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连续梁的组合防落梁结构,包括上板组件、下板组件、两组阻尼组件、第一滑板和第二滑板,上板组件固定设置于梁底下表面,下板组件固定设置于桥墩顶面,上板组件和下板组件设置于同一竖向位置,下板组件对上板组件的水平向移动进行限位,两阻尼组件一端连接上板组件的两相对侧边,另一端连接下板组件的与上板组件连接阻尼组件侧边对应的相对侧边,阻尼组件为履带式耗能结构,第一滑板和第二滑板分别设置于上板组件设置阻尼组件的侧边的水平侧面密贴上板组件。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采用多个U型钢加限位挡块的组合形式提高了抗震体系的可靠性和稳定性。抗震体系的可靠性和稳定性。抗震体系的可靠性和稳定性。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连续梁的组合防落梁结构
[0001]本技术涉及桥梁
,具体涉及一种连续梁的组合防落梁结构。
技术介绍
[0002]桥梁落梁作为桥梁在地震力作用下的一种典型震害型式,是引起桥梁倒塌损毁的主要原因之一,已引起工程设计人员的充分重视。防落梁装置有连梁型和限位型,其中使用最多的为限位型,主要有钢板限位装置、预应力钢绞线限位装置和缆索限位装置等,分别为钢板限位器、预应力钢绞线限位器和缆索限位器。
[0003]其中,钢板限位器会对桥梁正常使用状态下由温度变化等引起的墩梁相对位移起到限制作用,从而导致限位装置或桥梁结构被破坏。预应力钢绞线限位装置和缆索限位装置虽然可以通过预留初始松弛量来避免这一问题,但由于这两种限位装置的工作原理是通过钢绞线或缆索绷紧产生的回复力起到限位效果的,只能限制主梁在单一方向的位移,当出现相反方向的墩梁相对位移时,钢绞线或缆索会处于松弛状态,不能产生回复力。因此,设置在同一跨桥梁两侧的缆索限位装置并不会同时起到限位的作用,这样会降低限位装置的工作效率。由此发现,传统防落梁装置只起到限位作用,耗能效果不明显。
[0004]公开号为CN111305041B的专利公开了一种多级抗冲耗能桥梁限位器,涉及桥梁抗震领域,包括连接杆、复位弹簧和缸体;所述缸体设置在连接槽钢座上,缸体内设置有气体补偿腔和剪切增稠液,其中,气体补偿腔和剪切增稠液分布分别占据缸体内的左右两端;所述复位弹簧穿过气体补偿腔,复位弹簧一端设置在缸体的缸盖上,另一端设置在活塞杆上,所述活塞杆安装在连接杆上,连接杆延伸出缸体;所述活塞杆置于剪切增稠液内。其虽然可以实现限位和耗能的多重效果,但其结构复杂,在长期使用的情况下其维护难度较大。
[0005]由此现需一种连续梁的组合防落梁结构解决上述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0006]本技术是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传统防落梁装置只起到限位作用,耗能效果不明显的问题,提供了一种连续梁的组合防落梁结构,采用多个U型钢加限位挡块的组合形式提高了抗震体系的可靠性和稳定性,解决了上述问题。
[0007]本技术提供了一种连续梁的组合防落梁结构,包括上板组件、下板组件、两组阻尼组件、第一滑板和第二滑板,上板组件固定设置于梁底下表面,下板组件固定设置于桥墩顶面,上板组件和下板组件设置于同一竖向位置,下板组件对上板组件的水平向移动进行限位,两阻尼组件一端连接上板组件的两相对侧边,另一端连接下板组件的与上板组件连接阻尼组件侧边对应的相对侧边,阻尼组件为履带式耗能结构,第一滑板和第二滑板分别设置于上板组件设置阻尼组件的侧边的水平侧面密贴上板组件。
[0008]本技术所述的一种连续梁的组合防落梁结构,作为一种优选方式,上板组件包括上板体和定位块,上板体为板状结构,定位块设置于上板体下表面中部,定位块为长方体结构。
[0009]本技术所述的一种连续梁的组合防落梁结构,作为一种优选方式,下板组件包括下板体、第一限位块、第二限位块、第三限位块和第四限位块,下板体为板状结构,第一限位块和第二限位块相对设置于下板体上表面中部,第一限位块和第二限位块相对面平行,第一限位块和第二限位块之间空隙长度等于定位块宽度,第三限位块和第四限位块分别设置于第一限位块和第二限位块组成的空隙的两开口方向的下板体两边线位置,第三限位块和第四限位块之间间距大于定位块长度,第三限位块在第一限位块与第二限位块中线上与第一限位块的投影距离小于定位块长度,第四限位块在第一限位块与第二限位块中线上与第一限位块的投影距离小于定位块长度。
[0010]本技术所述的一种连续梁的组合防落梁结构,作为一种优选方式,阻尼组件包括至少两个的阻尼器,阻尼器为横向U型板结构,阻尼器中部为弧形结构,两组阻尼组件的阻尼器下端分别设置在第三限位块两侧的下板体边线位置和第四限位块两侧的下板体边线位置,阻尼器上端连接上板体对应的边线位置,阻尼器的开口方向朝向定位块宽度方向中线位置。
[0011]本技术所述的一种连续梁的组合防落梁结构,作为一种优选方式,第一滑板和第二滑板为倒置的U形板,第一滑板中部过渡段和第二滑板中部过渡段为平面结构,第一滑板的一侧的竖向板面接触上板体侧边,第二滑板的一侧的竖向板面接触上板体相对侧边。
