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血管治疗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38277986 阅读:8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7-27 10:28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血管治疗系统,用于输送植入元件,所述系统包括输送管鞘,沿轴向形成一贯通的内腔;输送杆,置于所述输送管鞘的内腔;带动元件,设置于所述输送杆的远端,至少部分所述带动元件设置为自扩张;所述植入元件套设于所述带动元件的外部,所述带动元件可配置为所述植入元件沿所述输送管鞘的轴向移动,且所述带动元件通过自扩张支撑所述植入元件打开。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利用带动元件的自扩张功能,提高植入元件到达病变处打开的成功率。提高植入元件到达病变处打开的成功率。提高植入元件到达病变处打开的成功率。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血管治疗系统


[0001]本技术涉及医疗器械
,具体涉及一种血管治疗系统。

技术介绍

[0002]颅内动脉瘤为发生在颅内动脉管壁上的异常膨出,在普通人群中的发病率为3%~5%,患者每年发生动脉瘤劈裂的概率约为0.95%,动脉瘤一旦发生破裂出现蛛网膜下腔出血,其致死率可达40%。对于一些复杂动脉瘤,如大型、巨大型动脉瘤,宽颈动脉瘤等,多采用密网支架进行治疗,通过密网支架的高金属覆盖率和高网孔率设计,对局部血流进行重塑,将载瘤动脉向动脉瘤的冲击血流导向远端正常血流内,从而减少局部血流对动脉瘤的冲击,使动脉瘤内的血流动力学情况得以改善,最终在动脉瘤内形成血栓,进而实现动脉瘤的闭塞;同时密网支架为血管内皮细胞攀爬生长提供“脚手架”的作用,促进瘤颈口内皮化,从而防止动脉瘤破裂,促进动脉瘤的永久栓塞。
[0003]但是目前已上市的密网支架,在临床使用过程中,会出现支架打不开的问题。密网支架打不开的原因主要有:1.为实现血流导向作用,均是由多金属细丝编织而成,且存在很多的编织点,丝与丝支架具有一定摩擦力,会增加支架打不开的风险;2.同时目前的密网支架的输送系统尺寸较小,经过长期对支架的压握,易对支架造成永久变形,使支架打不开;3.目前的密网支架多采用输送膜的方式对密网支架进行输送,即输送时,通过输送膜摩擦密网支架的内壁来实现密网支架的输送,如申请公布号为CN102145202B所述;甚至有的密网支架通过将编织丝部分或全部的嵌入至输送膜的凹陷部分来增加推送力,降低推送阻力;如申请公布号为CN214484746U所述。采用输送膜的方式,尤其是高分子输送膜,易与密网支架的编织丝产生结合力,导致密网支架打不开的几率增大,而采用编织丝嵌入至输送膜的方式,同样也存在密网支架打不开的风险。

