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洗车废水处理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38263794 阅读:10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7-27 10:22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一种洗车废水处理装置,包括排水系统、收集系统和吸附系统,排水系统包括进水管、虹吸管和顶部敞口的集水池,集水池侧壁上设有进水口和出水口,进水管接入进水口,虹吸管为顶部低于集水池顶部的倒U形结构,且虹吸管的一端接入出水口,另一端接入水位低于出水口位置的排放水域;收集系统包括滤袋、收放机构和主杆,滤袋和收放机构设置在主杆上,收放机构连接滤袋,滤袋展开并将集水池的池底面覆盖;吸附系统包括多个设置在集水池内的吸附箱体,吸附箱体包括框架和吸附板,框架的顶底层均由多个中空的浮管架设而成,且底层的浮管上开设有多个通孔,多个吸附板交错设置在框架内。该装置对洗车废水的处理效果好且后续清理方便。方便。方便。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洗车废水处理装置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废水处理
,尤其涉及一种洗车废水处理装置。

技术介绍

[0002]目前,在城市大多数车辆冲洗场所的设置面积不大,规范排水意识不强,有的直排河道,有的排入市政排水管网;而少数具有规范排水意识的车辆冲洗场所,也普遍存在隔油沉砂处理装置安装位置受限,现场安装设施与实际用水量不匹配的情况。如何对洗车废水进行处理,已成为当前迫切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0003]现状车辆冲洗废水是在直接接入沉淀池后,直接排入河道或并入市政排水管网的,在这个过程中,车辆冲洗废水中的泥沙在沉淀池中沉淀,车辆冲洗废水中的油污和泡沫则通过漂浮在沉淀池内的油毡进行吸附。但由于现有的沉淀池为直入直排式,这就导致车辆冲洗废水在沉淀池内的停留时间较短,只有少数泥沙沉淀于沉淀池的池底,大部分泥沙则仍然混杂在排出的水体中,而车辆冲洗废水中的油污和泡沫仅通过漂浮设置的油毡吸附也无法清理干净,这就导致处理后排出的水仍不满足排放要求;同时,现有沉淀池中沉淀的泥沙是直接沉淀在池底的,后续的泥沙清理也较为困难。

