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脏辅助泵血导管及血管介入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38334376 阅读:14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8-02 09:15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心脏辅助泵血导管及血管接入装置,心脏辅助泵血导管包括:形成泵血通道的外管,同轴嵌套设置于外管的内部并沿泵血通道作纵向往复移动并形成中空通道的内管,偏移设置于外管的中轴线一侧的旋转闭合装置,固持于外管的内壁的驱动单元,以及纵向配置于驱动单元与内管之间的弹性件;内管的侧壁形成至少一个连通中空通道的第一通孔,外管的侧壁形成至少一个连通泵血通道的第二通孔,驱动单元驱动内管于中空通道内作纵向往复移动,以活动连通或者遮蔽的第二通孔。在本申请降低了心脏辅助泵血导管结构的复杂性和制造成本,并有效地阻止了血液的返流,提高了对血液的泵送效率。率。率。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心脏辅助泵血导管及血管介入装置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介入医疗器械
,尤其涉及一种心脏辅助泵血导管及血管介入装置。

技术介绍

[0002]临床上认为心脏活动的显著减少,甚至心脏活动的实质性丧失,源于心脏的左心室功能不全或患病。实际上,在许多情况下,左心室的活动完全不足或者功能不全,不足以完全地向升主动脉及主动脉弓泵入氧合后血液。心脏泵血功能衰竭是冠心病引起的严重心肌梗死后病变心脏的基本生理缺陷。起到辅助泵血功能的导管通常从主动脉弓蜿蜒至升主动脉,并穿过主动脉瓣后插入左心室,并在循环装置(例如,循环泵)的驱动下随着心脏的收缩与舒张运动将氧合后血液从左心室抽出并泵送至人体各组织与器官。现有技术中起到辅助泵血的导管存在直径较大的缺陷,并由此在穿过主动脉弓、主动脉及主动脉瓣的过程中会损伤血管壁及主动脉瓣的风险。
[0003]同时,现有技术中若仅依靠单向阀的导通或者闭合执行抽血或者泵血,则必然使得现有技术中的导管存在较为严重的返流,从而对氧合后血液的泵送效率。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揭示一种心脏辅助泵血导管及血管介入装置,用以解决现有技术中心脏辅助泵血导管所存在的前述技术问题,用以简化心脏辅助泵血导管的结构,确保辅助泵血效率,并消除血液返现象。
[0005]为实现上述目的之一,本专利技术提供了心脏辅助泵血导管,包括:
[0006]形成泵血通道的外管,同轴嵌套设置于所述外管的内部并沿所述泵血通道作纵向往复移动并形成中空通道的内管,偏移设置于外管的中轴线一侧的旋转闭合装置,固持于外管的内壁的驱动单元,以及纵向配置于驱动单元与内管之间的弹性件;
[0007]内管的侧壁形成至少一个连通所述中空通道的第一通孔,外管的侧壁形成至少一个连通所述泵血通道的第二通孔,所述驱动单元驱动所述内管于所述中空通道内作纵向往复移动,以活动连通或者遮蔽的第二通孔。
[0008]作为本专利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内管远离旋转闭合装置的一端形成一筒状延伸段,所述弹性件套设于所述筒状延伸段的外侧,并沿纵向抵持于驱动单元与内管之间。
[0009]作为本专利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旋转闭合装置与外管形成横置的转动轴,所述旋转闭合装置包括形成于所述转动轴一侧的第一板体,以及形成于所述转动轴另一侧的第二板体。
[0010]作为本专利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第二板体与血液形成的接触面积大于所述第一板体与血液形成的接触面积。
[0011]作为本专利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内管抵持于所述第二板体或者第一板体。
[0012]作为本专利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旋转闭合装置设置于近心端,所述第一板体与第
二板体形成于同一平面,所述旋转闭合装置始终与外管的中轴线形成非垂直状态。
[0013]作为本专利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外管靠近旋转闭合装置的一端形成供血液流入所述中空通道的入口,在所述内管沿所述泵血通道内作纵向往复移动过程中,所述旋转闭合装置作周期性转动,以在阻止血液流入所述中空通道所形成的截止状态与供血液流入所述中空通道所形成的导通状态之间作周期性切换。
[0014]作为本专利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筒状延伸段径向向外环设一凸伸环,以通过所述凸伸环与所述驱动单元纵向抵持所述弹性件,所述筒状延伸段部分延伸入所述驱动单元,所述驱动单元形成供筒状延伸段于泵血通道内纵向往复移动的收容腔体。
[0015]作为本专利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驱动单元包括驱动基座及线圈,所述凸伸环和/或筒状延伸段具铁磁性;
[0016]所述线圈通电激励形成吸引所述凸伸环和/或筒状延伸段的磁场,以驱动所述内管在所述泵血通道内作纵向移动,并由内管遮蔽所述第二通孔;
[0017]所述线圈断电消除所述磁场,以通过所述弹性件驱动内管在所述泵血通道内作纵向移动,以使第一通孔连通所述第二通孔。
[0018]作为本专利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第二通孔与外管的进心端入口形成于心脏瓣膜的两侧,所述心脏瓣膜包括二尖瓣、三尖瓣、肺动脉瓣或者主动脉瓣。
[0019]基于相同专利技术思想,本专利技术还提供了一种血管介入装置,包括:连接管,形成于所述连接管一端的如上述任一项专利技术创造所述的心脏辅助泵血导管,以及形成于所述连接管另一端的循环泵。
[0020]作为本专利技术的进一步改进,还包括:吸引管,所述心脏辅助泵血导管100连接所述吸引管与连接管,所述吸引管形成至少一供血液流入的流入孔。
[0021]与现有技术相比,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是:
[0022]在本申请中,驱动单元驱动内管于中空通道内作纵向往复移动,以活动连通或者遮蔽的第二通孔,并通过作周期性转动的旋转闭合装置,从而降低了心脏辅助泵血导管结构的复杂性和制造成本,并有效地阻止了血液的返流,提高了对血液的泵送效率。
附图说明
[0023]图1为在一种实施例中心脏辅助泵血导管的内管与外管分别形成的第一通孔与第二通孔处于连通状态时沿纵向整体剖切心脏辅助泵血导管所形成的剖视图,且此时心脏呈收缩状态;
[0024]图2为沿图1中A

