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光器泵浦源放电电路、开关电源与激光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8332906 阅读:30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7-29 09:15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激光器泵浦源放电电路、开关电源与激光器,放电电路连接在恒流源与输出端电容之间,包括:隔离模块、放电控制模块、开关控制模块、驱动模块与放电电阻。隔离模块接入目标电流,在目标电流为高电流时控制开关控制模块关闭,此时驱动模块输出驱动信号控制所述隔离模块导通,以使放电控制模块关断从而使得放电电阻不工作。在目标电流为零电流时,隔离模块控制开关控制模块开启,以控制驱动模块不工作,此时隔离模块关闭,放电控制模块开启并控制放电电阻对输出端电容进行放电。本发明专利技术不需要额外的逻辑控制电路即可实现对开关电源的输出端电容的主动放电,放电电阻不会因为突然导通过热而烧毁,且电路结构简单,降低了成本。本。本。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激光器泵浦源放电电路、开关电源与激光器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开关电源
,尤其涉及的是一种激光器泵浦源放电电路、开关电源与激光器。

技术介绍

[0002]激光器泵浦源为恒流源特性,输出功率与电流、供电电压成正比,满载工作电压是零功率工作电压的1.2倍以上,在功率瞬间突变时,要求供电电压跟随变化。激光器泵浦源的开关电源的输出端滤波电容储存有能量,当满载功率突降到零功率时,要求开关电源有快速泄放输出端电容能量的能力。对此,传统的输出端滤波电容的放电方式有以下两种:第一种采用在电源输出端口并联大功率的放电电阻来实现快速放电,然而在电压越低时放电速度慢,同时在电源正常工作的状态下损耗大,影响电源效率,另外,发热量也大需要额外的散热措施;第二种采用主动放电的方式,利用功率电阻和开关管串联在电源的输出端口,在关闭输出的同时去驱动开关管开通将功率电阻并在电源的输出端口实现放电需求,然而这样需要用MCU去做时序控制,避免特殊工况下开关管开通导致电阻过热烧毁或者电源失效,成本偏高。
[0003]因此,现有技术还有待于改进和发展。

