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双面穿着面料及其制作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38262352 阅读:12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7-27 10:21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双面穿着面料及其制作方法,属于纺织领域,在纵向的编织方向上,面料由多个第一组织织成,每一第一组织包括一根第一面纱、两根第二面纱和一根凉感底纱,相邻第一组织中的凉感底纱不在同一列上成圈,凉感底纱每隔双数针集圈一次;同一第一组织中,两根第二面纱的编织行为完全一致,且第二面纱和第一面纱的成圈位置互补;最后在工艺正面施上隔热涂层。该面料在工艺反面提供一整面凉感底纱与人体接触,在工艺正面形成凸起,并构成盆状空间滞留空气实现保暖,温暖时工艺反面向内地穿,寒凉时工艺正面向内地穿,有利于在不同气温下都能获得较为舒适的效果,在天气温度差变化较大的情况下,能够通过正反面反转来适应外界环境的变化。界环境的变化。界环境的变化。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双面穿着面料及其制作方法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双面穿着面料及其制作方法,属于纺织领域。

技术介绍

[0002]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服装的追求不仅仅局限于款式的设计,更多注重服装的舒适性和功能性。如适用于气温较高时穿的服装,有些采用具有凉感的纱线进行织造,织物与皮肤接触提供凉感,而在汗液的作用下会感觉潮湿,也容易滋生细菌,便需要吸湿速干、抗菌的功能;适用于气温较低时穿的服装,单纯增厚会较为臃肿,不符合现代人们的审美观点,为此会采用蓄热保暖的纱线进行织造,或者对面料进行处理使其形成一定的绒毛,实现保暖。
[0003]南方地区春季和秋季日夜温差大,单纯清凉或单纯蓄热的功能面料都难以满足需求。例如白天三十几摄氏度穿用凉感纱线织造的服装,到了日落后气温骤降,继续提供凉感反而显得不适。

技术实现思路

[0004]为了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双面穿着面料及其制作方法,一面在气温较高时穿着提供凉感,另一面在气温较低时穿着实现保温。
[0005]本专利技术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第一方面,本申请提供一种双面穿着面料的制作方法,适用于双面圆纬机,包括以下步骤:编织:在纵向的编织方向上,所述面料由多个第一组织织成,每一所述第一组织包括利用下针筒成圈的一根第一面纱和两根第二面纱,以及利用上针盘成圈的一根凉感底纱;所述凉感底纱每隔一针成圈一次,相邻所述第一组织中的所述凉感底纱不在同一列上成圈,所述凉感底纱每隔双数针利用下针筒集圈一次;同一所述第一组织中,两根所述第二面纱的编织行为完全一致,且所述第二面纱成圈之列所述第一面纱不成圈,所述第一面纱成圈之列所述第二面纱不成圈;涂膜:在编织得到的布坯呈现所述第一面纱和所述第二面纱的一面施上隔热涂层。
[0006]本申请提供的双面穿着面料的制作方法中,第一面纱和第二面纱形成工艺正面,凉感底纱形成工艺反面,凉感底纱每隔一针成圈一次,且相邻第一组织中的凉感底纱不在同一列上成圈,加上第一面纱和第二面纱的成圈位置互补,使得每四路纱线才形成实际产品中的一行,即每一个第一组织形成实际产品中的一行,由此在工艺反面提供一整面凉感底纱与人体接触,凉感底纱每隔双数针集圈一次,与其成圈模式不冲突,集圈用于连接工艺正面和工艺反面;每一第一组织中两根第二面纱同时成圈,相对于单一一根第一面纱成圈的位置会形成凸起,面料工艺正面又覆盖有隔热涂层,在使用工艺正面与皮肤接触时,凸起的侧壁与工艺正面平坦的部分构成盆状空间,盆状空间的顶部开口被皮肤覆盖后,盆状空
间内的空气难以流动,由此实现保暖效果。
[0007]进一步地,所述第二面纱选用纯棉纱线,支数为15S

60S。
[0008]涂层的厚度为0.1μm

50μm,该厚度提供的触感可忽略不计,在气温较低工艺反面向外的穿法中,第二面纱构成的凸起相当于直接与皮肤接触,纯棉纤维具有良好的亲肤性,手感舒适,吸湿性好,使得在采用工艺反面向外的穿法时更加舒适。
[0009]更进一步地,在所述编织和涂膜的步骤之间,还存在步骤烧毛和除杂,所述除杂的要求为,退浆酶浓度为6g/L
ꢀ‑
10g/L,渗透剂1g/L
ꢀ‑
2g/L,处理温度为60℃

70℃,处理时间为2min
ꢀ‑
5min。
[0010]纯棉纤维表面的毛羽和杂质增大了纱线的表面积,在涂膜时会消耗更多涂层,且部分涂层不能真正结合到纱线上,使涂层的效果下降,在涂膜前预先进行烧毛并借用退浆酶除杂,能够除去布坯表面大部分的毛羽和杂质,有利于涂层与纱线结合的效果更好。
[0011]更进一步地,所述烧毛的要求为,仅烧编织得到的布坯呈现所述第一面纱和所述第二面纱的一面,烧毛温度为300℃

