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庞学雷专利>正文

基于不同三维可视化引擎的模型的图像级融合方法、中间模块、可读介质以及程序产品技术

技术编号:38322124 阅读:10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7-29 09:04
一种基于不同三维可视化引擎的模型的图像级融合方法、中间模块、可读介质以及程序产品,无论图形引擎的种类如何,均能够容易地实现不同种类的三维可视化引擎生成的模型的图像级融合,其特征在于:从第一引擎获取相机视角;根据相机视角,从第一引擎获取第一模型的第一图像信息,第一图像信息是第一可视化引擎利用渲染管线技术对第一模型进行处理而获得的信息;根据相机视角,从第二引擎获取第二模型的第二图像信息,第二图像信息是第二可视化引擎利用渲染管线技术对第二模型进行处理而获得的信息;根据第一图像信息以及第二图像信息,在第一可视化引擎中完成图像的绘制。在第一可视化引擎中完成图像的绘制。在第一可视化引擎中完成图像的绘制。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基于不同三维可视化引擎的模型的图像级融合方法、中间模块、可读介质以及程序产品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基于不同三维可视化引擎的模型的图像级融合方法、中间模块、可读介质以及程序产品。

技术介绍

[0002]已知,随着数字孪生技术的应用水平不断发展,尤其是近几年的爆发式增长背景下,相应的技术要求也越来越高,多种专业跨领域的综合应用越来越多。
[0003]在数字孪生的整体技术链条中,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就是图形引擎(可视化引擎)的应用,图形引擎例如包括Unreal、Unity3D、Autodesk Forge、BimFace、Arcgis、Cesium等。通常而言,上述图形引擎分别用于解决特定行业领域的可视化问题。例如,Unreal和Unity3D解决游戏领域的可视化问题,Autodesk Forge和BimFace解决建筑行业的可视化问题,而Arcigis和Cesium解决GIS行业的可视化问题。
[0004]另一方面,在城市规划、建筑设计、土木工程等城市建设领域,为了在技术层面提升核心竞争力,顺应国家数字化转型的战略需求,构建智能化、智慧化的数字孪生城市的需求正日渐变高。
[0005]特别地,对于数字孪生城市的实现而言,其主要关键点在于实景三维模型、建筑信息模型(即,BIM模型)、地理信息模型(即,GIS模型)、城市信息模型(即,CIM模型)等的构建和融合。

