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苏志雷专利>正文

用于胰腺管与空肠肠管之间连接的引流支撑管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8268200 阅读:11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7-27 10:24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用于胰腺管与空肠肠管之间连接的引流支撑管,涉及医疗器械技术领域,包括管体,管体两端开口分别为第一端口和第二端口,管体的横截面积从第一端口到所述第二端口逐渐减小。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能够能够减少吻合口附近的空隙,减少胰液外泄,降低胰瘘发生率。降低胰瘘发生率。降低胰瘘发生率。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用于胰腺管与空肠肠管之间连接的引流支撑管


[0001]本技术涉及医疗器械
,特别是涉及用于胰腺管与空肠肠管之间连接的引流支撑管。

技术介绍

[0002]胰十二指肠切除术是治疗胆总管下端肿瘤、壶腹部肿瘤、胰头肿瘤以及部分十二指肠肿瘤的标准术式,胰十二指肠切除术中的重建方法,是将空肠肠管上提与胰腺管残端吻合,然后在下方分别将胆肠吻合和胃肠吻合。其中,空肠肠管与胰腺管残端吻合是最具有挑战性的消化道重建方式,技术难度大,并发症发生率高。常见的并发症为胰瘘,发生率约20%,并可导致继发性出血,腹腔感染。
[0003]目前,在术中胰腺断端和空肠断端吻合方式是,根据术中所视胰腺管断端或空肠断端的周径选择与相匹配周径的支撑管,支撑管一端位于胰腺管断端内,另一端位于空肠断端内,然后将胰腺断端和空肠断端进行缝合,缝合完成后,支撑管凭借其自身的硬度来撑起吻合口以防止吻合口塌陷造成胰腺管堵塞,同时实现胰液的充分引流入肠管。
[0004]但是,传统支撑管为固定尺寸的圆柱形支撑管,当胰腺断端与空肠断端口径不匹配时,支撑管不能实现与胰腺管和空肠肠管都完全贴合,即支撑管的外径与胰腺或空肠的内径之间有空隙存在,可能会造成胰腺管内胰液外漏、吻合口空肠内高压状态、胰腺断端液体外渗等状况,增大术后胰瘘的发生率。

技术实现思路

[0005]本技术的目的是提供用于胰腺管与空肠肠管之间连接的引流支撑管,以解决上述现有技术存在的问题,能够减少吻合口附近的空隙,减少胰液外泄,降低胰瘘发生率。
[0006]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了如下方案:
[0007]本技术提供的用于胰腺管与空肠肠管之间连接的引流支撑管,包括管体,所述管体两端开口分别为第一端口和第二端口,所述管体的横截面积从所述第一端口到所述第二端口逐渐减小。
[0008]优选的,所述管体的侧壁沿长度方向设置有刻度尺,所述刻度尺用于表示所述管体的外管径。
[0009]优选的,所述管体的长度为50cm。
[0010]优选的,所述管体具有可透视性。
[0011]优选的,所述管体为可吸收生物材料。
[0012]优选的,所述第一端口的外管径为17mm,所述第二端口的外管径为2mm,所述管体的管壁厚度为0.5mm。
[0013]本技术相对于现有技术取得了以下技术效果:
[0014]本技术提供的用于胰腺管与空肠肠管之间连接的引流支撑管,管体从第一端口到第二端口的横截面积逐渐减小,根据术中胰腺管和空肠管的直径,截取合适管径段的
管体置入胰腺管和空肠肠管内,保证管体两端均能够与胰腺管和空肠肠管紧密贴合,即支撑管的外径与胰腺或空肠的内径之间没有空隙存在,能够减少胰液外泄,降低胰瘘发生率。
[0015]进一步的,本技术的管体为可吸收生物材料,相较于传统硅胶管,管体放置在人体内三个月左右能够被吸收,减少异物在体内的残留所致各种危害。
附图说明
[0016]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0017]图1为本技术的用于胰腺管与空肠肠管之间连接的引流支撑管的结构示意图;
[0018]图2为本技术的用于胰腺管与空肠肠管之间连接的引流支撑管置于胰腺管和空肠肠管之间的示意图。
[0019]图中:1

