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用于电动汽车的散热装置,包括上壳体和下壳体,上壳体和下壳体盖合时形成一腔体。腔体一侧设置连通进水口的第一流道,另一侧设置连通出水口的第二流道,第一流道轴向中心线和第二流道轴向中心线重合。上壳体朝向下壳体的一面和/或下壳体朝向上壳体的一面,于临近第一流道朝向第二流道的一端设有分流板。分流板垂直于第一流道的长度方向,当上壳体和下壳体盖合时,分流板将水流引导至腔体的两侧壁。本发明专利技术利用分流板,将原有的一股水流分成两股同时流动的水流,相较于蛇形串联式冷却水道,冷却液能更快地到达出水口,冷却进程快;同时,因冷却液能更快地到达出水口,冷却液前后的温差较小,能保证控制板和功率模组的均匀散热。组的均匀散热。组的均匀散热。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用于电动汽车的散热装置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散热
,尤指一种用于电动汽车的散热装置。
技术介绍
[0002]随着科技水平的不断提升,电动汽车已经被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成为大多数人的代步工具。
[0003]而电动汽车在行驶过程中,其内的控制板和功率模组会产生大量的热量,为保证电动汽车及其内的设备、元件等能够安全稳定地运行,需要设置散热装置对其进行散热。
[0004]散热的方式主要有风冷和液体冷却,而对于如电动汽车这种大功率设备通常会采用液体冷却的方式对控制板及功率模组进行散热。目前,最为常见的液体冷却装置多为串联蛇形冷却水道,一方面,该种冷却水道长度过长,导致冷却液体自进水口到出水口的冷却流程所花费的时间较长,冷却效果较差;另一方面,当冷却液体沿该种冷却水道流至靠近出水口位置时,冷却液体的温度相较于最开始冷却液体进入冷却水道的温度会更高,存在较大温差,从而导致控制板和功率模组的散热不均匀。
[0005]因此,如何对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技术缺陷进行改进,一直是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亟待解决的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0006]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用于电动汽车的散热装置,摒弃原有的蛇形串联式冷却水道,采用并联式冷却水道,冷却进程快且温差小,具有较好的冷却效果。
[0007]本专利技术提供的技术方案如下:
[0008]一种用于电动汽车的散热装置,包括:
[0009]上壳体和下壳体,所述上壳体和下壳体盖合时形成一腔体;
[0010]所述腔体于一侧设置第一流道,所述第一流道连通有进水口,及所述腔体于另一侧设置第二流道,所述第二流道连通有出水口;其中,所述第一流道的轴向中心线和所述第二流道轴向中心线重合;
[0011]所述上壳体朝向所述下壳体的一面,和/或所述下壳体朝向所述上壳体的一面,于临近所述第一流道朝向所述第二流道的一端设有分流板;
[0012]所述分流板垂直于所述第一流道的长度方向,当所述上壳体和所述下壳体盖合时,所述分流板将水流引导至所述腔体的两侧壁。
[0013]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上壳体朝向所述下壳体的一面,和/或所述下壳体朝向所述上壳体的一面,设有多个挡板组,所述挡板组沿所述第一流道长度方向依次间隔设置;
[0014]其中,每一所述挡板组均包括至少两个并排设置的挡板,每一所述挡板均沿所述分流板的长度方向延伸,且每一所述挡板组中相邻的两所述挡板间存在间隙;
[0015]当所述上壳体和所述下壳体盖合时,所述挡板将所述腔体分隔为若干相连通的冷却区域。
[0016]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上壳体朝向所述下壳体的一面,于每一所述冷却区域均设有若干间隔设置的散热件;
[0017]所述散热件与所述挡板平行,且所述散热件的长度短于所述挡板的长度。
[0018]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腔体侧壁对应于每相邻两个所述挡板组之间,设有导向凸台。
[0019]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每个所述挡板组包括两个所述挡板,且两所述挡板之间存在间隙;
[0020]所述间隙被配置为正对于所述第一流道。
[0021]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分流板正对于所述第一流道的部位,于远离所述第一流道的一面设有加固凸台,以加强所述分流板抗水流冲击的能力。
[0022]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分流板长度方向上的两端设有第一导向面;
[0023]和/或
[0024]所述加固凸台在所述分流板长度方向上的两端设有第二导向面。
[0025]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下壳体远离所述上壳体的一面设有第一安装工位,适于安装控制板;及
[0026]所述上壳体远离所述下壳体的一面设有第二安装工位,适于安装功率模组,且所述第二安装工位和所述冷却区域一一对应设置;
[0027]经所述进水口进入所述腔体内的水流,同时对装设于所述第一安装工位的控制板和装设于所述第二安装工位的功率模组进行冷却。
