]可以形成有从上述电池罐的周围朝上述盖板与上述电极组件之间压入的卷边部,上述第一集电板的罐结合部结合于上述卷边部。
[0030]在上述电极组件的高度方向上,上述第二集电板可以与上述卷边部不重叠。
[0031]在上述电极组件的高度方向上,上述第二集电板可以与上述卷边部重叠,上述卷边部中与上述第二集电板重叠的区域的宽度是上述卷边部的宽度的80%以下。
[0032]专利技术效果
[0033]根据本专利技术的优选实施例,在实现电极组件与电池罐之间的电连接时,能够大幅降低电阻。
[0034]并且,在二次电池的使用过程中即使施加有振动以及冲击也能够大幅降低集电板与电极组件之间的焊接部位以及/或者集电板与电池罐之间的焊接部位受损可能性。
[0035]除此之外,可以包括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从根据本专利技术优选实施例的构成容易预测的效果。
附图说明
[0036]本说明书中附带的下面的附图中示意性示出了本专利技术的优选实施例,起到与后面说明的专利技术的详细说明一起进一步解释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思想的作用,不应该解释为本专利技术限定于这些附图中示出的事宜。
[0037]图1是根据本专利技术一实施例的圆筒形二次电池的立体图。
[0038]图2是根据本专利技术一实施例的圆筒形二次电池的切开剖面图。
[0039]图3是放大示出图2示出的第一集电板及其周边的剖面图。
[0040]图4是根据本专利技术一实施例的第一集电板的立体图。
[0041]图5是放大示出图2示出的第二集电板及其周边的剖面图。
[0042]图6是根据本专利技术一实施例的第二集电板的平面图。
[0043]图7是放大示出图6示出的狭窄部的图。
[0044]图8是示出图6示出的狭窄部的变形例的图。
[0045]图9是示出盖部件包裹图6示出的狭窄部的样子的图。
[0046]图10是根据本专利技术的另一实施例的第二集电板的平面图。
[0047]附图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圆筒形二次电池,其特征在于,其包括:电极组件,其设有电极极耳;电池罐,其收容上述电极组件;端子,其贯通上述电池罐,并且与上述电池罐绝缘;以及集电板,其将上述电极极耳和上述端子电连接,其中,上述集电板包括:边缘部;端子结合部,其位于上述边缘部的内侧,并且结合于上述端子;桥接部,其连接上述边缘部和上述端子结合部;以及极耳结合部,其从上述边缘部向内侧延伸,与上述桥接部以及端子结合部分开,并且结合于上述电极极耳,上述极耳结合部的内侧端部的宽度随着接近上述端子结合部而减小。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圆筒形二次电池,其特征在于,在上述集电板的周长方向上,桥接部以及极耳结合部交替配置。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圆筒形二次电池,其特征在于,上述桥接部的外侧端部的宽度随着接近上述边缘部而增加。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圆筒形二次电池,其特征在于,上述桥接部设有宽度相对窄的狭窄部。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圆筒形二次电池,其特征在于,上述狭窄部的宽度是上述桥接部的宽度的70%至80%。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圆筒形二次电池,其特征在于,上述狭窄部更加接近上述桥接部的两端部中的外侧端部而设置。7.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圆筒形二次电池,其特征在于,在上述集电板的半径方向上,从上述集电板的中心起到上述狭窄部的距离是上述电极组件的半径的0.4倍至0.9倍。8.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圆筒形二次电池,其特征在于,上述电极极耳的至少一部分朝上述电极组件的中心轴弯折,在上述电极组件的轴方向上,上述狭窄部面对上述电极极耳的弯折的部分。9.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圆筒形二次电池,其特征在于,上述狭窄部通过在上述桥接部的两侧边沿开出槽来形成或者通过上述桥接部被贯通而形成。10.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圆筒形二次电池,其特征在于,上述狭窄部的宽度比上述边缘部的宽度窄。11.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圆筒形二次电池,其特征在于,在上述桥接部设有绝缘材质的盖部件,上述盖部件包裹上述桥接部并且具有比上述桥接部低的热传导率。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圆筒形二次电池,其特征在于,上述盖部件包括聚酰亚胺材质。1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圆筒形二次电池,其特征在于,
上述边缘...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崔修智皇甫光洙金度均赵敏起高光勋
申请(专利权)人:株式会社LG新能源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