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桩齿式隧道锚碇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8283964 阅读:11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7-27 10:30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隧道锚碇技术领域,且公开了一种桩齿式隧道锚碇,包括山体、上锚室,所述上锚室的底面固定连接有下锚室,该桩齿式隧道锚碇在使用时,在隧道锚碇修筑前对山体的内部进行挖掘,预留出锚碇以及桩齿的空间,当下锚室修筑完毕时,如果发生山体松动的情况,当主钢索通过散索鞍拉动次钢索时,次钢索被拉动时会拉动连接索,进而使连接索拉动拉动固定座同时带动拉动柱向下锚室内移动,同时拉动柱会拉动拉动板向下锚室的方向收缩,进而使支杆一与支杆二同时向外扩张,从而增加整个加固装置的受力面积,同时会对松动的山体进行压实,防止山体松动过大时,主钢索通过次钢索拉动下锚室而导致整个下锚室变形崩坏。致整个下锚室变形崩坏。致整个下锚室变形崩坏。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桩齿式隧道锚碇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隧道锚碇
,具体为一种桩齿式隧道锚碇。

技术介绍

[0002]目前,锚碇作为悬索桥主要的承力结构物,通常有隧道锚和重力锚等结构型式,隧道式锚碇因其充分利用围岩体自身强度而大大节省工程量正逐渐被大量应用。
[0003]关技术中,悬索桥采用的隧道锚一般是单根主缆对应一个隧道锚。出于岩体稳定性、施工安全性、经济性考虑,单个开挖断面不宜过大,目前锚塞体最大开挖断面宽度不超过20m,为解决主缆拉力大的问题,采取加长锚塞体长度方式解决。
[0004]现有的隧道锚碇在使用时,在一些特殊山体中使用,如果发生山体松动或者地震等情况,无法使隧道锚碇在这些环境中起到二次加固的作用,同时对与主钢索的连接部位不便于维护以及检修,在施工的过程中,也不方便对施工进行临时改进调整。

技术实现思路

[0005]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桩齿式隧道锚碇,以解决上述
技术介绍
中提出的问题。
[0006]为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桩齿式隧道锚碇,包括山体、上锚室,所述上锚室的底面固定连接有下锚室,所述上锚室的顶面固定连接有锚洞口,所述下锚室的内壁底面固定连接有次连接扣,所述次连接扣被次钢索贯穿,所述次钢索与次连接扣固定连接,所述下锚室的内部填充有锚塞体,该桩齿式隧道锚碇在使用时,在隧道锚碇修筑前对山体的内部进行挖掘,预留出锚碇以及桩齿的空间,使次钢索进过上锚室,再将下锚室内填充锚塞体,完成下锚室的内部施工,所述下锚室的表面设置有加固装置,所述加固装置包括:连接索,所述连接索与次钢索固定连接,所述连接索远离次钢索的一端贯穿并固定连接有固定座,所述固定座的左侧固定连接有拉动柱,所述拉动柱贯穿桩齿,且拉动柱与桩齿滑动连接,所述桩齿靠近下锚室的一侧表面与下锚室的表面固定连接,所述拉动柱远离固定座的一端固定连接有拉动板,所述桩齿靠近拉动板的一侧铰接有支杆一,所述支杆一远离桩齿的一端铰接有支杆二,所述支杆二远离支杆一的一端与拉动板相铰接,发生山体松动的情况,当主钢索通过散索鞍拉动次钢索时,进而使支杆一与支杆二同时向外扩张,从而增加整个加固装置的受力面积,同时会对松动的山体进行压实,防止山体松动过大时,主钢索通过次钢索拉动下锚室而导致整个下锚室变形崩坏。
[0007]优选的,所述上锚室的内部设置有连接装置,所述连接装置包括:散索鞍,所述散索鞍与锚洞口的表面固定连接,所述次钢索贯穿散索鞍,且次钢索与散索鞍固定连接,所述散索鞍的表面固定连接有加固扣件,所述加固扣件被主钢索贯穿,且主钢索与加固扣件固定连接,该连接装置可以在整个桩齿式隧道锚碇使用长时间后,通过连接装置对主钢索的连接,方便工人对主钢索与加固扣件之间进行维护检修。
[0008]优选的,所述散索鞍的表面固定连接有硬质方形连接座,所述硬质方形连接座靠
近加固扣件的一侧铰接有硬质长杆,所述硬质长杆远离硬质方形连接座的一端铰接有弧形保护板,所述弧形保护板的表面套接有硬质卡接柱,将主钢索与加固扣件固定连接,再拨动与硬质方形连接座相铰接的硬质长杆,使再将硬质卡接柱与弧形保护板与弧形保护板套接,完成连接。
[0009]优选的,所述硬质方形连接座的数量为四组,且四组所述硬质方形连接座分别以加固扣件的中心线为轴心圆周阵列设置在散索鞍的表面。
[0010]优选的,所述硬质长杆的数量为四组,且四组所述硬质长杆分别以四组所述硬质方形连接座相铰接。
[0011]优选的,所述弧形保护板的数量为四组,且四组所述弧形保护板分别与四组硬质长杆相铰接。
[0012]优选的,所述加固装置的数量为三十六个,且每九个为一组共四组,四组所述加固装置分别以下锚室的中心线为轴心圆周阵列与下锚室的表面固定连接,次钢索上连接有连接索,再将下锚室内填充锚塞体,使锚塞体首先对次钢索进行加固且保持稳定,同时也保证了次钢索在通过上锚室时不会间距太近,可以调整锚塞体的填充长度,根据实际施工需求减小施工成本,节约资源。
[0013]优选的,所述拉动柱贯穿下锚室,且拉动柱与下锚室滑动连接。
[0014]优选的,所述支杆一的数量为四组,且四组所述支杆一分别以桩齿的表面相铰接。
[0015]与现有技术相比,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桩齿式隧道锚碇,具备以下有益效果:
[0016]1、该该桩齿式隧道锚碇在使用时,在隧道锚碇修筑前对山体的内部进行挖掘,预留出锚碇以及桩齿的空间,当下锚室修筑完毕时,如果发生山体松动的情况,当主钢索通过散索鞍拉动次钢索时,次钢索被拉动时会拉动连接索,进而使连接索拉动拉动固定座同时带动拉动柱向下锚室内移动,同时拉动柱会拉动拉动板向下锚室的方向收缩,进而使支杆一与支杆二同时向外扩张,从而增加整个加固装置的受力面积,同时会对松动的山体进行压实,防止山体松动过大时,主钢索通过次钢索拉动下锚室而导致整个下锚室变形崩坏。
[0017]2、该桩齿式隧道锚碇在次钢索与散索鞍连接完毕后,将主钢索与加固扣件固定连接,再拨动与硬质方形连接座相铰接的硬质长杆,该连接装置可以在整个桩齿式隧道锚碇使用长时间后,通过连接装置对主钢索的连接,方便工人对主钢索与加固扣件之间进行维护检修。
[0018]3、该桩齿式隧道锚碇通过下锚室内壁固定连接的连接扣单独对次钢索的连接,同时次钢索上连接有连接索,最后再将下锚室内填充锚塞体,保证了次钢索在通过上锚室时不会间距太近,长时间使用变形导致次钢索之间产生磨损,根据主钢索的拉力大小,也可以调整锚塞体的填充长度,根据实际施工需求减小施工成本,节约资源。
附图说明
[0019]图1为本专利技术正视结构示意图;
[0020]图2为本专利技术顶视结构示意图;
[0021]图3为本专利技术剖视结构示意图;
[0022]图4为本专利技术加固装置结构示意图;
[0023]图5为本专利技术剖面顶端结构示意图;
[0024]图6为本专利技术局部剖视结构示意图。
[0025]图中:1、山体;2、加固装置;21、连接索;22、固定座;23、拉动柱;24、桩齿;25、拉动板;26、支杆一;27、支杆二;3、连接装置;32、散索鞍;33、加固扣件;34、主钢索;35、硬质方形连接座;36、硬质长杆;37、弧形保护板;38、硬质卡接柱;4、上锚室;5、下锚室;6、锚洞口;7、连接扣;8、次钢索;9、锚塞体。
具体实施方式
[0026]如图1

