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绿色生态的地下公共陵园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8270666 阅读:12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7-27 10:25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绿色生态的地下公共陵园,属于殡葬墓地领域。地下公共陵园包括位于地上陵园门楼、地下墓室、连通地下墓室与地面的进出通道、地上地面上设有延伸至地下墓室的采光井和位于采光井上方的墓地亭楼;所述的地下墓室为在地上地面下设置的中空立方的腔室,所述的进出通道位于地下墓室的前庭的上方,所述的地下墓室的地上地面上设有地上陵园门楼,所述腔室内表面设有防水层和防水保护层。该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结构简单,充分的利用了土地面积,解决了墓地土地面积紧缺的问题,满足了现代人们集中安葬和入土为安的殡葬习俗,地上种植绿植,改善了生态环境。改善了生态环境。改善了生态环境。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绿色生态的地下公共陵园


[0001]本技术涉及殡葬墓地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绿色生态的公共陵园。

技术介绍

[0002]随着我国保护环境的政策,火葬取代了传统的土葬,也减少了细菌病毒的发生和传播。目前火葬后,家属通常会将骨灰盒寄存,即把骨灰盒一般存放在经有关部门批准兴建的殡葬场所,包括骨灰盒、公益性公墓和经营性公墓。现有的公墓墓地一般选建在本地域中的丘陵、山地或平原,都是风景优美的地方,在公墓里建造不同规格和不同档次的墓穴,墓穴的周围采用水泥、砖、砂石等建筑材料建造成豪华的院庭,墓穴前立起石碑,这些建筑物都成一劳永逸的永久性建筑。但上述公墓存在着很多弊端,一是随着时间的推移,人口老龄化的到来,每年死亡人数不断的增加,公墓用地面积也在扩大,造成死人与活人争地的局面;二是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墓地价位也越来越高,使一般人难以承受;三是平均一个墓穴要占地3

8平方米,失去了3

8平方米绿色植被,造成严重水土流失,即浪费土地、破坏环境;四是家族逝者的墓地难以集中在一起,在祭扫时,需要辗转多个墓地,祭扫不方便,另外由于现代工作节奏越来越快,晚辈难以对先辈逐一祭奠,也使很多后代不了解自己先辈的历史。