500℃,车速为75 m/min
ꢀ‑
85m/min。
[0012]凉感底纱可选用Coolmax、玉石纤维和云母纤维中的一种或多种,这些纤维能够提供接触凉感,但耐火性较差,受高温后熔融形变将影响这些功能纤维的效果,使用该烧毛温度配合该车速,且只烧工艺正面,在保证凉感底纱自身功能不被劣化的前提下尽可能烧掉纯棉纤维的毛羽。
[0013]更进一步地,所述除杂和所述涂膜的步骤之间,还存在步骤除蜡:将除杂后的布坯放入含4g/L
ꢀ‑
8g/乙醇、1g/L

2g/L渗透剂的除蜡溶液中,以800 Hz
ꢀ‑
1200Hz的超声波进行除蜡处理。
[0014]纯棉纤维中还存在一些蜡质单凭退浆操作难以除去,去除这些蜡质一方面能提高纯棉纤维的吸水性,另一方面有利于布坯与涂层紧密结合。现有技术中一般采用高温煮炼的方式除蜡,处理温度一般在90℃

95℃,能耗较大。在本申请中,乙醇在超声作用下能溶解蜡质,渗透剂加速蜡质溶解,能够采用低能耗的方式去除纯棉纤维中的蜡质。
[0015]更进一步地,所述除蜡和所述涂膜的步骤之间,还存在步骤氧化:将除蜡后的布坯放入含2g/L

4g/L次氯酸钠、1g/L

2g/L氢氧化钠的氧化溶液中,往所述氧化溶液中通入臭氧,处理5min

8min。
[0016]氯漂能够破坏棉纤维的结构,使棉纤维变得松软,臭氧能进一步破坏棉纤维的结构,提高棉纤维的浸润效果,有利于与涂层紧密结合,但氯漂过度对织物造成损伤,因此需要严格控制次氯酸钠浓度和处理时间。
[0017]进一步地,所述凉感底纱每隔六针集圈一次,且邻近六个所述第一组织内不在同一列集圈。
[0018]集圈越密可使工艺正面与工艺反面的结合力更强,但面料会越硬,本申请中每隔六针集圈一次,且邻近六个所述第一组织内不在同一列集圈,保证了工艺正面与工艺反面能够良好结合,并且避免工艺反面出现凸条,使工艺反面平整。
[0019]进一步地,所述涂层包括中空玻璃微球10 wt%

35wt%、气相二氧化硅2 wt%

10wt%、粘合剂10 wt%

15wt%,余量为聚酯树脂。
[0020]进一步地,所述第二面纱按预设图案成圈,所述预设图案包括“十”字形图案和“口”字形图案,所述“十”字形图案和所述“口”字形图案的高度为三至五个所述第一组织,
所述“十”字形图案和所述“口”字形图案的宽度为三至五列,所述“十”字形图案和所述“口”字形图案不相连,所述“十”字形图案和所述“口”字形图案之间的最小高度小于三个所述第一组织,所述“十”字形图案和所述“口”字形图案之间的最小宽度差小于三列。
[0021]在气温较低时的穿法中,主要靠凸起的侧壁与工艺正面平坦的部分构成盆状空间滞留空气实现保温,单个盆状空间的尺寸越小,则其中的空气越难流动,同时皮肤越容易覆盖盆状空间的顶部,保温效果更好,以上预设图案的设置方式有利于使盆状空间分布得更加密集,有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双面穿着面料的制作方法,适用于双面圆纬机,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编织:在纵向的编织方向上,所述面料由多个第一组织织成,每一所述第一组织包括利用下针筒成圈的一根第一面纱和两根第二面纱,以及利用上针盘成圈的一根凉感底纱;所述凉感底纱每隔一针成圈一次,相邻所述第一组织中的所述凉感底纱不在同一列上成圈,所述凉感底纱每隔双数针利用下针筒集圈一次;同一所述第一组织中,两根所述第二面纱的编织行为完全一致,且所述第二面纱成圈之列所述第一面纱不成圈,所述第一面纱成圈之列所述第二面纱不成圈;涂膜:在编织得到的布坯呈现所述第一面纱和所述第二面纱的一面施上隔热涂层。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面穿着面料的制作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面纱选用纯棉纱线,支数为15S

60S。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双面穿着面料的制作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编织和涂膜的步骤之间,还存在步骤烧毛和除杂,所述除杂的要求为,退浆酶浓度为6g/L
ꢀ‑
10g/L,渗透剂1g/L
ꢀ‑
2g/L,处理温度为60℃

70℃,处理时间为2min
ꢀ‑
5min。4. 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双面穿着面料的制作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烧毛的要求为,仅烧编织得到的布坯呈现所述第一面纱和所述第二面纱的一面,烧毛温度为300℃

500℃,车速为75 m/min
ꢀ‑
85m/min。5. 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双面穿着面料的制作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除杂和所述涂膜的步骤之间,还存在步骤除蜡:将除杂后的布坯放入含4g/L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宗文卢姣艳
申请(专利权)人:广东前进牛仔布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