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扫描致动器及光纤扫描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8310872 阅读:16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7-29 00:13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扫描致动器,包括压电双晶片和粘接部件,以压电双晶片所处的平面为水平面,以压电双晶片的固定端为后端,则压电双晶片的前端为自由端,粘接部件设置于压电双晶片的左侧或右侧,粘接部件将压电双晶片的两个压电陶瓷片的一侧固定连接为一体。还公开了采用该扫描致动器的光纤扫描器。压电双晶片的两个压电陶瓷片均同时具有同步等长伸缩的运动分量和同步反向伸缩的运动分量,驱动压电双晶片的自由端同时沿水平方向振动和垂直方向振动。通过双压电晶片即实现了二维扫描;扫描致动器由压电双晶片和粘接部件构成,无需设置额外的矫正结构,构件方便制作加工,批量生产中易于保证产品规格、性能、参数的一致性。参数的一致性。参数的一致性。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扫描致动器及光纤扫描器


[0001]本技术涉及光纤扫描显示器件
,尤其涉及一种扫描致动器及光纤扫描器。

技术介绍

[0002]光纤扫描器是一种利用扫描致动器控制光纤摆动从而出射一幅图案的显示技术,该技术所照射的图案的色彩锐利饱和、对比度高、亮度高,且结构体积非常小,其主要用在光纤扫描显示(FSD)技术和光纤扫描内窥镜(FSE)技术中。
[0003]格栅式光纤扫描器的致动器主要包括作为快轴的第二致动部和作为慢轴的第一致动部,第二致动部和第一致动部的两端均分别为固定端和自由端,第二致动部的固定端与第一致动部的自由端固定连接。要想获得稳定的扫描范围、并精确操控扫描轨迹,需要致动器的末端的扫描轨迹与第一致动部的扫描轨迹和第二致动部的扫描轨迹具有精确的一致性,任何致动部的加工误差都会使得致动器的振动变得不易控制或产生杂乱的振动分量。如何避免不受控或杂乱的振动分量是提高扫描质量的重要因素之一。
[0004]传统的扫描器致动器一般为管状或片状,为了使得慢轴方向的致动部满足慢轴扫描频率、快轴方向的致动部满足快轴的扫描频率,就要对致动器的形状、尺寸进行相应的设计,这就导致致动器成不规则的异形。
[0005]如中国专利CN111830702A公开的一种扫描致动器,其大体上是采用管状的压电致动器,但如上述因素制约,其设计成为异形结构,这对于致动器的批量生产是相当不利的,难以加工,且加工一致性无法得到保障。又如中国专利CN209784655U公开的一种扫描致动器,其大体上是采用片状的压电致动器,同样处于性能考虑,将致动器同样设置为异形结构,同样存在上述难以精确加工、加工一致性差的技术问题。
[0006]同时,如何避免慢轴致动器与快轴致动器之间的振动耦合,同样是需要考虑的技术问题。上述两篇现有技术对于如何降低慢轴致动器与快轴致动器之间的振动耦合并没有相应的设计。
[0007]因而,如何在各致动部满足性能参数、不会产生振动耦合的前提下,使得致动器的易于加工,易于批量生产,批量生产一致性好,是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0008]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一种扫描致动器及采用该扫描致动器的光纤扫描器,用以至少解决致动器不易批量生产、批量生产一致性差的技术问题。
[0009]为了实现上述技术目的,本技术实施例第一方面提供了一种扫描致动器,包括压电双晶片和粘接部件,以压电双晶片所处的平面为水平面,以压电双晶片的固定端为后端,则压电双晶片的前端为自由端,粘接部件设置于压电双晶片的左侧或右侧,粘接部件将压电双晶片的两个压电陶瓷片的一侧固定连接为一体。
[0010]从而当压电双晶片的两个压电陶瓷片同步等长伸缩时,由于粘接部件将压电双晶
片的两个压电陶瓷片的一侧固定连接为一体,两个压电陶瓷片同步等长伸缩会驱动压电双晶片的自由端沿水平方向振动;而当压电双晶片的两个压电陶瓷片同步反向伸缩时,会驱动压电双晶片的自由端沿垂直方向振动。
[0011]故,当压电双晶片的两个压电陶瓷片均同时具有同步等长伸缩的运动分量和同步反向伸缩的运动分量时,会驱动压电双晶片的自由端同时沿水平方向振动和垂直方向振动。
[0012]一般的,所述的压电双晶片包括上下两片重叠贴合的压电陶瓷片,每片压电陶瓷片的上下表面均镀有导电薄膜,分别形成上下两个表面电极,两片压电陶瓷片固定贴合为一体,并且两片压电陶瓷片的左侧或右侧同时与粘接部件固定连接。两片压电陶瓷片均沿厚度方向(即垂直方向)极化。
[0013]可选的,压电双晶片接入电路的连接方式为:压电双晶片中位于上层的第一压电陶瓷片的上表面的电极和下表面的电极分别通过电极引线连接用于产生第一控制信号的第一驱动电路,压电双晶片中位于下层的第二压电陶瓷片的上表面的电极和下表面的电极分别通过电极引线连接用于产生第二控制信号的第二驱动电路。
[0014]也可选的,两片压电陶瓷片的极化方向相反,压电双晶片接入电路的连接方式为:压电双晶片中位于上层的第一压电陶瓷片的上表面的电极通过电极引线连接第一控制信号的正极,压电双晶片中位于下层的第二压电陶瓷片的下表面的电极通过电极引线连接第二控制信号的正极,第一压电陶瓷片的下表面的电极和第二压电陶瓷片的上表面的电极直接相连并接地。
