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款同轴双动圈模组分频发声的机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8261255 阅读:18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7-27 10:21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款同轴双动圈模组分频发声的机构,包括壳体、第一动圈和第二动圈,壳体包括外壳和内壳,外壳设置有第一开口,内壳设置有第二开口;外壳的腔室包括第一导流腔和第一出音腔,第一导流腔靠近第一出音腔的一侧为过渡面,使得第一导流腔直径逐渐减小与第一出音腔的直径相当;内壳的腔室包括第二导流腔和第二出音腔,第二导流腔靠近第二出音腔的一侧也为过渡面,使得第二导流腔直径逐渐减小与第二出音腔的直径相当。本发明专利技术通过在第一动圈和第二动圈的音腔中分别设置过渡面,使得声音在传播的过程中能量损失较少,保证各个频段的声音清晰的传入到耳道,保持各个频段声音的一致性,带来良好声场体验,缔造出高品质音质。缔造出高品质音质。缔造出高品质音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款同轴双动圈模组分频发声的机构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扬声器
,更具体地说,是涉及一款同轴双动圈模组分频发声的机构。

技术介绍

[0002]扬声器是生活中常用的一种电子产品,传统的扬声器通常都是设置一个振动系统以及与其配合的磁路系统,这样的情况下,无法同时做到低频和高频都很出色,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对扬声器的品质要求越来越高,希望扬声器能够兼顾低音和高音,因此现有技术对传统的单系统扬声器进行改进,提出了一种双动圈扬声器,均包括两个振动系统和两个磁路,能够兼容低音和高音。
[0003]但是现有的多数双动圈扬声器的两个扬声器共用一个音腔,两个动圈发出在声音在音腔中即混合,相互产生干扰,传到耳道中时,音质发生变化较大,不能满足用户对于高品质音质扬声器的需求。另外,扬声器音腔中部分通道通过直角进行转折,声音在传递时能量损失较大,进一步影响音质。
[0004]以上不足,有待改进。

