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采用电磁离合器的双电机混合动力驱动架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8295797 阅读:12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7-29 00:0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采用电磁离合器的双电机混合动力驱动架构,包括发动机、驱动电机、发电机、电磁离合器、中间轴、动力输出轴。所述动力输出轴将扭矩和转速输出,通过差速器驱动汽车,中间轴与动力输出轴通过齿轮联结,驱动电机的第一电机轴与中间轴通过齿轮联结。所述发动机的发动机输入轴与发电机的第二电机轴通过齿轮联结,所述发动机输入轴上安装有电磁离合器,电磁离合器控制发动机输入轴与中间轴动力的连接与中断。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可实现串联、并联、混联、发动机直驱、纯电动、驻车发电、制动能量回收等多种工作模式,覆盖各种城市路况及城市高架公路的高低速工况,提高经济性和动力性。性。性。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采用电磁离合器的双电机混合动力驱动架构


[0001]本技术属于汽车动力系统
,具体涉及一种结构简单,但可适应复杂工况的采用电磁离合器的双电机混合动力驱动架构。

技术介绍

[0002]燃油车在动力匹配方面是按最高车速、最大爬坡度以及极限加速性等动力性要求来设计发动机功率的,这与整车一般行驶工况下的功率需求之间存在很大差别。各种试验表明传统汽车发动机有三分之二以上时间工作在轻载、低负荷区域,而此区域的燃油消耗约占总油耗的二分之一。而反复的车辆降速速、提速则工作时间段,燃料消耗大。目前混联式混合动力系统车型应用较广泛,例如长城DHT、比亚迪DM

i、吉利Hi

X,国外成熟的则包括THS、i

MMD等。这一类动力耦合构型在动力性和燃油经济性方面优势明显。
[0003]目前双电机混合动力变速箱,大多采用离合器作为动力协调及执行机构,而现有的湿式离合器等结构复杂,体积和重量相对较大。同时在断开和闭合时响应时间较长,存在短暂的动力中断现象。
[0004]另外,现有的双电机混合动力变速箱,构型复杂,有时采用多个离合器,轴系较多,造成动力损耗较大,生产成本较高。