[0015]第一压电陶瓷片在第一驱动信号的驱动下同时作与第二压电陶瓷片同步等长伸缩的运动和同步反向伸缩的运动;第二压电陶瓷片在第二驱动信号的驱动下同时作与第一压电陶瓷片同步等长伸缩的运动和同步反向伸缩的运动。
[0016]具体的,所述的第一控制信号具有驱动第一压电陶瓷片作与第二压电陶瓷片同步等长伸缩运动的第一组控制信号和驱动第一压电陶瓷片作与第二压电陶瓷片同步反向伸缩运动的第二组控制信号,第一控制信号为第一组控制信号和第二组控制信号叠加形成的信号;所述的第二控制信号具有驱动第二压电陶瓷片作与第一压电陶瓷片同步等长伸缩运动的第三组控制信号和驱动第二压电陶瓷片作与第一压电陶瓷片同步反向伸缩运动的第四组控制信号,第二控制信号为第三组控制信号和第四组控制信号叠加形成的信号。
[0017]优选的,所述的第一控制信号由两组正弦电压信号组成,具体的,第一组控制信号S
AX
=VA1*sin(ω
x
*t+φ
a1
),对应的,第三组控制信号为S
BX
=VB1*sin(ω
x*
t+φ
b1
);第二组控制信号S
AY
=VA2*sin(ω
y*
t+φ
a2
),对应的,第四组控制信号为S
BY
=VB2*sin(ω
y*
t+φ
b2
)。
[0018]进而,第一控制信号为:S
A
=S
AX
+S
AY
=VA1*sin(ω
x*
t+φ
a1
)+VA2*sin(ω
y*
t+φ
a2
),第二控制信号为:S
B
=S
BX
+S
BY
=VB1*sin(ω
x*
t+φ
b1
)+VB2*sin(ω
y*
t+φ
b2
)。
[0019]式中:VA1为控制信号S
AX
的电压幅值,VA2为控制信号S
Ay
的电压幅值,φ
a1
为控制信号S
AX
的初始相位,φ
a2
为控制信号S
Ay
的初始相位,VB1为控制信号S
BX
的电压幅值,VB2为控制信号S
By
的电压幅值,φ
b1
为控制信号S
BX
的初始相位,φ
b2
为控制信号S
By
的初始相位。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扫描致动器,其特征在于,包括压电双晶片和粘接部件,以压电双晶片所处的平面为水平面,以压电双晶片的固定端为后端,则压电双晶片的前端为自由端,粘接部件设置于压电双晶片的左侧或右侧,粘接部件将压电双晶片的两个压电陶瓷片的一侧固定连接为一体。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扫描致动器,其特征在于,压电双晶片的两个压电陶瓷片均同时具有同步等长伸缩的运动分量和同步反向伸缩的运动分量,驱动压电双晶片的自由端同时沿水平方向振动和垂直方向振动。3.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一种扫描致动器,其特征在于,压电双晶片中位于上层的第一压电陶瓷片的上表面的电极和下表面的电极分别通过电极引线连接用于产生第一控制信号的第一驱动电路,压电双晶片中位于下层的第二压电陶瓷片的上表面的电极和下表面的电极分别通过电极引线连接用于产生第二控制信号的第二驱动电路。4.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一种扫描致动器,其特征在于,压电双晶片的两片压电陶瓷片的极化方向相反,压电双晶片中位于上层的第一压电陶瓷片的上表面的电极通过电极引线连接第一控制信号的正极,压电双晶片中位于下层的第二压电陶瓷片的下表面的电极通过电极引线连接第二控制信号的正极,第一压电陶瓷片的下表面的电极和第二压电陶瓷片的上表面的电极直接相连并接地。5.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扫描致动器,其特征在于,第一压电陶瓷片在第一驱动信号的驱动下同时作与第二压电陶瓷片同步等长伸缩的运动和同步反向伸缩的运动;第二压电陶瓷片在第二驱动信号的驱动下同时作与第一压电陶瓷片同步等长伸缩的运动和同步反向伸缩的运动。6.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扫描致动器,其特征在于,第一压电陶瓷片在第一驱动信号的驱动下同时作与第二压电陶瓷片同步等长伸缩的运动和同步反向伸缩的运动;第二压电陶瓷片在第二驱动信号的驱动下同时作与第一压电陶瓷片同步等长伸缩的运动和同步反向伸缩的运动。7.如权利要求5或6所述的一种扫描致动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第一控制信号具有驱动第一压电陶瓷片作与第二压电陶瓷片同步等长伸缩运动的第一组控制信号和驱动第一压电陶瓷片作与第二压电陶瓷片同步反向伸缩运动的第二组控制信号,第一控制信号为第一组控制信号和第二组控制信号叠加形成的信号;所述的第二控制信号具有驱动第二压电陶瓷片作与第一压电陶瓷片同步等长伸缩运动的第三组控制信号和驱动第二压电陶瓷片作与第一压电陶瓷片同步反向伸缩运动的第四组控制信号,第二控制信号为第三组控制信号和第四组控制信号叠加形成的信号。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一种扫描致动器,其特征在于,第一组控制信号S
AX
=VA1*sin(ω
x
*t+φ
a1
),第三组控制信号为S
BX
=VB1*sin(ω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请求不公布姓名
申请(专利权)人:成都理想境界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