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雨污水分流结构,涉及分流装置技术领域,旨在解决现有的排水系统在雨季大降水的过程中会漫出与污水混流造成大片污染。其技术方案要点是:包括排流箱、设置于排流箱上的进污管、入雨孔、设置于排流箱底侧的排污管以及排雨管,排流箱内呈水平设置有移动板以及固定板,移动板处于固定板上侧且沿水平方向滑动连接于排流箱侧壁,移动板上设有若干第一凹槽,固定板上设有若干第二凹槽,第一凹槽与第二凹槽呈交错设置。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一种雨污水分流结构,通过排流箱对雨水、污水进行分流;当排流箱中雨水进入量大于排放量时,部分雨水能向排污管借道,避免排流箱中雨水漫出而造成大片雨污混流。出而造成大片雨污混流。出而造成大片雨污混流。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雨污水分流结构
[0001]本技术涉及分流装置
,更具体地说,它涉及一种雨污水分流结构。
技术介绍
[0002]雨污分流,是一种排水体制,是指将雨水和污水分开,各用一条管道输送,进行排放或后续处理的排污方式。
[0003]在雨季时,雨水降水量将得到暴增,导致正常设置的雨污水排放结构难以将大量雨水收纳而溢出,而溢出的雨水会快速的与污水进行混流体致使水体严重污染。
[0004]因此需要提出新的方案来解决这个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0005]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雨污水分流结构。
[0006]本技术的上述技术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得以实现的:该一种雨污水分流结构,包括排流箱、设置于排流箱上的进污管、入雨孔、设置于排流箱底侧的排污管以及排雨管,所述排流箱内呈水平设置有移动板以及固定板,所述移动板处于固定板上侧且沿水平方向滑动连接于排流箱侧壁,所述移动板上设有若干第一凹槽,所述固定板上设有若干第二凹槽,所述第一凹槽与第二凹槽呈交错设置,所述排流箱内设有用于控制移动板移动的控制装置,所述移动板上固定连接有连接管,所述连接管贯穿固定板连接至排污管内。
[0007]本技术进一步设置为:所述排流箱处于入雨孔下侧处设有存液台,所述控制装置包括设于存液台上侧的浮球以及设于排流箱上的联动组件,所述联动组件一端与浮球连接,所述联动组件另一端与移动板连接。
[0008]本技术进一步设置为:所述联动组件包括铰接于排流箱上的联动轴、排流箱内设置的按钮以及与按钮电连接的电磁块,所述移动板上固定连接有供电磁块吸引的吸附块。
[0009]本技术进一步设置为:所述存液台底端设有流道,所述流道内固定连接有节流阀。
[0010]本技术进一步设置为:所述进污管导通至连接管内。
[0011]本技术进一步设置为:所述进污管直径小于连接管直径。
[0012]本技术进一步设置为:所述入雨孔设于排流箱两端。
[0013]本技术进一步设置为:所述存液台截面积大于入雨孔分布的最大面积。
[0014]本技术进一步设置为:所述存液台两侧与排流箱之间存在间距。
[0015]综上所述,本技术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0016]外界处于未降雨状态时,存液台上将不具有液体,固定板与移动板贴合,排流箱将用于污水中转;外界进行降雨时,存液台上积攒一定高度的水量使得浮球带动联动组件使得移动板固定板分离,排流箱在中转污水的同时还将对雨水进行回收,实现雨污分流;当降雨量增大时,排流箱回收速度将小于入流速度,此时排流箱中雨水水面高度大于移动板的
部分将从连接管向排污管排流,避免雨水漫出的同时还避免了雨污混流。
附图说明
[0017]图1为本技术的结构示意图;
[0018]图2为本技术的内部结构示意图一;
[0019]图3为图2中的A处放大图;
[0020]图4为本技术的内部结构示意图二;
[0021]图5为本技术的内部结构示意图三。
[0022]图中:1、排流箱;2、进污管;3、入雨孔;4、排污管;5、排雨管;6、移动板;7、固定板;8、第一凹槽;9、第二凹槽;10、连接管;11、存液台;12、浮球;13、联动轴;14、按钮;15、电磁块;16、节流阀。
具体实施方式
[0023]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技术进行详细描述。
[0024]一种雨污水分流结构,如图1
‑