6所示,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技术方案:一种桩齿式隧道锚碇,包括山体1、上锚室4,上锚室4的底面固定连接有下锚室5,上锚室4的顶面固定连接有锚洞口6,下锚室5的内壁底面固定连接有次连接扣7,次连接扣7被次钢索8贯穿,次钢索8与次连接扣7固定连接,下锚室5的内部填充有锚塞体9,该桩齿式隧道锚碇在使用时,在隧道锚碇修筑前对山体1的内部进行挖掘,预留出锚碇以及桩齿24的空间,当下锚室5修筑完毕时,将连接扣7与下锚室5的内壁焊接完毕,同时将次钢索8与连接扣7固定连接,再将连接索21与次钢索8焊接,通过机械拉动次钢索8,使次钢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桩齿式隧道锚碇,包括山体(1)、上锚室(4),其特征在于:所述上锚室(4)的底面固定连接有下锚室(5),所述上锚室(4)的顶面固定连接有锚洞口(6),所述下锚室(5)的内壁底面固定连接有次连接扣(7),所述次连接扣(7)被次钢索(8)贯穿,所述次钢索(8)与次连接扣(7)固定连接,所述下锚室(5)的内部填充有锚塞体(9),所述下锚室(5)的表面设置有加固装置(2),所述加固装置(2)包括:连接索(21),所述连接索(21)与次钢索(8)固定连接,所述连接索(21)远离次钢索(8)的一端贯穿并固定连接有固定座(22),所述固定座(22)的左侧固定连接有拉动柱(23),所述拉动柱(23)贯穿桩齿(24),且拉动柱(23)与桩齿(24)滑动连接,所述桩齿(24)靠近下锚室(5)的一侧表面与下锚室(5)的表面固定连接,所述拉动柱(23)远离固定座(22)的一端固定连接有拉动板(25),所述桩齿(24)靠近拉动板(25)的一侧铰接有支杆一(26),所述支杆一(26)远离桩齿(24)的一端铰接有支杆二(27),所述支杆二(27)远离支杆一(26)的一端与拉动板(25)相铰接。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桩齿式隧道锚碇,其特征在于:所述上锚室(4)的内部设置有连接装置(3),所述连接装置(3)包括:散索鞍(32),所述散索鞍(32)与锚洞口(6)的表面固定连接,所述次钢索(8)贯穿散索鞍(32),且次钢索(8)与散索鞍(32)固定连接,所述散索鞍(32)的表面固定连接有加固扣件(33),所述加固扣件(33)被主钢索(34)贯穿,且主钢索(34)...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韩洪举郭吉平虞思洋
申请(专利权)人:贵州交通建设集团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