技术实现思路

[0004]鉴于上述现有技术的不足,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激光器泵浦源放电电路、开关电源与激光器,以解决现有激光器泵浦源开关电源的输出端电容的采用主动放电的方式需要时序控制所导致的成本较高的问题。
[0005]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如下:一种激光器泵浦源放电电路,用于连接在提供目标电流的恒流源与输出端电容之间,其包括:隔离模块、放电控制模块、开关控制模块、驱动模块与放电电阻;其中,所述隔离模块接入目标电流,并分别与所述放电控制模块以及所述开关控制模块连接,用于在所述目标电流为高电流时控制所述放电控制模块关断,并用于在所述目标电流为零电流时控制所述放电控制模块开启;所述放电控制模块分别与所述隔离模块以及所述放电电阻连接,用于在所述目标电流为零电流时控制所述放电电阻对所述输出端电容进行放电;所述开关控制模块分别与所述隔离模块以及所述驱动模块连接,用于在所述目标电流为高电流时控制所述驱动模块输出驱动信号,并用于在所述目标电流为零电流时控制所述驱动模块不工作;所述驱动模块与所述隔离模块连接,用于在所述目标电流为高电流时输出驱动信号控制所述隔离模块导通,并用于在所述目标电流为零电流时控制所述隔离模块关闭。
[0006]本专利技术进一步地设置,所述隔离模块包括:第一MOS管与驱动单元;其中,所述第一MOS管的控制端与所述驱动单元的一端连接,所述第一MOS管的漏极接入
目标电流并与所述放电控制模块连接,所述第一MOS管的源极接地;所述驱动单元的另一端与所述驱动模块连接。
[0007]本专利技术进一步地设置,所述驱动单元包括:第一电阻与第二电阻;其中,所述第一电阻的一端与所述第一MOS管的控制端连接,所述第一电阻的另一端与所述驱动模块连接;所述第二电阻与所述第一电阻并联。
[0008]本专利技术进一步地设置,所述放电控制模块包括:第二MOS管、放电单元与第三电阻;其中,所述第二MOS管的控制端与所述第三电阻的一端连接,所述第二MOS管的漏极与所述放电电阻的一端连接,所述第二MOS管的源极接地;所述放电单元分别与所述第三电阻的另一端、所述放电电阻的另一端以及所述隔离模块连接;所述第三电阻的另一端还与所述隔离模块连接。
[0009]本专利技术进一步地设置,所述放电单元包括:第一电容与第四电阻;其中,所述第一电容的一端与所述放电电阻的另一端连接,所述第一电容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三电阻的另一端连接;所述第四电阻与所述第一电容并联。
[0010]本专利技术进一步地设置,所述开关控制模块包括:第五电阻、第一三极管与第二三极管;其中,所述第一三极管的基极与所述第五电阻的一端连接,所述第一三极管的集电极与所述第一MOS管的漏极连接,所述第一三极管的发射极与所述第二三极管的基极连接;所述第二三极管的集电极与所述驱动模块连接,所述第二三极管的发射极接地;所述第五电阻的另一端接入电源电压。
[0011]本专利技术进一步地设置,所述驱动模块包括:第六电阻、第七电阻、第三三极管与第四三极管;其中,所述第三三极管的基极分别与所述第四三极管的基极、所述第二三极管的漏极以及所述第六电阻的一端连接;所述第三三极管的漏极与所述第七电阻的一端连接;所述第四三极管的漏极接地;所述第三三极管与所述第四三极管的发射极的共接端与所述驱动单元的另一端连接;所述第六电阻的另一端接入电源电压;所述第七电阻的另一端接入电源电压。
[0012]本专利技术进一步地设置,所述第一三极管与所述第二三极管为NPN型三极管;所述第三三极管为NPN型三极管,所述第四三极管为PNP型三极管。
[0013]基于同样的专利技术构思,本专利技术还提供了一种开关电源,其包括如上述所述的激光器泵浦源放电电路。
[0014]基于同样的专利技术构思,本专利技术还提供了一种激光器,其包括如上述所述的开关电源。
[0015]本专利技术所提供的一种激光器泵浦源放电电路、开关电源与激光器,激光器泵浦源放电电路连接在用于提供目标电流的恒流源与输出端电容之间,其包括:隔离模块、放电控制模块、开关控制模块、驱动模块与放电电阻。所述隔离模块接入目标电流,在所述目标电流为高电流时(即正常工作状态时)控制所述开关控制模块关闭,此时所述驱动模块输出驱动信号控制所述隔离模块导通,以使所述放电控制模块关断从而使得放电电阻不工作。在所述目标电流为零电流时(即处于放电状态时),所述隔离模块控制所述开关控制模块开启,以控制所述驱动模块不工作,此时所述隔离模块关闭,所述放电控制模块开启并控制所述放电电阻对所述输出端电容进行放电。这样,在激光器泵浦源处于正常工作时,放电控制模块处于关断状态,放电电阻不工作,在放电状态时,放电控制模块则开启,使得放电电阻可以实现对输出端电容的放电。本专利技术不需要额外的逻辑控制电路即可实现对开关电源的输出端电容的主动放电,放电电阻不会因为突然导通过热而烧毁,且电路结构简单,降低了成本。
附图说明
[0016]为了更清楚的说明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专利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示出的结构获得其他的附图。
[0017]图1是本专利技术中激光器泵浦源放电电路的功能模块原理框图。
[0018]图2是本专利技术中隔离模块与放电控制模块的电路原理图。
[0019]图3是本专利技术中开关控制模块与驱动模块的电路原理图。
[0020]附图中各标记:100、隔离模块;110、驱动单元;200、放电控制模块;210、放电单元;300、开关控制模块;400、驱动模块;500、恒流源。
具体实施方式
[0021]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激光器泵浦源放电电路、开关电源与激光器,为使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技术方案及效果更加清楚、明确,以下参照附图并举实例对本专利技术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激光器泵浦源放电电路,用于连接在提供目标电流的恒流源与输出端电容之间,其特征在于,包括:隔离模块、放电控制模块、开关控制模块、驱动模块与放电电阻;其中,所述隔离模块接入目标电流,并分别与所述放电控制模块以及所述开关控制模块连接,用于在所述目标电流为高电流时控制所述放电控制模块关断,并用于在所述目标电流为零电流时控制所述放电控制模块开启;所述放电控制模块分别与所述隔离模块以及所述放电电阻连接,用于在所述目标电流为零电流时控制所述放电电阻对所述输出端电容进行放电;所述开关控制模块分别与所述隔离模块以及所述驱动模块连接,用于在所述目标电流为高电流时控制所述驱动模块输出驱动信号,并用于在所述目标电流为零电流时控制所述驱动模块不工作;所述驱动模块与所述隔离模块连接,用于在所述目标电流为高电流时输出驱动信号控制所述隔离模块导通,并用于在所述目标电流为零电流时控制所述隔离模块关闭。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激光器泵浦源放电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隔离模块包括:第一MOS管与驱动单元;其中,所述第一MOS管的控制端与所述驱动单元的一端连接,所述第一MOS管的漏极接入目标电流并与所述放电控制模块连接,所述第一MOS管的源极接地;所述驱动单元的另一端与所述驱动模块连接。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激光器泵浦源放电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驱动单元包括:第一电阻与第二电阻;其中,所述第一电阻的一端与所述第一MOS管的控制端连接,所述第一电阻的另一端与所述驱动模块连接;所述第二电阻与所述第一电阻并联。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激光器泵浦源放电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放电控制模块包括:第二MOS管、放电单元与第三电阻;其中,所述第二MOS管的控制端与所述第三电阻的一端连接,所述第二MOS管的漏极与所述放电电阻的一端连接,所述第二MOS管的源...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建廷董锐杨俊锋张振伟
申请(专利权)人:深圳市联明电源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