技术实现思路

[0004]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洗车废水处理效果好、后续清理方便的洗车废水处理装置。
[0005]本专利技术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0006]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洗车废水处理装置,包括排水系统、收集系统和吸附系统,排水系统包括进水管、虹吸管和顶部敞口的集水池,集水池侧壁上设有进水口和出水口,进水管接入进水口,虹吸管为顶部低于集水池顶部的倒U形结构,且虹吸管的一端接入出水口,另一端接入水位低于出水口位置的排放水域;收集系统包括滤袋、收放机构和主杆,滤袋和收放机构均设置在主杆上,收放机构能够控制滤袋开合地连接滤袋,滤袋展开并将集水池的池底面覆盖;吸附系统包括多个设置在集水池内的吸附箱体,吸附箱体包括框架和吸附板,框架的顶底层均由多个中空的浮管架设而成,且底层的浮管上开设有多个通孔,多个吸附板交错设置在框架内。
[0007]优选地,集水池内设有自动监测装置,自动监测装置能够监测滤袋收集的泥沙量。
[0008]优选地,吸附箱体的侧壁上开设有圆弧段,多个吸附箱体上的圆弧段围构出避让孔,避让孔的直径大于收集系统在收拢滤袋时外围轮廓的直径。
[0009]优选地,收放机构包括支撑杆、连接杆和收放套环,收放套环可轴向移动地套设在主杆上,多个支撑杆环向等间隔设置在滤袋上,多个连接杆的一端环向等间隔铰接于收放套环上且另一端与支撑杆一一对应地铰接。
[0010]优选地,主杆的底部垂直设置有底盘,滤袋中央开设有与底盘相匹配的开口,底盘与滤袋连接并将滤袋的开口封堵,多个支撑杆的一端环向等间隔铰接于底盘上。
[0011]优选地,收集系统还包括锁定机构,锁定机构设置在主杆上且能够对滤袋的展开状态进行锁定。
[0012]优选地,锁定机构包括锁定销和弹簧杆,主杆的下部开设容置槽,锁定销的一端铰接在容置槽内,弹簧杆的一端与容置槽的槽壁连接且另一端与锁定销的自由端连接,滤袋处于展开状态,锁定销的自由端与收放套环的顶面抵接。
[0013]优选地,进水口和出水口由高到低分别设置在集水池相对的两侧壁上,吸附箱体对称间隔设置有两个且两个吸附箱体的对称中心线同时垂直进水口所在侧和出水口所在侧的集水池侧壁。
[0014]优选地,吸附箱体靠近进水口侧的侧壁为切角结构。
[0015]优选地,吸附板上开设有多个过流孔,多个过流孔均贯通吸附板的板体。
[0016]与现有技术相比,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为:
[0017]本专利技术的洗车废水处理装置由排水系统、收集系统和吸附系统三部分组成,其中,排水系统通过虹吸管的设置使进入集水池中的洗车废水停留时间延长,从而使得泥沙沉淀效果变好;收集系统通过展开滤袋即可实现泥沙的自动装袋,在排水系统排水结束后,通过收放装置收拢滤袋,并提起主杆和收放装置即可进行后续排沙,整个清理过程简单方便;吸附系统通过底层框架进入实现吸附箱体的半漂浮,从而更加有效地吸附漂浮物。
[0018]本专利技术的洗车废水处理装置通过排水系统、收集系统和吸附系统的协同工作,实现对洗车废水的较佳处理,且装置的后续清理也较为方便。
附图说明
[0019]图1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洗车废水处理装置沿长度方向的剖视结构图。
[0020]图2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洗车废水处理装置的俯视结构图。
[0021]图3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洗车废水处理装置在取下盖板后的俯视结构图。
[0022]图4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洗车废水处理装置在取下盖板和吸附箱体后的俯视结构图。
[0023]图5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洗车废水处理装置上,收集系统在滤袋展开状态的结构图。
[0024]图6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的洗车废水处理装置上,收集系统在滤袋收拢状态的结构图。
[0025]图7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的洗车废水处理装置上,锁定机构位置的放大结构图。
[0026]图8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的洗车废水处理装置,移除收集系统后在宽度方向的剖视结构图。
[0027]图9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的洗车废水处理装置上,吸附板的结构图。
[0028]图10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的洗车废水处理装置上,吸附箱体的连接结构图。
[0029]图11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的洗车废水处理装置上,连接框架与支撑柱所用连接件的结构图。
[0030]图12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的洗车废水处理装置上,一侧吸附箱体的俯视结构图。
[0031]其中,附图标记说明如下:
[0032]1、进水管71、底盘
[0033]2、虹吸管8、吸附箱体
[0034]3、集水池81、框架
[0035]31、进水口82、吸附板
[0036]32、出水口83、绳索拉手
[0037]33、支撑柱84、管卡
[0038]4、排放水域85、套环
[0039]5、滤袋86、竹片
[0040]6、收放机构87、过流孔
[0041]61、支撑杆9、盖板
[0042]62、连接杆91、清理孔
[0043]63、收放套环10、锁定机构
[0044]7、主杆101、锁定销
具体实施方式
[0045]下面结合附图对本专利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详细说明。这些实施方式仅用于说明本专利技术,而并非对本专利技术的限制。
[0046]在本专利技术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专利技术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专利技术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0047]在本专利技术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洗车废水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排水系统、收集系统和吸附系统,所述排水系统包括进水管(1)、虹吸管(2)和顶部敞口的集水池(3),所述集水池(3)侧壁上设有进水口(31)和出水口(32),所述进水管(1)接入所述进水口(31),所述虹吸管(2)为顶部低于所述集水池(3)顶部的倒U形结构,且所述虹吸管(2)的一端接入所述出水口(32),另一端接入水位低于所述出水口(32)位置的排放水域(4);所述收集系统包括滤袋(5)、收放机构(6)和主杆(7),所述滤袋(5)和所述收放机构(6)均设置在所述主杆(7)上,所述收放机构(6)能够控制所述滤袋(5)开合地连接所述滤袋(5),所述滤袋(5)展开并将所述集水池(3)的池底面覆盖;所述吸附系统包括多个设置在所述集水池(3)内的吸附箱体(8),所述吸附箱体(8)包括框架(81)和吸附板(82),所述框架(81)的顶底层均由多个中空的浮管架设而成,且底层的所述浮管上开设有多个通孔,多个所述吸附板(82)交错设置在所述框架(81)内。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洗车废水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集水池(3)内设有自动监测装置,所述自动监测装置能够监测所述滤袋(5)收集的泥沙量。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洗车废水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吸附箱体(8)的侧壁上开设有圆弧段,多个所述吸附箱体(8)上的所述圆弧段围构出避让孔,所述避让孔的直径大于所述收集系统在收拢所述滤袋(5)时外围轮廓的直径。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洗车废水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收放机构(6)包括支撑杆(61)、连接杆(62)和收放套环(63),所述收放套环(63)可轴向移动地套设在所述主杆(7)上,多个所述支撑杆(61)环向等间隔设置在所述滤袋(5)上,多个所述...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朝晖苏翔唐琛晨汪冬冬陆剑峰初晓冶顾耘东张译匀
申请(专利权)人:上海勘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