技术实现思路

[0004]针对现有技术中的问题,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血管治疗系统,来解决密网支架在释放过程中支架打开困难的问题。
[0005]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一种血管治疗系统,用于输送植入元件,所述系统包括:输送管鞘,沿轴向形成一贯通的内腔;输送杆,置于所述输送管鞘的内腔;带动元件,设置于所述输送杆的远端,至少部分所述带动元件设置为可自扩张;所述植入元件套设于所述带动元件的外部,所述带动元件配置为带动所述植入元件沿所述输送管鞘的轴向移动,且所述带动元件通过自扩张支撑所述植入元件打开。
[0006]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带动元件为空心管,所述空心管套设于所述输送杆的远端。
[0007]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带动元件的外表面包括多个凹陷部,所述植入元件至少部分嵌入于所述凹陷部内。
[0008]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植入元件为网状支架;所述带动元件的外表面包括多个凸起部,所述凸起部至少部分嵌入于所述网状支架的网孔内。
[0009]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凸起部的高度为25微米~500微米,所述凸起部的宽度为25微米~100微米。
[0010]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带动元件的材料为不锈钢、镍钛合金或聚酰亚胺。
[0011]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输送杆的外径从近端至远端逐渐减小。
[0012]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输送管鞘的内径为0.017英寸~0.029英寸。
[0013]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输送杆的材料为不锈钢、镍钛合金、聚醚嵌段聚酰胺、尼龙和聚四氟乙烯中的一种或多种的组合。
[0014]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输送杆上还设置有第一显影结构和第二显影结构,所述第一显影结构置于所述带动元件的近端,所述第二显影结构置于所述带动元件的远端,所述第一显影结构的材料和所述第二显影结构的材料为显影材料,所述显影材料为金、铂、铂合金、钽和钽合金中的一种或多种的组合。
[0015]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输送杆的远端还设置有弹簧结构,所述弹簧结构通过焊接或胶粘方式固定在所述输送杆的远端末端;所述弹簧结构的材料包括显影材料,所述显影材料为金、铂、铂合金、钽或钽合金中的一种或多种的组合。
[0016]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带动元件包括轴向相连的至少一个镂空管和至少一个环形件,所述环形件与所述输送杆固定连接。
[0017]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镂空管包括多个支柱,所述多个支柱彼此连接形成环形结构,所述多个支柱之间形成多个开口。
[0018]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镂空管的材料为镍钛合金;所述镂空管通过激光切割管材形成。
[0019]本技术所提供的一种血管治疗系统具有如下优点:
[0020]所述血管治疗系统用于输送植入元件,该系统包括输送管鞘、输送杆和带动元件。所述输送管鞘沿轴向形成一贯通的内腔;所述输送杆置于所述输送管鞘的内腔;所述带动元件包括一空心管,套设于所述输送杆的远端,所述空心管包括自扩张结构;所述植入元件套设于所述带动元件的外部,所述带动元件可带动所述植入元件从所述输送管鞘的近端向所述输送管鞘的远端移动,所述空心管的自扩张结构通过自扩张支撑所述植入元件打开。利用所述空心管的自扩张功能,提高植入元件至病变处打开的成功率。
附图说明
[0021]通过阅读参照以下附图对非限制性实施例所作的详细描述,本技术的其它特征、目的和优点将会变得更明显。
[0022]图1是本技术提供的一实施例的血管治疗系统和植入元件的结构示意图;
[0023]图2是本技术提供的第一优选实施例的带动元件的结构示意图;
[0024]图3是本技术提供的第一优选实施例的植入元件套设在带动元件外侧的截面示意图;
[0025]图4是本技术提供的第一优选实施例的带动元件自扩张后的截面示意图;图5是本技术提供的第二优选实施例的带动元件的结构示意图;
[0026]图6是本技术提供的第二优选实施例的带动元件自扩张后的示意图;
[0027]图7是本技术体统的第二优选实施例的带动元件外侧套设有植入元件的截面
示意图;
[0028]图8是本技术提供的可替代实施例的带动元件的示意图;
[0029]图9是本技术提供的可替代实施例的带动元件的示意图;
[0030]图10是本技术提供的第三优选实施例的带动元件的示意图。
[0031]附图标记:
[0032]10
ꢀꢀꢀꢀ
血管治疗系统
[0033]11
ꢀꢀꢀꢀ
输送管鞘
[0034]12
ꢀꢀꢀꢀ
输送杆
[0035]121
ꢀꢀꢀ
第一显影结构
[0036]122
ꢀꢀꢀ
第二显影结构
[0037]123
ꢀꢀꢀ
弹簧结构
[0038]13
ꢀꢀꢀꢀ
带动元件
[0039]131
ꢀꢀꢀ
凸起部
[0040]132
ꢀꢀꢀ
凹陷部
[0041]133
ꢀꢀꢀ
封闭管
[0042]2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血管治疗系统,其特征在于,用于输送植入元件,所述系统包括:输送管鞘,沿轴向形成一贯通的内腔;输送杆,置于所述输送管鞘的内腔;带动元件,设置于所述输送杆的远端,至少部分所述带动元件设置为可自扩张;所述植入元件套设于所述带动元件的外部,所述带动元件配置为带动所述植入元件沿所述输送管鞘的轴向移动,且所述带动元件通过自扩张支撑所述植入元件打开。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血管治疗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带动元件为空心管,所述空心管套设于所述输送杆的远端。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血管治疗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带动元件的外表面包括多个凹陷部,所述植入元件至少部分嵌入于所述凹陷部内。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血管治疗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植入元件为网状支架;所述带动元件的外表面包括多个凸起部,所述凸起部至少部分嵌入于所述网状支架的网孔内。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血管治疗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凸起部的高度为25微米~500微米,所述凸起部的宽度为25微米~100微米。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血管治疗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带动元件的材料为不锈钢、镍钛合金或聚酰亚胺。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血管治疗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输送杆的外径从近端至远端逐渐减小。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血管治疗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龙平田云鹏张权刘天宇
申请(专利权)人:上海博畅医疗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