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顺流喷淋湿法脱硫系统及工艺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38317546 阅读:12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7-29 08:59
本发明专利技术属于湿法烟气脱硫技术领域,公开了一种顺流喷淋湿法脱硫系统及工艺,包括脱硫剂粉仓、流化装置和湿法脱硫吸收塔;所述湿法脱硫吸收塔为顺流吸收塔,其顶端设置有烟气进口,烟气进口与烟气引入烟道的一端连接,烟气引入烟道的另一端分别与流化装置和烟气源连接,流化装置与所述脱硫剂粉仓连接;湿法脱硫吸收塔的塔体内部自上而下依次为喷淋层、管束填料层、烟气出口和浆液池,浆液池通过循环泵与喷淋层连接;所述喷淋层设置双向喷头组件,为上喷和下喷;喷淋层与塔顶间隔设定距离,形成脱硫剂粉的捕捉空间。本发明专利技术能够在气相系统阻力较小的情况下,保证脱硫反应效率,同时保证协同除尘效率。证协同除尘效率。证协同除尘效率。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顺流喷淋湿法脱硫系统及工艺


[0001]本专利技术属于湿法烟气脱硫
,具体涉及一种顺流喷淋湿法脱硫系统及工艺,可以高效吸收、低阻力地实现工业烟气或尾气中酸性气体的脱除,并协同脱除烟气中夹带的各种工业粉尘。

技术介绍

[0002]这里的陈述仅提供与本专利技术相关的
技术介绍
,而不必然地构成现有技术。
[0003]湿法烟气脱硫工艺,以逆向空塔喷淋为主要流行的吸收工艺,空塔是指吸收塔内不设置任何填料,而使喷淋液形成颗粒与气相直接接触,该种工艺的接触反应效率较差,需要较高的液气比才能达到排放限值,这意味着需要设置多台大流量循环泵,液相能耗较大。此外,采取逆流喷淋方式时,大流量的液相喷淋液与上升烟气发生对冲碰撞,造成气相的阻力较大,将进一步增加引风机的能耗。
[0004]顺流吸收塔是指烟气从吸收塔顶部进入,从吸收塔中下部排出,与循环浆液的喷淋后的下落方向一致。该种脱硫方式具有气相阻力小的优势。但是由于烟气向下流动方向与浆液喷淋的下落方向一致,随着反应的持续进行,气相中酸性气体的浓度将越来越低,其吸收难度也将越来越大;加之喷淋浆液中的碱性脱硫剂浓度逐渐降低,其吸收能力越来越小。所以,传统顺流喷淋脱硫的方法的烟气中酸性气体的脱除效率偏低,难以满足越来越严格的环保要求,在环保行业里的应用案例较少。

技术实现思路

[0005]针对现有逆流喷淋技术和顺流喷淋技术存在的不足,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顺流喷淋湿法脱硫系统及工艺。
[0006]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是通过如下的技术方案来实现:
[0007]第一方面,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顺流喷淋湿法脱硫系统,包括脱硫剂粉仓、流化装置和湿法脱硫吸收塔;
[0008]所述湿法脱硫吸收塔为顺流吸收塔,其顶端设置有烟气进口,烟气进口与烟气引入烟道的一端连接,烟气引入烟道的另一端分别与流化装置和烟气源连接,流化装置与所述脱硫剂粉仓连接;流化装置将脱硫剂粉流化后与烟气混合,然后将混合气体送入顺流吸收塔内;
[0009]湿法脱硫吸收塔的塔体内部自上而下依次为喷淋层、管束填料层、烟气出口和浆液池,浆液池通过循环泵与喷淋层连接;喷淋层至少为一层;
[0010]所述喷淋层设置双向喷头组件,为上喷(逆向喷淋)和下喷(顺向喷淋);喷淋层与塔顶之间设置1~3m形成脱硫剂粉的捕捉空间。
[0011]脱硫剂粉仓中盛放的脱硫剂粉体定量排放至流化装置中进行流化后,输送至烟气引入烟道中,在烟气引入烟道中与烟气进行充分混合。烟气引入烟道将设置一定的长度,使得在进入吸收塔之前,细粉态的脱硫剂颗粒便在烟道中与烟气中的SO2等酸性气体进行了
预反应,在一定程度上提前降低了烟气中SO2等酸性气体的浓度。
[0012]专利技术人发现,如果在吸收塔的喷淋层只设置向下喷淋的喷头组件时,由于夹带有未反应的脱硫剂的烟气与喷淋浆液同向流动的时间较短,这样进入下方布置的管束填料层,难以在管束填料层上方对烟气中的脱硫剂进行充分捕捉;而当喷淋浆液进入管束填料层后,会在管束填料的内壁以液膜的形式存在,而烟气中的脱硫剂难以被液膜快速捕捉。所以,在该种情况下,即使提前在烟气中补充了细粉态的脱硫剂,由于脱硫剂无法被充分捕捉利用,难以发挥其预期的效果。
[0013]所以,专利技术人在喷淋层设置双向喷头组件,并且调整好上喷量与下喷量之间的比例关系;另外,喷淋层与塔顶间隔一定距离,形成对烟气带入的脱硫剂的捕捉空间,可以更好地捕捉烟气中的脱硫剂,其原理为:
[0014]首先,携带粉状脱硫剂的烟气进入吸收塔内后,由于吸收塔的横截面积大于烟道的横截面积,所以如果没有扰动作用下,烟气难以在短时间内在吸收塔内分布均匀。本专利技术设置均匀分布的双向喷头组件,其向上均匀喷出的脱硫浆液可以对烟气起到较好的扰动作用,对烟气的均匀分布起到加速作用,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促进脱硫剂的捕捉。其次,在该脱硫剂捕捉空间内,脱硫浆液向上喷出,达到顶点后开始落下,所以喷淋的液滴密度较大,而且同时存在与烟气逆流和顺流的喷淋液滴,对脱硫剂(包括原始粉尘)的捕捉效果较好。
[0015]在脱硫剂捕捉空间内,烟气与喷淋的脱硫浆液接触,进行二次脱硫,使得烟气中的酸性气体含量进一步减小,该过程中虽然伴随着脱硫浆液中碱性脱硫剂的消耗,但是由于脱硫浆液捕捉到了烟气中添加的脱硫剂,使得喷淋的脱硫浆液中碱性脱硫剂的浓度不降反而升高,对循环浆液的吸收能力有较大幅度提高,在该区域内的脱硫效率较高,属于主反应区,同时也为下一阶段的管束式填料吸收阶段的脱硫效率提供了保证。
[0016]脱硫剂浓度升高后的脱硫浆液与烟气一起向下流动,流动过程中不断吸收烟气中的酸性气体。气液两相在喷淋层的充分混合,向下进入管束填料区。气液两相可以利用足够长的管道阵列组的内壁表面液膜,作为反应接触面,实现较为充分的膜式接触反应。
[0017]因此,本专利技术具有顺流吸收塔气相阻力小的优势,同时又拥有管式填料层接触强度、接触面积和停留时间方面的优势,故此能够气相系统阻力较小的情况下,保证脱硫反应效率,同时保证协同除尘效率。
[0018]脱硫剂粉可以为市售的脱硫剂粉末,如石灰粉、氢氧化钙粉末等。
[0019]在一些实施例中,烟气引入烟道的端部设置有喷头,喷头与所述流化装置连接,喷头的朝向与烟气流向垂直,且喷头位于烟气进口的下游。
[0020]将喷头的朝向与烟气流动方向垂直设置,使得流化后的脱硫剂的喷入方向与烟气的流向垂直,脱硫剂可以快速分散在烟气中。
[0021]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烟气引入烟道的本体部分竖向设置。采用竖向设置的方式可以有效防止脱硫剂的沉降,且有利于提高脱硫剂在烟气中的分散均匀程度。
[0022]在一些实施例中,湿法脱硫吸收塔的烟气入口处设置有导流板组件。以提高入塔烟气的均布性。
[0023]优选的,导流板的厚度为4