A向的横截面图;
[0025]图3为图1中的心脏辅助泵血导管置入主动脉后的示意图;
[0026]图4为旋转闭合装置闭合或者导通外管通道的示意图,其中,实线代表旋转闭合装置闭合外管的泵血通道的状态,虚线代表旋转闭合装置导通外管的泵血通道的状态;
[0027]图5为本专利技术心脏辅助泵血导管的内管与外管分别形成的第一通孔与第二通孔错位布置以不形成吻合状态,以遮蔽第二通孔的示意图,且此时心脏呈舒张状态;
[0028]图6为置入本专利技术所揭示的心脏辅助泵血导管且心脏呈收缩状态的示意图;
[0029]图7为置入本专利技术所揭示的心脏辅助泵血导管且心脏呈舒张状态的示意图;
[0030]图8为在另一种实施例中心脏辅助泵血导管的内管与外管分别形成的第一通孔与
第二通孔处于连通状态时沿纵向整体剖切心脏辅助泵血导管所形成的剖视图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31]下面结合附图所示的各实施方式对本专利技术进行详细说明,但应当说明的是,这些实施方式并非对本专利技术的限制,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根据这些实施方式所作的功能、方法、或者结构上的等效变换或替代,均属于本专利技术的保护范围之内。
[0032]示例性地,参图6与图7所示,本实施例所揭示的心脏辅助泵血导管100通过金属导丝穿过锁骨下动脉或其他合适血管的切口引入主动脉,近端从动脉突出,远端很好地延伸到左心室92。在心脏的正常收缩期间,由于往复泵的定时作用而产生抽吸作用,血液从左心室92的腔中抽出并在主动脉瓣71的控制下输送至升主动脉80及主动脉弓82,以最终将血液输送至人体各组织及器官。在心室舒张期间,循环泵400建立压力,同样的血液被引入主动脉。左心室92的血液排出是直接的并直接泵入升主动脉80及主动脉弓82,而不依赖于通过左心室92及其伴随的心肌收缩将血液注入主动脉。本实施例所揭示的心脏辅助泵血导管100(或者心脏辅助泵血导管100a)按照心肺循环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心脏辅助泵血导管,其特征在于,包括:形成泵血通道的外管,同轴嵌套设置于所述外管的内部并沿所述泵血通道作纵向往复移动并形成中空通道的内管,偏移设置于外管的中轴线一侧的旋转闭合装置,固持于外管的内壁的驱动单元,以及纵向配置于驱动单元与内管之间的弹性件;内管的侧壁形成至少一个连通所述中空通道的第一通孔,外管的侧壁形成至少一个连通所述泵血通道的第二通孔,所述驱动单元驱动所述内管于所述中空通道内作纵向往复移动,以活动连通或者遮蔽的第二通孔。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心脏辅助泵血导管,其特征在于,所述内管远离旋转闭合装置的一端形成一筒状延伸段,所述弹性件套设于所述筒状延伸段的外侧,并沿纵向抵持于驱动单元与内管之间。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心脏辅助泵血导管,其特征在于,所述旋转闭合装置与外管形成横置的转动轴,所述旋转闭合装置包括形成于所述转动轴一侧的第一板体,以及形成于所述转动轴另一侧的第二板体。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心脏辅助泵血导管,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板体与血液形成的接触面积大于所述第一板体与血液形成的接触面积。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心脏辅助泵血导管,其特征在于,所述内管抵持于所述第二板体或者第一板体。6.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心脏辅助泵血导管,其特征在于,所述旋转闭合装置设置于近心端,所述第一板体与第二板体形成于同一平面,所述旋转闭合装置始终与外管的中轴线形成非垂直状态。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心脏辅助泵血导管,其特征在于,所述外管靠近旋转闭合装置的一端形成供血液流入所述中空通道的入...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胡晓露孙国祥
申请(专利权)人:苏州盛心医疗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