技术实现思路

[0005]为了现有的多数双动圈扬声器共用音腔,不同频段声音在音腔中混合,相互干扰,以及音腔中直角传输通道影响音质的问题,本专利技术提供一款同轴双动圈模组分频发声的机构。
[0006]本专利技术技术方案如下所述:一款同轴双动圈模组分频发声的机构,包括壳体,所述壳体内部设置有第一动圈和第二动圈,所述第二动圈与所述第一动圈同轴设置,且所述第二动圈与所述第一动圈频率不同,所述壳体包括外壳,设置于所述外壳内部的内壳,所述外壳和所述内壳之间留有间隙,且通过连接块间断连接,所述外壳在入耳的一侧设置有第一开口,所述内壳在所述第一开口的同一侧设置有第二开口;所述外壳的内部腔室从内到所述第一开口依次为第一容置腔、第一导流腔和第一出音腔,所述第一动圈设置在所述第一容置腔中,所述第一导流腔和所述第一出音腔为所述外壳和所述内壳之间的通道,所述第一导流腔靠近所述第一出音腔的一侧为过渡面,使得所述第一导流腔直径逐渐减小与所述第一出音腔的直径相当;所述内壳的内部腔室从内到所述第二开口依次为第二容置腔、第二导流腔和第二出音腔,所述第二动圈设置在所述第二容置腔中,所述第二导流腔靠近第二出音腔的一侧也为过渡面,使得所述第二导流腔直径逐渐减小与所述第二出音腔的直径相当。
[0007]上述的一款同轴双动圈模组分频发声的机构,所述外壳包括第一前壳和第一后壳,所述第一动圈设置在所述第一后壳上。
[0008]上述的一款同轴双动圈模组分频发声的机构,所述内壳包括第二前壳和第二后壳,所述第二动圈设置在所述第二后壳上。
[0009]进一步,所述第二后壳上设置有容置槽,所述第二动圈的端部卡合在所述容置槽中。
[0010]上述的一款同轴双动圈模组分频发声的机构,所述第一动圈的直径大于所述第二动圈的直径。
[0011]上述的一款同轴双动圈模组分频发声的机构,所述第一动圈为中低频动圈,所述第二动圈为高频动圈。
[0012]上述的一款同轴双动圈模组分频发声的机构,所述第一开口处设置有台阶,所述第二开口与所述台阶的底部齐平,所述台阶上设置有防尘网。
[0013]上述的一款同轴双动圈模组分频发声的机构,所述外壳在所述第一开口一端的外侧设置有耳帽。
[0014]进一步,所述耳帽为硅胶材质。
[0015]进一步,所述外壳外侧设置有环形卡槽,所述耳帽上设置有与所述环形卡槽卡合的卡环根据上述方案的本专利技术,其有益效果在于:1.本专利技术中第一动圈和第二动圈是同轴设计的双动圈,进行二路分频,第一动圈和第二动圈其中一个负责高频,另一个负责中低频,根据不同的频响要求和材质特性,分别设计和制作独立的顶级中低音单元和高音单元,发挥大小双动圈的各自优势,第一动圈和第二动圈是串联的独立腔体结构,即第一动圈和第二动圈两者发出的声音分别通过各自的音腔输出到耳道中混合,相较于单音圈耳机音质得到进一步提升。
[0016]2.本专利技术通过在第一动圈和第二动圈的音腔中分别设置过渡面,使得声音在传播的过程中能量损失较少,保证各个频段的声音清晰的传入到耳道,同时还保持各个频段声音的一致性,带来良好声场体验,缔造出高品质音质。
附图说明
[0017]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专利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0018]图1为本专利技术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专利技术的爆炸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专利技术的内部结构示意图;图4为图3中A处的结构放大图。
[0019]其中,图中各附图标记:1、壳体;101、外壳;1011、第一开口;1012、第一容置腔;1013、第一导流腔;1014、第一出音腔;1015、过渡面;1016、第一前壳;1017、第一后壳;1018、台阶;1019、环形卡槽;102、内壳;1021、第二开口;1022、第二容置腔;1023、第二导流腔;1024、第二出音腔;1025、第二前壳;1026、第二后壳;1027、容置槽;2、第一动圈;3、第二动圈;4、防尘网;5、耳帽;501、卡环。
实施方式
[0020]为了使本专利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技术方案及有益效果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专利技术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用以解释本专利技术,并不用于限定本专利技术。
[0021]需要说明的是,当部件被称为“固定”或“设置”或“连接”另一个部件,它可以直接或者间接位于该另一个部件上。术语“上”、“下”、“左”、“右”、“前”、“后”、“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仅是为了便于描述,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方案的限制。术语“第一”、“第二”等仅用于便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技术特征的数量。“多”的含义是二或二以上,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若干”的含义是一或一以上,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0022]如图1至图4所示,本专利技术一个实例中所述的一款同轴双动圈模组分频发声的机构,包括壳体1,壳体1内部设置有第一动圈2和第二动圈3,第二动圈3与第一动圈2同轴设置,且第二动圈3与第一动圈2频率不同,壳体1包括外壳101,设置于外壳101内部的内壳102,外壳101和内壳102之间留有间隙,且通过连接块间断连接,外壳101在入耳的一侧设置有第一开口1011,内壳102在第一开口1011的同一侧设置有第二开口1021;外壳101的内部腔室从内到第一开口1011依次为第一容置腔1012、第一导流腔1013和第一出音腔1014,第一动圈2设置在第一容置腔1012中,第一导流腔1013和第一出音腔1014为外壳101和内壳102之间的通道,第一导流腔1013靠近第一出音腔1014的一侧为过渡面1015,使得第一导流腔1013直径逐渐减小与第一出音腔1014的直径相当;内壳102的内部腔室从内到第二开口1021依次为第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款同轴双动圈模组分频发声的机构,包括壳体,所述壳体内部设置有第一动圈和第二动圈,所述第二动圈与所述第一动圈同轴设置,且所述第二动圈与所述第一动圈频率不同,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包括外壳,设置于所述外壳内部的内壳,所述外壳和所述内壳之间留有间隙,且通过连接块间断连接,所述外壳在入耳的一侧设置有第一开口,所述内壳在所述第一开口的同一侧设置有第二开口;所述外壳的内部腔室从内到所述第一开口依次为第一容置腔、第一导流腔和第一出音腔,所述第一动圈设置在所述第一容置腔中,所述第一导流腔和所述第一出音腔为所述外壳和所述内壳之间的通道,所述第一导流腔靠近所述第一出音腔的一侧为过渡面,使得所述第一导流腔直径逐渐减小与所述第一出音腔的直径相当;所述内壳的内部腔室从内到所述第二开口依次为第二容置腔、第二导流腔和第二出音腔,所述第二动圈设置在所述第二容置腔中,所述第二导流腔靠近第二出音腔的一侧也为过渡面,使得所述第二导流腔直径逐渐减小与所述第二出音腔的直径相当。2.根据权利要求1中所述的一款同轴双动圈模组分频发声的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外壳包括第一前壳和第一后壳,所述第一动圈设置在所述第一后壳上。3.根据权利要求1中所...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彭庭轩黄日华夏海涛
申请(专利权)人:盛洋声学广东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