技术实现思路

[0006]专利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0007]然而,通常来说,上述模型的融合存在技术上的困难。其原因在于,一些模型的底层架构是完全不同的,无法直接集成。例如,BIM模型、CIM模型、GIS模型以及实景三维模型的数据格式是不相同的。所谓“实景三维模型”,例如是至少在倾斜摄影技术的基础上构建而成的三维几何模型。作为一种构建方式,实景三维模型例如是以下述方式构建而成的:
[0008](1)通过无人机倾斜摄影测量获取目标对象的影像图;
[0009](2)利用特定的图形引擎提取点云;
[0010](3)利用特定的图像引擎计算三角形网格;
[0011](4)生成倾斜摄像模型而形成实景三维模型。
[0012]但是,不同的图形引擎通常具有不同的底层架构,数据格式也各不相同。其结果是,若想要将通过特定的图形引擎构建而成的实景三维模型与BIM模型、GIS模型等融合在一起,就不得不针对该特定的图形引擎设计特定的数据接口,无论从人力成本、时间成本还是金钱成本来看,都是不理想的。
[0013]特别地,与诸如游戏、动画等其他领域不同,由于城建行业的特殊性,往往会在不同阶段(例如,方案阶段、设计阶段、施工阶段、运维阶段、城市更新阶段等)采用不同类型的
三维可视化引擎。其结果是,若采用的三维可视化引擎的种类较多,则进行模型的整合在技术上会变得非常困难。
[0014]并且,可视化技术属于底层基础技术,技术发展的较慢,同时考虑跨不同专业领域的难度,单一领域的专业图形引擎成长为多领域引擎难度非常大。这造成了单领域图形可视化引擎与综合应用需求之间的矛盾。
[0015]解决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
[0016]本专利技术是考虑上述技术问题而形成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基于不同三维可视化引擎的模型的图像级融合方法、中间模块、可读介质以及计算机程序产品,无论图形引擎的种类如何,均能够容易地实现不同种类的三维可视化引擎生成的模型的图像级融合。
[0017]本专利技术的第一技术方案提供一种基于不同三维可视化引擎的模型的图像级融合方法,其特征在于:
[0018]从第一可视化引擎获取相机视角;
[0019]根据所述相机视角,从所述第一可视化引擎获取第一模型的第一图像信息,所述第一图像信息是所述第一可视化引擎利用渲染管线技术对所述第一模型进行处理而获得的信息;
[0020]根据所述相机视角,从第二可视化引擎获取第二模型的第二图像信息,所述第二图像信息是所述第二可视化引擎利用渲染管线技术对所述第二模型进行处理而获得的信息;以及
[0021]根据所述第一图像信息以及所述第二图像信息,在所述第一可视化引擎中完成图像的绘制。
[0022]在第一技术方案的基础上,在本专利技术的第二技术方案中,优选,所述图像信息至少包括第一颜色信息和第一深度信息,所述第二图像信息至少包括第二颜色信息和第二深度信息。
[0023]在第一技术方案或第二技术方案的基础上,在本专利技术的第三技术方案中,优选,所述第二可视化引擎的个数是两个以上,所述第一可视化引擎和所述第二引擎的种类相同或不同。
[0024]在第一技术方案或第二技术方案的基础上,在本专利技术的第四技术方案中,优选,所述第一模型和/或所述第二模型是工程信息模型、工程对象三维模型、通过在物理空间中采集到的数据而创建的模型中的任意一者。
[0025]在第四技术方案的基础上,在本专利技术的第五技术方案中,优选,所述第一模型是城市信息模型或建筑信息模型或地理信息模型,所述第二模型是实景三维模型,所述实景三维模型是采用倾斜摄影技术、近景摄影技术或激光点云技术以及高精度摄影技术等所获得数据中的任意一者或者融合多种所述数据进行建模而形成。
[0026]本专利技术的第六技术方案提供一种中间模块,所述中间模块与第一可视化引擎以及第二可视化引擎进行交互,实现第一技术方案至第五技术方案中任一技术方案所述的图像级融合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
[0027]相机视角信息获取部,所述相机视角信息从第一可视化引擎获取相机视角;
[0028]信息提取部,在接收到所述相机视角的情况下,所述信息提取部从第二可视化引擎获取第二模型的第二图像信息,所述第二图像信息是所述第二可视化引擎利用渲染管线
技术对所述第二模型进行处理而获得的信息;
[0029]指令生成部,在接收到所述相机视角并获取到所述第二图像信息的情况下,所述指令生成部生成图像级融合指令,所述图像级融合指令用于使所述第一可视化引擎根据第一模型的第一图像信息以及所述第二模型的所述第二图像信息进行图像的绘制,所述第一图像信息是所述第一可视化引擎利用渲染管线技术对所述第一模型进行处理而获得的信息;以及
[0030]发送部,在生成了所述图像级融合指令的情况下,所述发送部对所述第二图像信息和所述图像级融合指令进行发送。
[0031]在第六技术方案的基础上,在本专利技术的第七技术方案中,优选,所述第一图像信息至少包括第一颜色信息和第一深度信息,所述第二图像信息至少包括第二颜色信息和第二深度信息。
[0032]在第六技术方案或第七技术方案的基础上,在本专利技术的第八技术方案中,优选,所述第一模型和/或所述第二模型是工程信息模型、工程对象三维模型、通过在物理空间中采集到的数据而创建的模型中的任意一者。
[0033]在第八技术方案的基础上,在本专利技术的第九技术方案中,优选,所述第一模型是城市信息模型或建筑信息模型或地理信息模型,所述第二模型是实景三维模型,所述实景三维模型是采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基于不同三维可视化引擎的模型的图像级融合方法,其特征在于:从第一可视化引擎获取相机视角;根据所述相机视角,从所述第一可视化引擎获取第一模型的第一图像信息,所述第一图像信息是所述第一可视化引擎利用渲染管线技术对所述第一模型进行处理而获得的信息;根据所述相机视角,从第二可视化引擎获取第二模型的第二图像信息,所述第二图像信息是所述第二可视化引擎利用渲染管线技术对所述第二模型进行处理而获得的信息;以及根据所述第一图像信息和所述第二图像信息,在所述第一可视化引擎中完成图像的绘制。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不同三维可视化引擎的模型的图像级融合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图像信息至少包括第一颜色信息和第一深度信息,所述第二图像信息至少包括第二颜色信息和第二深度信息。3.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基于不同三维可视化引擎的模型的图像级融合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可视化引擎的个数是两个以上,所述第一可视化引擎和所述第二可视化引擎的种类相同或不同。4.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基于不同三维可视化引擎的模型的图像级融合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模型和/或所述第二模型是工程信息模型、工程对象三维模型、通过在物理空间中采集到的数据而创建的模型中的任意一者。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基于不同三维可视化引擎的模型的图像级融合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模型是城市信息模型或建筑信息模型或地理信息模型,所述第二模型是实景三维模型,所述实景三维模型是采用倾斜摄影技术、近景摄影技术或激光点云技术以及高精度照片等数据中的任意一者或者融合多种所述数据进行建模而形成。6.一种中间模块,所述中间模块与第一可视化引擎以及第二可视化引擎进行交互,实现权利要求1至5中任一项所述的图像级融合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相机视角信息获取部,所述相机视角信息获取部...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庞学雷李艳
申请(专利权)人:庞学雷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