5所示,包括排流箱1、设置于排流箱1上的进污管2、入雨孔3、排污管4以及排雨管5。其中,排流箱1是用于污水中转以及雨水收集的箱体,在未下雨时,排污管4通过进污管2将污水运入并通过排污管4将污水排出排流箱1;在下雨后,排雨管5将会对排流箱1所收集的雨水进行回收,并与污水分流减少雨水受到的污染。
[0025]外界雨水通过聚集后将通过入雨孔3进入排流箱1中,以实现雨水的回收;在排流箱1内设置有分流件以及控制分流件进行变化的控制装置,在外界下雨并积攒一定降水量后,雨水从入雨孔3进入排流箱1内壁并在存液台11上积攒,控制装置中的浮球12设置于存液台11上侧,利用低密度的浮球12能快速的感应存液台11内液体高度的变化并随着液面变化而上浮、下沉;在浮球12上升过程中会触发联动组件,使得联动组件带动分流件发生变化,使得排流箱1能将雨水分流引入排雨管5中,确保雨水与污水能得到分离处理,减少雨水污染,提高雨水的回收率以及再利用率。
[0026]如图2
‑
4所示,当浮球12进行上移时,联动组件中与浮球12进行连接的联动轴13会在浮球12浮力带动下转动,联动轴13靠近浮球12一端的上移将使得联动轴13远离浮球12一端向下移动并将按钮14进行按压,在按钮14下压后处于下侧的电磁块15将通电产生磁力并对吸附块进行吸引,此时与吸附块固定连接的移动板6会发生移动,使得移动板6与固定板7之间分离,此时移动板6与固定板7上的第一凹槽8以及第二凹槽9将进行露出,使得雨水能顺利的向下流通进入排雨管5中,此时,雨水会穿过第一凹槽8以及第二凹槽9向下侧流动并从排雨管排出,污水在进污管2与连接管10之间的导通下向排污管4导通,实现了雨水污水的分流;位于移动板6表面的第一凹槽8还能起到一定的阻拦杂物效果,减少雨水中杂质。
[0027]当外界雨水过大时,排雨管5对雨水排液速度小于箱体的入液速度时,排流箱1内的雨水水面将得到提升,当雨水水面高于移动板6的顶面时,该部分将同样高出连接管10位置,在重力的带动下高于移动板6部分的雨水从排污管4排出,避免降雨过大的环境下,雨水存积过多无法及时排下而溢出排流箱1;进污管2导通至连接管10内,而连接管10的直径大于进污管2,便能实现连接管10接收污水的同时还能将高于移动板6部分的雨水进行接收。
[0028]如图2
‑
5所示,固定板7与移动板6在贴合时,两板上呈交错设置的第一凹槽8以及
第二凹槽9均将得到封闭,避免污水进入排雨管5中对已进行回收的雨水造成污染。
[0029]进一步的设置,在固定板7与移动板6两者之间通过凸块封闭凹槽的形式,保证液体在固定板7与移动板6贴合状态时无法进入排雨管5中的同时,凸块的设置还能使得无法下流的液体处于移动板6上侧,方便多余液体从连接管10接收向排污管4进行移动,避免部分污水从连接管10溢出后污染雨水储存。
[0030]如图2
‑
4所示,存液台11底端通过流道的设置,能缓慢的将内侧储存的液体向下侧进行排流,避免存液台11上的浮球12一直保持上浮状态进而导致移动板6与固定板7保持分离状态;节流阀16的设置能对流道中的液体流速进行控制,通过设置后能避免存液台11所存液体过快、过慢的向下排放。
[0031]在存液台11上侧未进入雨水、内部液体排放至合适位置后,浮球12将随着存液台11内水面的下降而降低位置,此时联动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雨污水分流结构,包括排流箱(1)、设置于排流箱(1)上的进污管(2)、入雨孔(3)、设置于排流箱(1)底侧的排污管(4)以及排雨管(5),其特征在于:所述排流箱(1)内呈水平设置有移动板(6)以及固定板(7),所述移动板(6)处于固定板(7)上侧且沿水平方向滑动连接于排流箱(1)侧壁,所述移动板(6)上设有若干第一凹槽(8),所述固定板(7)上设有若干第二凹槽(9),所述第一凹槽(8)与第二凹槽(9)呈交错设置,所述排流箱(1)内设有用于控制移动板(6)移动的控制装置,所述移动板(6)上固定连接有连接管(10),所述连接管(10)贯穿固定板(7)连接至排污管(4)内。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雨污水分流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排流箱(1)处于入雨孔(3)下侧处设有存液台(11),所述控制装置包括设于存液台(11)上侧的浮球(12)以及设于排流箱(1)上的联动组件,所述联动组件一端与浮球(12)连接,所述联动组件另一端与移动板(6)连接。3.根据权利要求...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晖,赵帅,
申请(专利权)人:义乌市众孚建设工程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