技术实现思路

[0005]针对现有技术所存在的上述不足,本技术目的是提供一种新的双电机混动系统,采用电磁离合器,实现发动机、驱动电机、发电机串联、并联、混联驱动,使得汽车在不同工况下工作模式衔接更顺畅,防止动力中断,提高经济性、动力性。
[0006]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一种采用电磁离合器的双电机混合动力驱动架构,包括发动机、驱动电机、发电机、电磁离合器、中间轴、动力输出轴,
[0007]所述动力输出轴将扭矩和转速输出,通过差速器驱动汽车,中间轴与动力输出轴通过齿轮联结,驱动电机的第一电机轴与中间轴通过齿轮联结,
[0008]所述发动机的发动机输入轴与发电机的第二电机轴通过齿轮联结,所述发动机输入轴上安装有电磁离合器,电磁离合器控制发动机输入轴与中间轴动力的连接与中断。
[0009]根据本技术又一实施例的采用电磁离合器的双电机混合动力驱动架构,所述发动机输入轴上固定连接有第二齿轮,所述第二电机轴上固连有第三齿轮,所述第二齿轮与第三齿轮啮合;
[0010]所述驱动电机的第一电机轴上固定连接有第五齿轮,中间轴上固定连接有第四齿轮、第六齿轮,动力输出轴上固定连接有第七齿轮,所述第四齿轮与第五齿轮啮合,所述第六齿轮与第七齿轮啮合。
[0011]根据本技术又一实施例或前述任一实施例的采用电磁离合器的双电机混合动力驱动架构,其中,所述发动机输入轴上套接有第一齿轮,第一齿轮与发动机输入轴活动连接,所述第一齿轮与中间轴上的第四齿轮啮合,电磁离合器可与第一齿轮联结或断开。
[0012]根据本技术又一实施例或前述任一实施例的采用电磁离合器的双电机混合动力驱动架构,其中,所述电磁离合器为牙嵌式,棘爪受电磁铁控制左右移动时与第一齿轮啮合或断开。
[0013]根据本技术又一实施例或前述任一实施例的采用电磁离合器的双电机混合动力驱动架构,其中,所述第一齿轮与发动机输入轴之间安装有轴承。
[0014]本技术的有益效果:
[0015]1、本技术所述的采用电磁离合器的双电机混合动力驱动架构,可实现串联、并联、混联、发动机直驱、纯电动、驻车发电、制动能量回收等多种工作模式,覆盖各种城市路况及城市高架公路的高低速工况,提高经济性和动力性;
[0016]2、本技术切仅采用五根轴,结构更简化,布局更紧凑,可靠性更高。同时总体重量更轻,无需复杂的制造工艺,生产成本更低。提高传动效率,附加损耗更小;
[0017]3、本技术采用电磁离合器,进行发动机动力的切换,相比较目前的液压式离合器,控制方式更为快速、平稳,减少动力中断。
附图说明
[0018]图1为本技术所述的采用电磁离合器的双电机混合动力驱动架构的结构示意图;
[0019]图2为本技术所述的采用电磁离合器的双电机混合动力驱动架构为纯电动模式的动力传递路线示意图;
[0020]图3为本技术所述的采用电磁离合器的双电机混合动力驱动架构为发动机直联模式的动力传递路线示意图;
[0021]图4为本技术所述的采用电磁离合器的双电机混合动力驱动架构为驻车发电模式的动力传递路线示意图;
[0022]图5为本技术所述的采用电磁离合器的双电机混合动力驱动架构为串联模式的动力传递路线示意图;
[0023]图6为本技术所述的采用电磁离合器的双电机混合动力驱动架构为并联模式的动力传递路线示意图;
[0024]图7为本技术所述的采用电磁离合器的双电机混合动力驱动架构为混联模式的动力传递路线示意图;
[0025]图8为本技术所述的采用电磁离合器的双电机混合动力驱动架构为制动能量回收模式的动力传递路线示意图。
[0026]图中:1、发动机;2、驱动电机;3、发电机;
[0027]401、第一齿轮;402、第二齿轮;403、第三齿轮;404、第四齿轮;405、第五齿轮;406、第六齿轮;407、第七齿轮;
[0028]5、第一电机轴;6、中间轴;7、动力输出轴;8、发动机输入轴;9、第二电机轴;10、电磁离合器。
具体实施方式
[0029]下面通过参照其中图示了本技术示意性实施例的附图更为全面地说明本实
用新型。但本技术可以按不同形式来实现,而不应解读为仅限于本文给出的各实施例。给出的上述各实施例旨在使本文的披露全面完整,从而使对本技术保护范围的理解更为全面和准确。诸如“包含”和“包括”之类的用语表示除了具有在说明书和权利要求书中有直接和明确表述的部件以外,本技术的技术方案也不排除具有未被直接或明确表述的其它部件的情形。
[0030]如图1所示,一种采用电磁离合器的双电机混合动力驱动架构,包括发动机1、驱动电机2、发电机3、电磁离合器10、中间轴6、动力输出轴7。动力输出轴7将扭矩和转速输出,通过差速器驱动汽车,中间轴6与动力输出轴7通过齿轮联结,驱动电机2的第一电机轴5与中间轴6通过齿轮联结。
[0031]发动机输入轴8上固定连接有第二齿轮402,第二电机轴9上固连有第三齿轮403,第二齿轮402与第三齿轮403啮合。
[0032]驱动电机2的第一电机轴5上固定连接有第五齿轮405,中间轴6上固定连接有第四齿轮404、第六齿轮406,动力输出轴7上固定连接有第七齿轮407,第四齿轮404与第五齿轮405啮合,第六齿轮406与第七齿轮407啮合。
[0033]发动机1的发动机输入轴8与发电机3的第二电机轴9通过齿轮联结,发动机输入轴8上安装有电磁离合器10,电磁离合器10控制发动机输入轴8与中间轴6动力的连接与中断。发动机输入轴8上套接有第一齿轮401,第一齿轮401与发动机输入轴8活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采用电磁离合器的双电机混合动力驱动架构,包括发动机(1)、驱动电机(2)、发电机(3)、中间轴(6)、动力输出轴(7),所述动力输出轴(7)将扭矩和转速输出,通过差速器驱动汽车,中间轴(6)与动力输出轴(7)通过齿轮联结,驱动电机(2)的第一电机轴(5)与中间轴(6)通过齿轮联结,所述发动机(1)的发动机输入轴(8)与发电机(3)的第二电机轴(9)通过齿轮联结,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电磁离合器(10),所述发动机输入轴(8)上安装有电磁离合器(10),电磁离合器(10)控制发动机输入轴(8)与中间轴(6)动力的连接与中断。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采用电磁离合器的双电机混合动力驱动架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发动机输入轴(8)上固定连接有第二齿轮(402),所述第二电机轴(9)上固连有第三齿轮(403),所述第二齿轮(402)与第三齿轮(403)啮合;所述驱动电机(2)的第一电机轴(5)上固定连接有第五齿轮(405...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石放辉周平郭育成武红钢沈双达潘发玉邹大庆
申请(专利权)人:江苏新能源汽车研究院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