管体;2

第一端口;3

第二端口;4

刻度尺;5

空肠肠管;6

胰腺管。
具体实施方式
[0020]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
[0021]本技术的目的是提供用于胰腺管与空肠肠管之间连接的引流支撑管,以解决上述现有技术存在的问题,能够减少吻合口附近的空隙,减少胰液外泄,降低胰瘘发生率。
[0022]为使本技术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加明显易懂,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
[0023]本技术提供的用于胰腺管与空肠肠管之间连接的引流支撑管,如图1所示,包括管体1,管体1两端开口分别为第一端口2和第二端口3,管体1的横截面积从第一端口2到第二端口3逐渐减小,医生根据术中胰腺管6和空肠肠管5的直径,如图2所示,截取合适管径段的管体置入胰腺管6和空肠肠管5内,保证管体两端均能够与胰腺管6断端和空肠肠管5断端紧密贴合,即管体1的外径与胰腺管6或空肠肠管5的内径之间没有空隙存在,能够减少胰液外泄,降低胰瘘发生率。
[0024]本技术的实施例中进一步优选的是,管体1的侧壁沿长度方向设置有刻度尺4,刻度尺4用于表示管体1的外管径,方便医生根据病人的胰腺管6断端和空肠肠管5的尺寸,及时裁取合适外管径的管体1,节省手术时间。
[0025]本技术的实施例中进一步优选的是,管体1具有可透视性,管体1可以为半透明管或者透明管,在吻合口处缝合时,管体1的可透视性便于观察缝纫时前后两针之间的距离,也方便观察缝针进入管体内的深度,避免缝针进入管体1内部较深,造成管体狭窄变形,同样也避免缝针进入管体1内部较浅,达不到将胰腺管6、空肠肠管5和管体1固定在一起的目的,管体1的长度为50cm,第一端口2的外管径为17mm,第二端口3的外管径为2mm,管体1的
管璧厚度为0.5mm,管体1的管径从第二端口3到第一端口2是均匀增加的,在术前可以通过核磁共振对所需的管体1管径进行预测,先选定一个大的范围,术中可以在胰腺管6离断后进行实际测定,而后对管体1进行裁剪,例如胰腺管6周径5mm,那么医生选取的管径可以是5mm

7mm,略大于实际值(胰腺管6和空肠肠管5具有弹性可以放入比它直径大的管体1),以实现胰腺管6和空肠肠管5与管体1的紧密贴合达到封堵效果,实现胰液能够充分引流入空肠肠管5,避免胰液外泄。
[0026]本技术的实施例中进一步优选的是,管体1为可吸收生物材料,相较于传统硅胶管,管体1放置在人体内三个月左右能够被吸收,减少异物在体内的残留所致各种危害。
[0027]本技术中应用了具体个例对本技术的原理及实施方式进行了阐述,以上实施例的说明只是用于帮助理解本技术的方法及其核心思想;同时,对于本领域的一般技术人员,依据本技术的思想,在具体实施方式及应用范围上均会有改变之处。综上所述,本说明书内容不应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
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用于胰腺管与空肠肠管之间连接的引流支撑管,其特征在于:包括管体,所述管体两端开口分别为第一端口和第二端口,所述管体的横截面积从所述第一端口到所述第二端口逐渐减小,所述管体为可吸收生物材料。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胰腺管与空肠肠管之间连接的引流支撑管,其特征在于:所述管体的侧壁沿长度方向设置有刻度尺,所述刻度尺用于表示所述管体的外管径。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苏志雷彭淑梅
申请(专利权)人:苏志雷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相关技术
    暂无相关专利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