[0012]本技术有益效果如下:
[0013]防落梁装置采用组合限位的设计方法,既在装置的上下板之间使用多个U型板又在上下板上设置限位挡块,上下板组件通过滑板传递滑动,挡块起到首次限位作用。当限位挡块行程达到饱和时发生剪断,此时U型板参与工作,通过U型板的履带式滚动产生阻尼来耗散能量。当梁体位移超过阻尼位移设计值时,U型板装置转化成防落梁拉杆,有效阻止落梁。在U型板的设计上,通过开U型槽孔的方式,使U型板可以释放横向温度位移,U型槽孔外围设置成凹槽结构,当U型板温度位移达到额定值时,凹槽和螺栓阻止其继续位移。U型板装拆方便,利于更换。
附图说明
[0014]图1为一种连续梁的组合防落梁结构示意图;
[0015]图2为一种连续梁的组合防落梁结构上板组件示意图;
[0016]图3为一种连续梁的组合防落梁结构下板组件示意图;
[0017]图4为一种连续梁的组合防落梁结构阻尼组件示意图。
[0018]附图标记:
[0019]1、上板组件;11、上板体;12、定位块;2、下板组件;21、下板体;22、第一限位块;23、第二限位块;24、第三限位块;25、第四限位块;3、阻尼组件;31、阻尼器;4、第一滑板;5、第二滑板。
具体实施方式
[0020]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
实施例。
实施例1
[0021]如图1所示,一种连续梁的组合防落梁结构,包括上板组件1、下板组件2、两组阻尼组件3、第一滑板4和第二滑板5,上板组件1固定设置于梁底下表面,下板组件2固定设置于桥墩顶面,上板组件1和下板组件2设置于同一竖向位置,下板组件2对上板组件1的水平向移动进行限位,两阻尼组件3一端连接上板组件1的两相对侧边,另一端连接下板组件2的与上板组件1连接阻尼组件3侧边对应的相对侧边,阻尼组件3为履带式耗能结构,第一滑板4和第二滑板5分别设置于上板组件1设置阻尼组件3的侧边的水平侧面密贴上板组件1。
[0022]如图2所示,上板组件1包括上板体11和定位块12,上板体11为板状结构,定位块12设置于上板体11下表面中部,定位块12为长方体结构。
[0023]如图3所示,下板组件2包括下板体21、第一限位块22、第二限位块23、第三限位块24和第四限位块25,下板体21为板状结构,第一限位块22和第二限位块23相对设置于下板体21上表面中部,第一限位块22和第二限位块23相对面平行,第一限位块22和第二限位块23之间空隙长度等于定位块12宽度,第三限位块24和第四限位块25分别设置于第一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连续梁的组合防落梁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上板组件(1)、下板组件(2)、两组阻尼组件(3)、第一滑板(4)和第二滑板(5),所述上板组件(1)固定设置于梁底下表面,所述下板组件(2)固定设置于桥墩顶面,所述上板组件(1)和所述下板组件(2)设置于同一竖向位置,所述下板组件(2)对所述上板组件(1)的水平向移动进行限位,两所述阻尼组件(3)一端连接所述上板组件(1)的两相对侧边,另一端连接所述下板组件(2)的与所述上板组件(1)连接所述阻尼组件(3)侧边对应的相对侧边,所述阻尼组件(3)为履带式耗能结构,所述第一滑板(4)和所述第二滑板(5)分别设置于所述上板组件(1)设置所述阻尼组件(3)的侧边的水平侧面密贴所述上板组件(1)。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连续梁的组合防落梁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上板组件(1)包括上板体(11)和定位块(12),所述上板体(11)为板状结构,所述定位块(12)设置于所述上板体(11)下表面中部,所述定位块(12)为长方体结构。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连续梁的组合防落梁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下板组件(2)包括下板体(21)、第一限位块(22)、第二限位块(23)、第三限位块(24)和第四限位块(25),所述下板体(21)为板状结构,所述第一限位块(22)和所述第二限位块(23)相对设置于所述下板体(21)上表面中部,所述第一限位块(22)和所述第二限位块(23)相对面平行,所述第一限位块(22)和所述第二限位块(23)之间空隙长度等于所述定位块(12)宽度,...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苏永华,臧晓秋,孙明德,牛斌,石龙,陈胜利,曹志峰,班新林,许见超,高策,周勇政,白鸿国,苏伟,刘清江,严爱国,杨喜文,李金凯,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铁道建筑研究所,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