[0028]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每一所述第二安装工位均设有至少两个定位销,且至少两个所述定位销呈对角设置。
[0029]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效果在于:
[0030]1、本专利中,通过在上壳体朝向下壳体的一面,和/或下壳体朝向上壳体的一面,于临近第一流道朝向第二流道的一端设置垂直于第一流道长度方向的分流板,能够将经进水口及第一流道进入腔体的水流引导至腔体在分流板长度方向上的两侧,从而形成两股同时进行冷却的水流。如此,相较于蛇形串联式冷却水道,本专利所提供的散热装置内的冷却液能够更快地到达出水口,冷却进程快;同时,因冷却液能够更快地到达出水口,冷却液前后的温差较小,能保证控制板和功率模组的均匀散热。
[0031]2、本专利中,在上壳体朝向下壳体的一面,和/或下壳体朝向上壳体的一面设置了多个挡板组,且每个挡板组包括至少两个并排设置的挡板。此时,被分流板分成两股的水流又能在挡板的作用下分成多股,多股水流又会存在碰撞、融合,从而使整个腔体内的冷却水的温度更趋于一致。以每个挡板组包括两个挡板为例,自第一流道流向分流板的水流被分流板分为两股沿腔体侧壁流动的水流,此时,两边的水流在遇到第一组挡板组时,会在挡板的作用下,一部分沿原路径流动,另一部分沿着挡板的延伸方向流动。而两边沿着挡板方向流动的水流会形成对流,然后混合形成新的水流,新的水流一部分自两个挡板之间的间隙流入下一组挡板组,一部分分别沿着两个挡板的延伸方向流至腔体在分流板长度方向上的两侧,与沿原路径流动的水流汇合。可见,该结构设置会使冷却液分为多个流向进行冷却,同时又存在多个水流交汇处,能够最大限度地降低冷却液的温差,不会存在靠近出水口的冷却液因温度较高而导致冷却效果不好、散热不均匀的情况。
[0032]3、本专利中,考虑到功率模组运行所散发的热量大于控制板运行所散发的热量,所以,冷却区域与用于安装功率模组的第二安装工位一一对应设置,从而最大限度地保证腔体内冷却液体对功率模组的散热效果。此外,上壳体朝向下壳体的一面,于每一冷却区域均设有散热件,能进一步提高本专利所提供的散热装置对功率模组的散热效果,实用性强。值得注意的是,本专利中的控制板和功率模组分设在散热装置相对的两端,既能同时通过该散热装置进行冷却,又不会相互干扰,结构设置合理且集成度高。
附图说明
[0033]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专利技术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0034]图1是本专利技术所提供的散热装置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0035]图2是本专利技术所提供的上壳体的俯视图;
[0036]图3是本专利技术所提供的下壳体的仰视图;
[0037]图4是本专利技术所提供的上壳体的仰视图;
[0038]图5是本专利技术所提供的下壳体的俯视图。
[0039]附图标号说明:
[0040]100、下壳体;110、腔体;111、第一流道;112、分流板;1121、加固凸台;1122、第一导向面;1123、第二导向面;113、挡板;114、冷却区域;115、导向凸台;116、第二流道;1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用于电动汽车的散热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上壳体和下壳体,所述上壳体和下壳体盖合时形成一腔体;所述腔体于一侧设置第一流道,所述第一流道连通有进水口,及所述腔体于另一侧设置第二流道,所述第二流道连通有出水口;其中,所述第一流道的轴向中心线和所述第二流道轴向中心线重合;所述上壳体朝向所述下壳体的一面,和/或所述下壳体朝向所述上壳体的一面,于临近所述第一流道朝向所述第二流道的一端设有分流板;所述分流板垂直于所述第一流道的长度方向,当所述上壳体和所述下壳体盖合时,所述分流板将水流引导至所述腔体的两侧璧。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电动汽车的散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上壳体朝向所述下壳体的一面,和/或所述下壳体朝向所述上壳体的一面,设有多个挡板组,所述挡板组沿所述第一流道长度方向依次间隔设置;其中,每一所述挡板组均包括至少两个并排设置的挡板,每一所述挡板均沿所述分流板的长度方向延伸,且每一所述挡板组中相邻的两所述挡板间存在间隙;当所述上壳体和所述下壳体盖合时,所述挡板将所述腔体分隔为若干相连通的冷却区域。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用于电动汽车的散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上壳体朝向所述下壳体的一面,于每一所述冷却区域均设有若干间隔设置的散热件;所述散热件与所述挡板平行,且所述散热件的长度短于所述挡板的长度。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用于电动汽车的...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林李翰,黄郅纮,王素惠,赖亮顺,萧舜昌,
申请(专利权)人:环旭电子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