10mm,其采用防腐耐磨材料制备。
[0024]在一些实施例中,双向喷头的向上向下流量分配为5

10:5

0。
[0025]优选的,双向喷头的喷射截面覆盖率为150%

300%。
[0026]最后的吸收反应阶段:采用管束式填料反应装置,强制汇集所有的喷淋浆液和烟气一起穿越管道内腔,进行膜式接触反应。管束式填料反应装置的开孔率取决于脱硫效率的需求,一般控制在25%

40%范围内,即:管道阵列的流通截面积合计,为吸收塔流通截面积的25%

40%,即:烟气将加速才能穿越管道内腔,穿越期间,烟气将与管道内壁上流动的浆液产生冲击式接触反应,尤其是采用倾斜式管束布置时,这将使得烟气中残余的SO2等酸性气体被进一步吸收,而浆液中的石膏等固相颗粒物在冲击作用下向下流动。管束式填料反应装置将具有足够的管道长度,一般情况下管道长度控制在200

2000mm范围内,从而保证足够的接触面积和停留时间,进而保证脱硫效率。由于气液两相均是向下流动,穿越阻力相对较小。穿越阻力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顺流喷淋湿法脱硫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脱硫剂粉仓、流化装置和湿法脱硫吸收塔;所述湿法脱硫吸收塔为顺流吸收塔,其顶端设置有烟气进口,烟气进口与烟气引入烟道的一端连接,烟气引入烟道的另一端分别与流化装置和烟气源连接,流化装置与所述脱硫剂粉仓连接;流化装置将脱硫剂粉流化后与烟气混合,然后将混合气体送入顺流吸收塔内;湿法脱硫吸收塔的塔体内部自上而下依次为喷淋层、管束填料层、烟气出口和浆液池,浆液池通过循环泵与喷淋层连接;喷淋层至少为一层;所述喷淋层设置双向喷头组件,为逆向喷淋和顺向喷淋;喷淋层与塔顶间隔设定距离,形成脱硫剂粉的捕捉空间。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顺流喷淋湿法脱硫系统,其特征在于:烟气引入烟道的端部设置有喷头,喷头与所述流化装置连接,喷头的朝向与烟气流向垂直,且喷头位于烟气进口的下游。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顺流喷淋湿法脱硫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烟气引入烟道的本体部分竖向设置。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顺流喷淋湿法脱硫系统,其特征在于:湿法脱硫吸收塔的烟气入口处设置有导流板组件。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顺流喷淋湿法脱硫系统,其特征在于:导流板的厚度为4

10mm,其...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刘述平吕茂辉周永跃高星磊田婷刘莹吕和武管闯尹鹏李智洋卢忠阳杨凤岭董如鑫王义富仇洪波吕扬冯超董莉莉
申请(专利权)人:山东国舜建设集团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