技术实现思路

[0003]为解决现有技术存在的上述问题,本申请提供一种绿色生态的地下公共陵园。其结构简单,节约土地,绿色生态,成本较低,便于长期使用,既为全民逝者提供一个安静的天堂,也可便于家族式集中墓葬。
[0004]为实现上述目的,本申请的技术方案为一种绿色生态的地下公共陵园,包括位于地上的地上陵园门楼、地下墓室、用于地下墓室与地面连通的进出通道、地面上设有延伸至地下墓室的采光井和位于采光井上方的墓地亭楼。所述的地下墓室为在地上地面下设置的中空立方的腔室,所述的进出通道包括入室门和步行楼梯,所述的进出通道位于地下墓室腔室的前庭的上方,所述的地下墓室的地上地面上设有地上陵园门楼,所述腔室内表面设有防水层和防水保护层。
[0005]所述的腔室为框架剪力墙结构,设有框架柱和剪力墙,腔室一侧为剪力墙,另一侧为框架柱和剪力墙。腔室内地面为水泥面,腔室的底板、顶板、四周室壁的内外表面全部设有防水层和防水保护层。
[0006]进一步的,所述的腔室的室内后庭用纵向分隔板和横向分隔板分隔成若干个用于存放骨灰盒的侧向凹形墓室A,以供骨灰盒安放其中,墓室A设有室门,待骨灰盒放置后,关闭室门。所述的各纵向分隔板和各横向分隔板均相隔一定的距离进行设置,从而隔成若干个墓室A;墓室A室门上预留部分空间,以供粘贴逝者照片并雕刻逝者的姓名、日期、立碑人等相关信息。腔室室内地面上设有若干排正向凹形墓室B,各墓室B后方设有墓碑,墓碑用于粘贴逝者照片并雕刻逝者的姓名、日期、立碑人等相关信息;在腔室两侧预留有供人员行走
的主通道,各墓室B之间预留部分空间,以供人员走动的辅通道以及祭祀用品摆放地。所述的墓室B分为内、外两层,所述的墓室B内层四周是由混凝土板、或水泥板、或砖砌成,外层为大理石或花岗石铺贴;墓室B设有室门,待骨灰盒放入墓室B内,盖上墓室B室门。
[0007]所述的墓室A室门和墓室B室门为定制同等大小的天然石,其材质优先为大理石、花岗石。需要说明的是,腔室内的所有墓室和室门所用的石材材质和颜色要求统一,保证美观。所述的墓室A室门和墓室B室门通过密封胶分别与墓室A和墓室B进行密封、固定。
[0008]所述的纵向分隔板、横向分隔板的材质可根据需求而定,可优选为混凝土板、水泥板、砖板等等。所述的横向分隔板端部设有祭祀用品摆放地,所述祭祀用品摆放地的端部与墓室A室门间距不小于400mm,以供祭祀时贡品、鲜花、烧香等祭祀用品摆放。所述的纵向分隔板、横向分隔板通过在腔室后墙上预埋拉结钢筋的方式,实现纵向分隔板、横向分隔板与墙体固定。
[0009]所述的腔室顶层预留有若干个采光井,采光井的形状为多边形,以供通风、通气和采光;腔室设有消防通道,以供在特殊情况时,人员安全疏离。
[0010]进一步的,所述的腔室顶板上方覆有深度至少1m的土层,以供花草、树木种植,不仅美观,而且改善生态环境,不会出现水土流失。
[0011]进一步的,所述的采光井上方竖直位置四周设有用于挡水的坎台,此坎台至少高出地上地面200mm,并深入地下土层与腔室顶板相连,坎台设有防水层和防水保护层。所述的墓地亭楼由墓地亭柱、墓地亭梁、墓地屋亭和装饰物构成;墓地亭楼位于地下墓地预留的采光井上方,在坎台各交叉角处设有墓地亭柱,墓地亭柱上方设有墓地屋亭和墓地亭梁,墓地屋亭的屋檐端部与墓地亭柱间距不小于400mm,以保证雨水和杂物不进入地下墓室内,墓地亭梁与墓地亭柱相连;装饰物固定在墓地屋亭上;坎台上挂有若干个排气扇,以供排烟、通风,所述的排气扇位于腔室顶部与地上地表之间。
[0012]所述的地上陵园门楼由门楼亭柱、门楼亭梁、门楼屋亭、装饰物、牌坊和避雷针构成;地上陵园门楼位于入室门的前方,所述的地上陵园门楼共有三层,底层由门楼亭柱和门楼亭梁构成;在门楼亭梁的上方居中位置设有中层,中层由门楼亭柱、门楼亭梁、门楼屋亭构成,将装饰物固定在门楼屋亭上,在中层范围内设有用于写明陵园名称的牌坊;在中层亭梁上方设有顶层,顶层由门楼亭柱、门楼亭梁、门楼屋亭构成,将装饰物固定在门楼屋亭上;所述地上陵园门楼顶部设有避雷针,避雷针与大地相连。
[0013]所述的门楼亭柱、门楼亭梁、门楼屋亭、墓地亭柱、墓地亭梁、墓地屋亭和装饰物的形状和材质可根据需求而定,门楼亭柱、门楼亭梁、门楼屋亭、墓地亭柱、墓地亭梁和墓地屋亭的材质优选为混凝土或水泥;装饰物优选为琉璃瓦或普通瓦。
[0014]本技术由于采用以上技术方案,能够取得如下的技术效果:
[0015](1)该技术结构简单,且采光、通风、透气性好,低成本、节能。采用建造地下公共墓地,充分的利用了土地面积,有效的解决了墓地土地面积紧缺的问题,既满足了现代人们集中安葬和入土为安的殡葬习俗,又实现了占地面积小、绿色生态的发展需求,实现了以空间换面积的发展理念,将原先突围的地下空间加以充分利用;
[0016](2)在墙上设置墓室,实现了在有限的占地面积下可以存放更多的骨灰盒,若用于家族式墓地不仅可以区分先祖为上,又便于家族集中祭祀。
[0017](3)地上可以种植绿植,不仅环境优美,而且改善了生态环境,不会造成水土流失。
[0018](4)此地下墓室为框架剪力墙结构,可以根据需求,拆除部分墙体,进行扩建,从而扩大墓室的空间面积。
附图说明
[0019]图1为一种绿色生态的地下公共陵园的地下墓室的示意图;
[0020]图2为一种绿色生态的地下公共陵园的地下幕室的后庭剖面图;
[0021]图3为一种绿色生态的地下公共陵园的墓室A局部图;
[0022]图4为一种绿色生态的地下公共陵园的墓室B局部图;
[0023]图5为一种绿色生态的地下公共陵园的墓地亭梁示意图;
[0024]图6为一种绿色生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绿色生态的地下公共陵园,其特征在于,包括地上陵园门楼、地下墓室、连通地下墓室与地面的进出通道(1)、地上地面上设有延伸至地下墓室的采光井(15)和位于采光井(15)上方的墓地亭楼;所述的地下墓室为在地上地面下设置的中空立方的腔室(2),所述的进出通道(1)包括入室门(30)和步行楼梯(31),所述的进出通道(1)位于地下墓室的前庭(21)的上方,所述的地下墓室的地上地面上设有地上陵园门楼,所述腔室(2)内表面设有防水层和防水保护层(25)。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绿色生态的地下公共陵园,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地上陵园门楼由门楼亭柱(3)、门楼亭梁(4)、门楼屋亭(5)、装饰物(6)、牌坊(7)和避雷针(20)构成;地上陵园门楼共三层,底层由门楼亭柱(3)和门楼亭梁(4)构成;在门楼亭梁(4)的上方居中位置设有中层;中层由门楼亭柱(3)、门楼亭梁(4)、门楼屋亭(5)构成,将装饰物(6)固定在门楼屋亭(5)上,在中层范围内设有用于写明陵园名称的牌坊(7);在中层门楼亭梁(4)上方设有顶层;顶层由门楼亭柱(3)、门楼亭梁(4)、门楼屋亭(5)构成,将装饰物(6)固定在门楼屋亭(5)上;所述地上陵园门楼顶部设有避雷针(20),避雷针(20)与大地相连;所述的地上陵园门楼位于入室门(30)的前方;所述的装饰物(6)为琉璃瓦。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绿色生态的地下公共陵园,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腔室(2)的室内后庭(22)用纵向分隔板(8)和横向分隔板(9)分隔成若干个用于存放骨灰盒的侧向凹形墓室A(10),腔室(2)的地面设有若干排正向凹形墓室B(11);在腔室(2)两侧预留有供人员行走的主通道(13);腔室(2)设有消防通道(16);腔室(2)上方覆有深度至少1m的土层(17)。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绿色生态的地...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徐文斌
申请(专利权)人:大连经济技术开发区徐氏老年服务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相关技术
    暂无相关专利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